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下的日语翻译能力养成方法分析
- 来源:国际教育学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跨文化,日语翻译,养成方法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3-12-08 21:16
张颖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 辽宁沈阳 330038
[摘 要] 随着时代不断进步、社会全面发展,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背景下,我国和国外的交往日趋频繁,对各类综合型翻译人才提出了较大需求。当前在日语翻译教学中需要强化新时期翻译教学的认识,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对学生翻译能力展开综合培育。在跨文化交际发展背景下,对学生传授各项翻译知识的同时还要对文化背景知识进行导入,这样能有效提升教学成效,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培育。
[关键词] 跨文化;日语翻译;养成方法
在文化组成中语言是重要构成要素,也是文化主要表现形式,二者之间联系紧密。翻译就是实现两种语言符号之间能有效转换,将一种语言转换为另外一种语言,通过一种民族的语言转为另外一个民族的语言,以此来精确表达出对应的文化活动。翻译活动开展能让不同语言、不同文化、不同环境之间相互迁移。在新时期日语翻译教学中,要在教学中规范化导入多重文化要素,这样能强化学生文化意识,让学生在学习中认识到文化差异,这样能提升语言学习成效。
一、跨文化交际相关内涵概述
从跨文化交际本质层面来看,主要涉及到跨文化与交际两个方面,但是二者在性质层面上存有明显区别。跨文化主要是一类形式,交际主要是覆盖诸多具体内容。在语言跨文化交际中,需要精准理解语言,但是受到诸多要素影响,在跨文化交际中会出现语言理解以及翻译困难等问题。主要是受到交际人员对规则不合理掌控、翻译语言选择不合理、语言文化背后理解不足等。当前交际主要被定义为两个以及多个主体之间的沟通行为,在此过程中语言是基础媒介,也是不同主体之间通过多重对话进行相互理解。当前人们之间的交际行为需要覆盖在多个方面,主要涉及到人情、心情、实情等。这也是全面体现实际交际的重要原则,在具体交际中,各主体需要通过语言对此类内容全面体现,这样能表达出互相理解、互通有无的目的。当前跨文化交际属于综合性学科,在多重文化背景影响下,人们需要在交际中对多重文化进行深入分析判断[1]。
二、日语翻译中跨文化交际语义传递的影响分析
(一)语言习惯差异的影响
受到历史文化、宗教信仰、地理位置等要素差异性影响,当前各个民族文化发展之间存有较大差异。所以不同民族对不同事物存有不同的理解方式以及表达方式,在不同的文化发展进程影响下,诞生的历史典故以及文化要素也有一定差异。例如汉语中的“轮回、八卦、龙”等要素,如果对于中国文化理解不深,对于此类词汇理解将会较为困难。比如,针对个人日常生活消费无度,我们习惯通过“挥金如土”来表达。但是在日语中,会通过“湯を飲んでみたいな”来表达,其释义为如同喝热水似的[2]。
(二)词汇联想意义的影响
词汇联想就是人们在看到某个词汇之后,基于联想能获取超出词汇自身含义的另外一种含义。一直以来,中国与日本在生活习惯、文化理念等方面存有较多差异,所以即便是相同词汇,但是两国人民产生的联想也存有差异。比如以颜色为例,我国对粉红色大多是用于代表女性,或是将其延伸定义为“桃花运”,一个男性或是女性受到诸多异性追求,大多会通过“桃花运”进行形容。但是在日语中,粉红色是作为红色的一个分支来看待,其并不具备联想的意义。其次,白色在中国大多表示为心情,比如对亲人离世表达缅怀,但是日本是用黑色来表达此类心情,将白色作为“白无垢”的寓意[3]。
(三)语言环境差异的影响
从语言环境层面来看,汉语与日语之间也存有相对明显的差异,主要是词汇中存有不同的深度以及广度,加上对应的语域范围也有一定差异。在亲缘关系描述中,汉语和日语相比存有相对广阔的语域。主要是中国自古以来对亲缘关系都相对重视,对应的家谱标注内容和日本相比也更为细致、复杂。比如在汉语中,对与自己父辈相同的亲属,比如姑父、叔叔、伯父、姨夫、舅舅等。但是在日语中仅有“おじさん”。在汉语中,包含姑姑、伯母、舅妈、姨妈等称呼,但是在日语中仅有“おばさん”,对应的家族血缘关系不能通过血缘关系进行明确表达[4]。
