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海底捞大学”即中国传媒大学,因其对学生意见反馈事事有回音而得名“海底捞大学”。而之所以称该文为“食用指南”,倒不是因为学校的美食给我留下多深的印象,而是中传四季之景,正如鲁川湘粤苏浙等八大菜系一样各有滋味。
一旦步入十月,气温开始跳水,行人纷纷裹袄前行,树叶的色彩就跟开始尝试染发的大学新生一样一天一种模样。在钢琴湖通往图书馆的走道上竖挺挺地插了一排“美国枫树”,温度一降,时间一到,它们就齐刷刷开始变色,先是在上层和外层的叶尖上染上一层害羞的黄,然后是土黄,最后噌地一下一夜红头,不仅染红了满眼的绿,还染红了湖面的倒影。自小在南方长大的我,从未想过,原来秋天也可以如此绚丽,无关伤悲,只许风月。校园刹那间不再是“清水锅”一般清一色的绿,而是“鸳鸯锅”一般被金黄和火红侵占,偶尔一阵秋风掠过,纷飞的落叶便像极了滚沸中的“鸳鸯锅”,鼓动起你心间所有诗情画意的语句。
和“鸳鸯锅”般泾渭分明的秋季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大锅炖”的春季。这也是在被常绿阔叶林占领的南方难以体会的春的滋味。北京的春天到得很准时,三月起湖面只余几片蜘蛛网似的浮冰苟延残喘,证明着冬天来过的痕迹,雪则已是见不到的了。而昭示着春天早已候在门口的,是那些曾经被你嫌弃的光秃秃的枝枝丫丫。它们的嫩芽、花苞都跟变法术似的,一夜之间喷涌而出,在不知名的角落里,在每日必经的走道旁,在天桥不经意向下俯瞰的大树上。然后铆足了劲,在四月,一同盛放。紫色丁香,粉色桃花,肉色山樱,白色玉兰,黄色月季……校园里,公园里,城墙内,城墙外,花红柳绿,再加上花香的堆挤,柳絮的簇拥,偶尔再来几次黄土沙尘做辅料,一锅食材丰盛的大锅炖就填满了整个春天的食欲。这也就不奇怪为什么我们校歌里唱着“要珍惜春光,珍惜春光,珍惜春光”了。
海底捞主打服务为品牌卖点,而“海底捞大学”则是以“服务+实践”作为学校特色。所谓服务,是指学校对学生需求的回应高效快速,尽全力为我们唱戏“搭台”;实践,则是指我们现学现用,在上台“唱戏”中提升技能点。不同于学术类专业,传媒工作十分强调实践能力,因此我们偶尔也会称自己为“传媒民工”。在校内,各种大型活动的前期策划、中期摄制到后期剪辑宣传,都有各专业、各年级的学生的身影。例如今年新生的开学典礼,前期策划工作开始时,学校也会在教务平台开放相关策划实践课程供全校同学选课,虽然我读的是德语专业,毫无策划传播基础,但是通过该课程也可以学习到相关理论知识以及基本传播技巧,课堂上老师也会邀请专业团队,比如4K花园等技术公司将他们的技术设备带进课堂,供同学们体验操作。在校外,与我们学校联系最密切的就是各大媒体平台,央视、北京卫视、GQ杂志社等媒体单位都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实践平台。去年春节,在央视频任职的师兄师姐就到我们学院邀请我们参与多语种贺新春短视频录制创作,其间我参与投稿的“回家的路”短视频也得到了央视频老师的指导点拨。站在中传这个眺望塔,每个人都望着传媒的星辰大海,有人望见青春活力的新媒体未来,有人惦念诗与远方的纸短情长,自然也有人忧虑斗转星移的沧海一瞬。
中传从小小一角广院(中传前身为“北京广播学院”),慢慢容纳其他特色专业,培养出今天活跃在世界各地、新闻现场、影视前线的传媒人,靠的是与时俱进,也是海纳百川——这里有传统分类上的艺术生,也有传统意义上的文化生。时代飞掠着一代又一代人的传媒印记,当年风靡一时的电视,而今无人问津,从人人向往的播音主持人,到如今人人是主播的时代,质疑不断,前进的路上阻力不断,改革将是唯一的出路——于是中传成立了“学术研究中心”、引进最先进的4K、5G放映技术、与中国人民大学签订合作协议……
人不可能一辈子只吃海底捞过活,但“海底捞大学”留给你的终究会成为你记忆里难忘的一部分。我们因为同一个传媒梦想相聚于此,我们又会因为不同的抱负各奔东西,就像中传的文化广场的石碑上刻的:这里是终点,也是起点。我们像小白杨一样在这里汲取各自所需的营养,然后向上走,向上走。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