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音乐课堂中学科融合教学的实施路径探索

  • 来源:知识文库
  • 关键字:初中音乐,教学,路径探索
  • 发布时间:2024-03-08 19:32

  郑荣军

  音乐作为一门综合性课程,与各学科紧密联系。随着新版艺术课程标准的出版,学科融合教学在初中音乐课堂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为了更好地开展初中音乐课堂的学科融合教学,文章通过分析其实施的必要性及基本要求,探索音乐与姊妹艺术、人文学科、自然科学三类学科的融合教学路径并提出反思,为学生的音乐综合能力及美育培养提供助力。

  2022年,《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出版,为我国的音乐教育发展带来了新的态势,音乐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与其他学科门类有着密切的联系。前几版音乐课程标准都曾对学科综合提出要求,即音乐课程内部间的综合,音乐与不同艺术门类的综合及音乐与艺术之外学科的综合。而最新版艺术课程标准在统合艺术课程的基础上继续强调“突出课程综合”,即以各艺术学科为主体,加强与其他艺术的融合;重视艺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也注重艺术与自然、生活、社会和科技的关联,既发挥音乐协同育人的功能,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由此可见,在初中音乐课堂中进行学科融合教学势在必行。本文结合学科融合在初中音乐课堂中运用的必要性,从融合教学的基本要求出发,探究学科融合的具体实施路径,为初中音乐课提供多学科融合的教学思路与思考。

  1 学科融合教学在初中音乐课堂中实施的必要性

  在最新版艺术课程标准颁布后,各省市初中针对音乐课开始推行大单元教学,此举有助于跨学科教育理念的实施,使音乐课更具整体性与连贯性,推动各方的成长与发展。

  1.1 促进学生综合成长的需要

  在传统的音乐课中,学生接触的课程是片面且枯燥的,久而久之学生对于音乐课的兴趣降低,以至于失去对音乐课的关注度,使得教师无的放矢。而运用了学科融合教学的音乐课作为丰富有趣的课程体系能够很好地抓住初中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从而使学生得到音乐与不同学科知识的学习,拓展学生的知识网络,并获得多样的情感体验与审美表达。同样,音乐的学科融合教学能够使学生得到音乐与不同学科知识的迁移应用,由其他学科反向推动学生对音乐的理解与感知,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由此可见,学科融合教学是促进学生在初中音乐课堂中得到综合成长的需要。

  1.2 协助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在初中音乐课中运用学科融合教学对于教师来说是一项挑战,作为音乐课的筹备者与实施者,需要音乐教师拥有较高的课堂影响力与把控力。当学科融合在初中音乐课堂中运用时,能够自然而然地促进音乐教师各方面的提高。首先,体现于广博的专业知识,音乐教师若想更完整地进行学科融合教学,进行多方位的理论学习是非常必要的,这不仅限于音乐理论的学习,更包括对其他学科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在第一步打好学科融合教学的基础。其次,学科融合的运用能够促进音乐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从教学内容的选定到教学语言的运用,从学科融合点的定位到教学环节的设计,无不体现出音乐教师在学科融合教学中的自我提高与自我完善。最后,学科融合的运用能够加强音乐教师专业技能的发展,技能不局限于自身专业如演唱、演奏等的学习,还包括其他艺术领域如舞蹈、戏剧表演等的拓展。由此可见,学科融合教学的实施能够较好地协助音乐教师的专业发展。

  1.3 音乐的学科融合可行性

  2022年5月,北京师范大学针对《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进行了学术研讨会,会中针对学科融合提出了“以各艺术学科为主线,汲取、融汇人文学科(如文史哲)、自然科学(如数理化)等相关内容,发挥艺术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由此可见,音乐学科与姊妹艺术学科、人文学科、自然科学学科的融合拥有极强的可行性。随着《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艺术科目的统合,使得音乐与姊妹艺术的关系更加密切,美术作为视觉艺术可以与听觉艺术相互联系,而舞蹈、戏剧、影视等艺术科目则更加离不开音乐。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国家观念与民族观念,将音乐与语文、历史、政治等人文学科融合能使学生感受国家的壮丽山河,培养其爱国之情。作为自然科学门类,数学、生物、物理等科目可以与音乐融合以培养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使学生感受到音乐与自然、生活、科技的关联。由上述可见,音乐的学科融合教学可以促进学生对音乐及各科的认识与了解,提高学生的音乐感知力与创造性。

