出海去,中国汽车及零部件企业的“危”与“机”
- 来源:国际金属加工商情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汽车,零部件,“危”与“机”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3-11-17 19:57
文/ 马珺
从3 月中国汽车出口再次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出口国,到9 月比亚迪、赛力斯、上汽名爵、零跑等近50 家中国车企集体出征德国慕尼黑车展……中国汽车行业在2023 年风头可谓“一时无两”。
AlixPartners 汽车与工业业务全球联席负责人MarkWakefield 在一份行业分析报告中如此说道:“几年来,业界对特斯拉创新的关注是正确的,但现在是时候对中国本土新能源汽车品牌的成功经验给予更多关注了。这些公司为日渐成熟的消费者提供了不同的价值主张,优先考虑新技术、数字化客户参与、快速上市以及价格合理的吸引人的设计。无论在哪个国家,忽视这一未来颠覆性力量的企业都将自食其果。”
从东南亚、非洲、大洋洲再到东欧,中国新能源汽车连续破局。但一路高歌的过程中,也有危局。9 月13 日,欧盟委员会主席乌尔苏拉·冯德莱恩宣布,欧盟委员会将启动一项针对从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的反补贴调查。冯德莱恩在年度欧盟国情咨文中表示:“全球市场现在充斥着更便宜的中国电动汽车。而巨额国家补贴人为地压低了它们的价格。这正在扭曲我们的市场。”针对中国汽车及零部件企业出海“危”与“机”,近日,本刊有幸采访到了汽车分析师张翔博士,请他为我们梳理中国汽车及零部件企业出海情况并给出建议。
整车强势上扬
数据显示,2022 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705.8 和688.7万辆,同比增长96.9% 和93.4%,连续8 年保持全球第一,市场占有率提升至25.6%,高于上年12.1%,全球销量占比超过60%。其中,纯电动汽车销量536.5 万辆,同比增长81.6%,占比77.9%。2022 年中国汽车出口311 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占比22%,超过德国的261 万辆。预计2023 年,中国汽车出口量将达到400 万辆。
在此压倒性的优势下,欧洲传统车企纷纷寻求与中国车企的合作:7 月,有外媒透露,奔驰新一代CLA 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将与吉利共同研发,搭载1.5T 四缸发动机+ 吉利雷神混合动力系统所组成的动力组合;7 月26 日,大众集团宣布向小鹏汽车增资7 亿美元,以每ADS(*)15 美元的价格收购小鹏汽车约4.99% 的股权,交易完成后,大众集团将获得1 个小鹏汽车董事会观察员席位;10 月26 日,Stellantis集团宣布计划投资约15 亿欧元以获取零跑汽车约20% 的股权,成为零跑汽车的重要股东,并在零跑汽车董事会获得2个席位。利用这些资金,中国车企也开始在海外的建厂之路:3 月,哪吒汽车泰国生态智慧工厂在曼谷奠基。该工厂是哪吒汽车的首个海外工厂,也是中国造车新势力的首个泰国工厂,产能约为2 万辆,预计2024 年1 月底投产,是为哪吒汽车打造右舵电动汽车、出口东盟的主要制造基地;4 月,上汽正大新能源产业园区在泰国春武里府合美乐工业区奠基,占地12万平方米的产业园区,将聚焦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的本地化生产,打造新能源汽车生态圈。据预计,一期工程将于年内竣工,整体项目于2024 年上半年建成, 将实现电动车核心部件地产化,开启上汽正大2.0 时代;10 月,长安汽车宣布与泰国投资促进委员会达成合作意向,长安汽车将在泰国投资88 亿泰铢,建设一家新能源汽车生产工厂,一期设计产能10 万辆,以满足泰国、东盟出口市场对电动汽车增长需求。
零部件再创新高
中国零部件出口占汽车产品出口总额的58%。2022 年,中国汽车产品出口总额超1400 亿美元,同比增长26.5%,其中整车出口601.66 亿美元,同比增长74.7%;汽车零部件出口812.13 亿美元,同比增长7.5%,创历史新高。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锂离子电池,主要出口至欧洲、亚洲和北美洲,分别出口212.27 亿、164.36 亿、103.29 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22.1%、34.76%、102.1%,占比分别为41.7%、32.3%和20.3%。此外,对非洲和大洋洲出口同比增速也都在100%以上,对拉丁美洲出口同比增长52.52%。
从2023 年供应链百强新上榜企业来看,新能源电池、汽车底盘和轻量化一体压铸成为亮点。9 月,亿维锂能公告称将与戴姆勒卡车、帕卡及康明斯成立美国合资公司,用于投资建设电池产能,亿维锂电将持有合资公司10% 的股权,其余三家投资方各持股30%;同样是9 月,拓普集团宣布即将在墨西哥新设全资子公司并建厂,主要生产轻量化底盘、内饰系统、热管理系统及机器人执行器等产品,预计总投资额不超过2 亿美元;随着特斯拉在墨西哥的“超级工厂6”开始动工,旭升集团将投资2.76 亿美元在墨西哥建立一个年产能为100 万套铝合金零部件的生产线。
中国企业出海“危”与“机”
目前中国企业出海主要采取3 种策略,即收购海外公司、随车企出口和与当地企业合资建厂。张翔博士一一举例介绍道,2013 年,万向集团收购美国电池制造商A123 公司资产的请求获得美国政府批准,这意味着在美方担忧敏感技术转移而可能阻挠交易的情况下,中国企业开始突围;2 月,富特汽车宣布将与合作方宁德时代在美国密歇根州建设一座电池工厂,总投资额为35 亿美元,福特汽车拥有这座新工厂的所有权,宁德时代则提供筹建和运营服务,并就电池专利技术进行许可,该工厂预计2026 年启用,电池年产能达35GWh,可供40 万新能源汽车使用;9 月,爱柯迪发布《关于设立墨西哥子公司进展的公告》,注册资本为1.8 亿美元,业务范围包括汽车类精密铝合金压铸件产品的开发、设计、生产和销售以及模具、夹具等工装产品的开发、设计和制造。此外,该子公司还将从事自营和代理各类货物和技术的进出口以及有色金属合金铸造和销售。
“中国汽车零部件的完整产业链和超大规模支撑了汽车工业在全球的竞争优势。展望未来,中国企业还需加强品牌建设,打破国外在品质和技术方面的壁垒;同时,建立外贸业务能力,了解目标市场需求、掌握出口流程和相关法规、建立良好的质量管理体和售后服务体系;最后,针对少数国家可能的对汽车零配件征收高额关税或实行贸易限制措施提前做好准备,做好风险管理。”张翔博士说道。
后记
或许不少读者还记得9 月刊“市场眼”栏目刊登的《墨西哥与印度制造崛起的背后》。在这篇文章中,笔者对近年来墨西哥汽车产业的发展做了较为详尽的梳理。在整理资料的过程中,笔者也时常感叹中国车企布局之早,耕耘之深,也对中国车企平添了几分敬意。踏浪而来,逐梦而去。加油中国车企!加油中国制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