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专栏作者甄石
经济增长6%、经济总量突破6 万亿元! 对这份2023 年四川成绩单,一些老百姓并不买账:生意难做、钱也难挣、收入没上涨、就业难……微观个体感受到的温度追不上宏观数据的速度,宏观数据与微观感受存在“温差”。人们会习惯性地把这种温差归咎于统计数据,这不仅是一宗冤假错案,也是对统计学的误解。
“我”与统计数据,谁在说谎?
数据已经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和通用的语言,但遗憾的是,数据的被信任程度不升反降。当“我”的感受与统计数据产生偏差、面临“谁在说谎”的灵魂拷问时,统计数据大概率会成为背锅侠,原因除了作为人类的“我”心存傲慢与偏见外,还有对统计数据的误读误用。数据本身不会说谎,但说谎者需要数据,看似人畜无害的统计数据,由于人们的不理解,会说谎、会骗人。比如,夏天西瓜销量与溺亡人数的相关系数高达0.99,西瓜就是罪魁祸首?再比如,如果90% 的病人没能活着走出ICU,就能说明医术堪忧?还有最近网上热议的失业率口径问题,以及“抛开基数说增幅也是耍流氓”等问题,都是使用数据时容易踩的坑、必须避的雷。统计数据说到底只是一个工具,使用工具之前,最好是学习、了解和掌握下“说明书”。要了解GDP 包括哪些、不反映哪些,才能对“6 万亿”做到心中有数。
综合性与局部性,谁之过?
统计数据最大的优点就是把五花八门的数据抽象地汇总,而微观感受则是千人千面、见仁见智,综合性与局部性的矛盾必然产生“温差”,规模越大、异质性个体越多,这种“温差”越明显。且不说反映物价总水平的CPI 会因个体是否喜欢吃猪肉而有不同的“体感”,再平常不过的平均气温也会存在“温差”。成都市平均气温6℃,可能有80% 的人“感同身受”,但如果说全国平均气温6℃,不仅“南方小土豆”和“东北大疙瘩”不买账,全国80% 的人都会认为这数据不靠谱、有温差。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穆罕默德·尤努斯分别用“蠕虫视角”和“鸟瞰视角”来代表个人感受和统计数据,“蠕虫视角”更能够触动我们,但极易陷入偏颇,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知边界;“鸟瞰数据”虽然枯燥乏味,却更接近最大公约数。没有“蠕虫视角”,数据就是冰冷的;但如果没有“鸟瞰视角”,恐怕会盲人摸象。“6%”里,有增长10% 的,有下降5% 的,千差万别!
阶段性和长期性,谁对?
“温差”在一个时段存在是合理的,但如果拉长时间轴,把二者的关系放在更长远的视角看,宏观数据和微观感受总体是匹配、协调和一致的。当下“温差”虽然明显,但这是阶段性的,疫后经济恢复是一个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的过程,经济恢复发展的基础尚不牢固,很多微观主体遇到暂时的困难。如果放眼三年,“温差”就小多了,当下的6% 是在上年增长2.9% 的基础上,是“填坑”后的“找补”,与2019 年前高基数上的高增长6% 相比,自然要“冷”得多,目前部分领域仍然没有恢复到疫前水平就是例证。如果再把时间拉长,和10年、20 年前,甚至和改革开放时相比,宏观数据与微观感受的拟合度会大大增强并趋于一致。
有“温差”不可怕,重要的是要正视“温差”、重视“温差”、研判“温差”、努力消弭“温差”。事实上,宏观数据与微观感受之间的“温差”折射的正是发展的堵塞点,也是解决难题的切入点。研判经济形势时,不仅要观察宏观数据反映的时与势,还要感知微观个体的冷与暖,既不能因宏观数据向好就忽视个体困难,也不能因个体困难就误判了整体向好。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