  2 学科融合教学在初中音乐课堂中实施的基本要求

  在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要想实施好学科融合教学需要音乐教师明确一定的基本要求,做好教学准备以提高音乐教学效率,帮助学生得到全面提升与发展。

  2.1 以艺术课标为导向

  为使义务教育得到实施保障,使学校更好地展开课堂教学,国家制定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推进学校课程改革,为解决现存教学问题提供理论指导。作为初中音乐教学的引航标,《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推动初中音乐课程教学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故初中音乐课堂教学应坚决跟随艺术课标的导向前进。新版艺术课程标准较前几版课标更加细化、优化,以立德树人为立足点,培养学生的美育意识与能力,将艺术科目分阶段设计教学,使音乐、美术等艺术课程更加具备整体性与综合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感知力与艺术创造力,加强学生对于艺术文化的理解与学习,最终使学生得到艺术素养的提升与发展。就音乐课堂来说,教师应遵循艺术课程标准要求,抓准音乐课程中心实施学科融合教学,使音乐课达到较好的效果。

  2.2 以核心素养为目标

  在进行初中音乐课堂的学科融合教学时,应围绕核心素养进行课程展开。首先应着眼于审美感知,教师引导学生从音乐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中发现、感受并认识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美,培养学生对美的敏锐性,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其次应体现于艺术表现,在运用学科融合的音乐课堂中,学生可以根据所学音乐作品进行联想想象并进行交流,如在音乐与戏剧的融合中,学生可以根据音乐表现想象戏剧角色的外貌与性格特点,从而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再次应拓展于创意实践,在音乐课堂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音乐的多样化活动,如从音乐与舞蹈融合中学习少数民族音乐,或在音乐与物理融合中感受乐器发声的魅力,教师通过营造音乐氛围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运用学科融合进行创新与创造。最后应提升文化理解,不论音乐与哪门科目融合进行教学,学生都可以从音乐作品中感受文化魅力,提升文化理解,从而感受到文化的多样性,提升文化自信。

  2.3 以学生为中心

  随着教育的进步与发展,学校课程逐步由填鸭式、灌输式教学转变为启发式、创造性教学,学校的主导者也由教师转向为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在课堂中应拥有足够的参与度,并增强其学习的主动性。在初中音乐课堂中,不论是理论课、唱歌课、欣赏课还是综合课,教师都应充分以学生为中心与出发点进行教学,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在师生互动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展示和表演,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提升其音乐素养。如在音乐与语文的融合中,以二胡曲《空山鸟语》为例,教师可以逐步引导学生思考乐曲与古诗《鹿柴》的联系,层层递进,由浅入深,而非直接告知学生答案,从而使学生体验音乐与语文间的密切关系,锻炼其自我思考的能力。

  2.4 以音乐为主线

  虽然艺术课标对艺术课程进行了重新整合与细化,但就音乐课而言,其课程主体依然为音乐本身,其他课程设计都应围绕音乐展开,突出音乐的本质及学科特点。由此,在进行学科融合教学时,音乐教师应分清课程主次,明确学科融合仅为音乐课程的辅助手段,勿让其他学科喧宾夺主成为课程主线,使音乐课成为杂乱的学科拼盘。艺术课标中针对音乐学科课程提出四个实践,即欣赏、表现、创造、联系,不论是哪一项艺术实践,都应以音乐为主线展开并实施,使学生在完整的音乐课堂中得到审美的提高,增强对艺术的感知。

  3 学科融合教学在初中音乐课堂中的实施路径探索

  应艺术课程标准要求,以探究学科融合在初中音乐课堂中的具体应用,即音乐与姊妹艺术、音乐与人文学科、音乐与自然科学的融合。

  3.1 音乐与姊妹艺术的融合

  自古至今,各艺术门类密切相关,紧密联系。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教育的进步,艺术科目具有愈来愈强的融合性。

  (1)音乐与美术的融合

  在音乐与美术的融合教学中,音乐作为听觉艺术,具有时间性,在节奏、旋律、音色中,人们可以通过聆听进行抽象分析,而美术作为视觉艺术,可以直观感受到线条、色彩与构图,将音乐作品的各要素如力度、节奏、旋律等与美术要素相融合,可以使作品更具直观性,如在交响音画《图画展览会》的欣赏中,可以将作品《牛车》与美术相结合,通过聆听乐曲感受作品的氛围,通过主奏乐器的力度变化思考牛车的行进过程,通过乐曲速度判断牛车的状态,最终教师引导学生将分析的画面落实到纸面,更深刻地感受音乐与美术的连接性与融合性。在歌唱课《大海啊,故乡》一课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画旋律线条感受音乐旋律的起伏,以更好地掌握音高与音乐情绪。