三、跨文化交际下的日语翻译能力养成方法探析
(一)精准把控语境
语境是一个句子以及一个篇章段落不同于其它的重要因素,当前在日常翻译中需要对句子的整体语境进行判断。当前语义主要是依赖于语境,语境对于语义也存有一定的限定性。在词句翻译中需要把控要点,需要结合语境进行选字用词。但是要想实现此项目标并非容易,如果在翻译中随意照搬辞典将会出现较多问题,因为辞典仅仅是进行简单化概括和总结。并不能对词语中存有的语境进行引申、转用、演变等。在翻译过程中的理解以及表达需要从对应的语境中展开,语义确定、造句、篇章结构以及对应的语体形式和语境之间联系紧密。所以,当前语境能全面构成最合理的翻译基础。在翻译中,对语境深入理解是全面提升翻译成效的重要因素,在翻译中,翻译人员需要基于日语语境、语法语境以及非语言中获取对应的话语语境。此外,在当前日语中存有诸多拟声词、拟态词,日本人在表达中还喜欢运用副词、感叹词等主观性相对较强的词汇。这样也能从中反映出日本人在各类事物表达中的诉诸感官的特征[5]。
(二)培养创造性思维
跨文化交际下的日语翻译能力养成教学中,需要注重对学生学习潜能进行激发,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需要结合学科特征以及学生现阶段的学习现状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这样能对学生思维模式有效训练。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需要积极创设问题情景,启发学生学习思路,鼓励学生能独立思考以及相互讨论,提出更多独特性较强的见解。比如在日常通话的情景课程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先思考此类现状中需要注意的各项问题,之后合理运用功能意念句,之后通过不同情景对话来传授日本人在打电话时喜欢用的词句以及基本礼节。这样能对学生想象能力、探索能力、发现能力、知识迁移能力进行培育,这样能让学生全面掌握各项知识发生、发展、变化的全过程,能为学生创造性解决各项问题奠定良好基础[6]。
(三)对原有的教学手段全面革新
在过去传统的日语教学中,大多是选取填鸭式教学模式,此类模式主要是以教师为教学主体,各项学习活动组织开展主要是为了应付考试。在当前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中需要对原有的教学手段进行创新,教师要对传统教学方式进行改革,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提高交际能力培养的关注度。在教学中,教师需要组织学生展开日语报刊阅读任务,让学生在课余时间收取和日语相关的文学作品以及报刊等。因为此类材料中包含诸多丰富的信息,能对日本语言特色以及文化特征进行体现。通过对此类材料深入分析,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日本文化,还能为学生自身交际能力提升奠定基础。此外,教师还要合理布置各项作业,让学生从多路径掌握日本历史文化、社会关系、风俗习惯等,这样学生在掌握日语的同时也能掌握日本文化。
此外,在日语教学中,还要对多媒体教学设备以及互联网等辅助教学设备规范化运用,引导学生观看日本电影以及电视剧,从中能有效获取较多文化信息。但是教师要重点做好课堂把控工作,避免单纯进行影视娱乐。比如在餐馆进行点餐场景模拟中,服务人员还要进行引导以及回答。结合具体要求对各类影片内容进行播放,还能对各类场景的人物动态、动作、语言进行观察分析。在此过程中进行规范化引导与提示,这样能让学生文化交际能力可以全面发展[7]。
(四)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对跨文化环境积极构建
现阶段高校需要对教师自身教学素质进行培养,全面强化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这样能有效提升日语翻译教学成效。学校管理部门需要定期组织开展多样化的文化活动,比如文化交际培训、文化学术交流、文化讲座等活动,这样能全面提升教师自身文化素质。在各项教学条件允许现状下,要组织教师参与到多项外事活动中,这样能让教师充分认识到跨文化交际在日语翻译中的重要价值。以此来强化自身跨文化交际敏感度,这样教师也能对传统教育理念进行创新,提升日语专业教学成效。