  (2)音乐与戏剧的融合

  音乐作为戏剧中重要的表现元素,二者密不可分,戏剧可以通过音乐的推进体现剧情变化,也可以由音乐塑造角色形象。在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欣赏课中,学生可以通过音乐发展体会故事剧情的发展变化,感受音乐角色的塑造。在穆索尔斯基《图画展览会》的《两个犹太人》作品中,可以明显听到两条旋律线相互交织,对比明晰,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感受音乐角色的对立冲突,通过戏剧表演体会音乐旋律的发展进程。

  (3)音乐与舞蹈的融合

  原始时期人们将呐喊、简单的动作及节奏相结合抒发情感,现今不同类型舞蹈的出现使得音乐更加多元化。当抽象的音乐与直观的肢体动作相联系时,学生可以更好地感受到音乐的魅力,而且通过感觉器官与肢体相互配合,可以充分发挥音乐在学生乐感培养中的促进作用。在初中音乐教材的少数民族歌曲中,教师可以将少数民族舞蹈与歌曲融合学习,使学生更深刻地感受民族音乐文化,体会民族音乐内涵,在进行新疆民歌《青春舞曲》、蒙古族民歌《银杯》等的授课时均可如此设计教学。同样,在欣赏芭蕾舞、拉丁舞、交际舞等相关音乐作品时也可与对应舞蹈相结合。在其他音乐作品中,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跟随音乐进行肢体表达,通过简单的律动感受音乐旋律及段落的变化。

  3.2 音乐与人文学科的融合

  为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将音乐与人文学科融合进行教学可以较好地实现这一目标。

  (1)音乐与语文的融合

  古时,音乐与诗词紧密相连,人们随乐吟诵,抒发内心;现今,通过语音语调人们可以感受音乐的音色与速度,通过文学体会音乐作品的内涵。在音乐与语文的融合中,教师在教授湘艺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八音和鸣”时,可以由与八音相关的《三字经》引入单元学习,将古典作品与乐器有效结合,使学生感受古代音乐的魅力。在欣赏课《空山鸟语》中,教师可以从古诗《鹿柴》出发引导学生体会音乐的段落层次变化。在欣赏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时,学生可以跟随乐曲吟诵同名古诗,感受文字的声调走向,体会古诗意境。

  (2)音乐与历史的融合

  作为不同历史文化的符号性载体,音乐可以记录不同时期的历史故事发展进程,抒发对历史的情感。进行音乐与历史的融合教学时,在琵琶曲《十面埋伏》的欣赏课中,教师可以将作品作为音乐历史故事引导学生体会并讲述,结合垓下之战带领学生将音乐段落对应到历史发展中,使学生既能欣赏音乐又得以回顾历史。而在学唱《我爱你,中国》《歌唱祖国》《红旗颂》等歌曲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体会歌曲背后的历史情感,培养学生爱国爱党之情。

  (3)音乐与地理的融合

  我国疆域辽阔,拥有广袤的地域及多样化的气候环境。地理环境推动了劳动的发展,劳动促使了音乐的产生。音乐创作者因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及人文习俗等创作出极具地域色彩的音乐,学生可以感受到不同的音乐风貌。在音乐与地理的融合中,教师可以将世界各地民歌小调与当地自然环境、人文风俗相结合,如学唱《沂蒙山小调》《放马山歌》《德涅泊尔》等歌曲时,感受地理环境对当地音乐的影响,既能使学生体会音乐的多样性,还能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理解与感悟。

  3.3 音乐与自然科学的融合

  作为抽象的自然科学,具有理性、严密与极强的准确性,音乐作为感性而形象的艺术形式也可以与其进行融合教学。

  (1)音乐与数学的融合

  数学与音乐尽管被人们认为分属于不同领域且相隔甚远,但从历史早期看,它们曾牵手共行。古希腊至中世纪,音乐作为数学的附属而存在;在中国古代,六艺中的音乐与数学相互交织且相互影响。在音阶、音程、节奏、节拍、乐谱等的学习中,有着浓烈的数学色彩。音乐教师可以将音乐的不同音符时值通过等式关系展现给学生,使学生便于理解晦涩的乐理知识,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思维以更好地分析了解音乐理论内容。同样,在学习音乐作品时,教师可以通过不同的节奏练习锻炼学生的音乐理论素养,通过节拍练习感受不同拍号的音乐情绪表达,以音乐与数学的融合丰富音乐课堂活动。

  (2)音乐与物理的融合

  作为自然科学,物理具有严密性、准确性的特点,而从物理学角度来看,音乐也具备一定的物理特性,音乐声波的产生、变化与物理密切相连,而发声乐器。也具有一定的物理因素。在进行音乐与物理的融合中,教师可以运用管弦乐作品带领学生感受乐器的构造、音色、发声方式,使学生对音乐的产生有所了解,并认识管弦乐队的构成。在课后,学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尝试制作简易发声乐器,感受音乐与物理融合带来的乐趣,培养学生自身的创新能力与音乐实践能力。

  (3)音乐与生物的融合

  自然界的声音为音乐创造者们提供着源源不断的灵感,生活中的声音也为各类音乐作品提供思路,人们用歌唱或演奏可以模仿自然界的声音,也可以依据不同声音的节奏及旋律进行二次创作。在唢呐名曲《百鸟朝凤》中就可以听到唢呐对自然界中鸟类及蝉鸣的拟声,体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百鸟争鸣的景象,在小号独奏《野蜂飞舞》中也能够感受到时刻准备战斗的野蜂飞舞在眼前,这都能够很好地引起学生的音乐兴趣,激发学生对音乐拟声的探究与创新,体现出了音乐与生物的融合性。从另一角度来看,学生不论是演唱还是演奏都需要明确人体生理结构,以正确的方式培养自身技能。如在演唱时,教师应使学生明确发声器官及发声方式,避免对身体造成损耗。以上均是音乐与生物融合教学的运用,可以提高学生对音乐的体会与感悟。

  4 反思与总结

  从上文对学科融合在初中音乐课堂中的运用来看,课堂的每个环节、每个阶段都可以进行学科融合教学,且不局限于上述提及的具体运用科目。为更好地发挥学科融合作用与价值,帮助学生尽可能建立完整的音乐知识网络,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在实施教学时,还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首先,应避免音乐课堂中融合科目的单一。作为综合性课程,音乐绝不是孤立存在的。不论是理论课、歌唱课还是欣赏课,音乐可以在课中每个环节与其他学科融合并产生火花,从而建立学科知识的迁移路径,使学生对音乐拥有更高效的掌握与提升。为避免课程枯燥,也为学生在学科融合下得到培养,有效选择融合科目教学是有必要的。

  其次,把握课程的学科融合点及中心。作为课程的设计者,教师应注意在备课时抓住学科间的交叉融合点与共同点有效设计教学,时刻以音乐为中心,在明确课程主线的基础上进行融合拓展,而并非将学科进行生硬的结合。若仅为融合而融合,未对音乐作品进行翔实的分析,则容易形成杂乱、无重点的学科拼盘。这样不仅没有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学得杂乱无章,教师也无法得到教学能力的提高。

  最后,加强对教师及学生的培养与提升。作为初中音乐的两大参与者,教师与学生都会在音乐的学科融合课堂中得到一定的学习与收获。故对于教师来说,首先应加强对教师的培训,从理论到技能再到具体的教学实施,音乐教师都应有所完善,尤其是学科融合教学,更对教师提出了高要求。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学科融合能够使音乐课尽可能地从横向纵向拓展学生的知识网络,使学生得到更为全面的成长。学校及教师都应尽可能地推动学生的音乐学习,在音乐课堂内外均使学生获得艺术素质的提高。

  综上所述,学科融合在初中音乐课堂中的运用是必然的、必要的趋势,艺术课程标准对学科融合的要求也越来越明晰,学科融合教学成为初中音乐课的一大助力。有效进行学科融合教学,能使初中音乐课堂更具有融合性与丰富性,学生可以逐步搭建相互联结的、以音乐为主的学科知识网络,从而提高学生对音乐知识和技能的了解与学习,增强学生的审美感知力与音乐创造力,逐渐培养具有逻辑性的综合思维体系,促进学生美育乃至五育的综合成长。

  (作者单位:齐齐哈尔大学)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