现阶段要想对学生文化交际能力进行培养,需要为其积极创设更合理的交际环境。日语专业教师需要全面发挥自身专业知识优势,通过自身思想以及教学行为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能对日语相关的多重知识进行学习。在沟通学习中,需要针对性强化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还要在班级设定对应的日语角,积极开展日语相关的文化专题研讨活动。基于多项活动为基本载体,让学生能全面学习日语,这样能更深入掌握、学习日语文化[8]。
(五)灵活掌握翻译技巧
由于两种语言对应的句子结构、表达语法、表达方式存有差异,当前要想将一种语言转化为语法、句子结构、表达方式不同的另外一种语言,需要合理选取对应的转换方法,需要翻译人员自身具备较强的翻译技巧能力。当前常见的主要有选词、增词、引申、减词、改变词性、改变结构、断句、减译、意译、直译等。目前不同的句子表达技巧不同,需要翻译人员灵活运用相应的组合技巧。在日语翻译教学中,教师需要向学生介绍对应的翻译历史,还要积极传授更多翻译理论以及相对科学化的翻译技巧。需要将更多相对典型的翻译规律以及覆盖面较宽的教学内容展示给学生,这样能强化学生学习成效。这样能让学生在相对较高的层面上掌握翻译的本质,这样能全面拓宽学生学习思维,锻炼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当前翻译活动需要实践来验证,用词不合理能进行改正。对于不同词句的翻译,存有不同的看法相对正常。对部分存有争议的翻译词句,需要组织学生积极开展多项讨论,让学生们积极表达自身的想法,从中能找寻出最合理的翻译方案。在日常教学实践活动组织开展中,教师需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多样化的实践活动中,这样能有效活跃课堂教学氛围,还能保障翻译教学成效全面提升。在翻译中,能对各项语言要素、影响要素集中整合,突出翻译的社会性、文化性、语言性。
结语:
综合上述,当前世界各民族文化发展较多,各民族均有自身独特的文化,各类文化之间受到地理环境、历史要素等要素影响存有一定差异性。此类文化差异的存在对翻译活动的可行性产生了一定限制性,所以在新时期日语翻译教学中需要积极找寻本土文化与外国文化之间的切合点,明确文化发展差异。遵循科学化的翻译原则,在翻译中做好针对性调整,这样能保障异国文化有效展现。
[参考文献]
[1]何海莹. 跨文化交际下的日语翻译能力养成方法分析 [J]. 文渊(中学版),2020(3):1099-1100.
[2]李甜甜,梅畅. 基于CAI 的日语专业本科生翻译能力提升策略探讨[J]. 中外交流,2019,26(49):51.
[3]林银花. 科技日语阅读与翻译能力的混合式教学设计 ——评《实用有色金属科技日语教程》[J]. 有色金属(选矿部分),2021(4):后插1-后插3.
[4]仇虹. 基于跨文化思辨能力培养的日语翻译教学研究 [J]. 丝路视野,2021(30):44-45.
[5]庞静雯. 认知日语外来词零翻译的模因能力[J]. 长安学刊,2020(3):88-91.
[6]张体勇. 试论高校日语翻译教学的创新[J].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2):86-87.
[7]尹凤先. 跨文化交流视域下高校日语翻译教学体系的构建——评《日语翻译教学理论与实践模式研究》[J]. 中国油脂,2023,48(2):后插7.
[8]王连娣. 环境保护在本科院校日语翻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环境工程,2023,41(2):后插10-后插11.
作者简介:张颖,1965.10,男,民族:汉,辽宁省沈阳市,现所任职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职称:副教授,学历: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与教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