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 博天强制退市为哪般?
- 来源:国际商务财会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财务造假,公司治理,GONE 理论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4-05-31 14:02
赵 爽
(黑龙江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摘要】资本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上市公司进行财务造假的现象频频出现,对投资者、债权人及利益相关者造成重大损失。由于连续五年严重财务造假,*ST 博天成为2024 年第二家重大违法强制退市的A 股上市公司,引起业界一片哗然。文章简要回顾*ST 博天造假事件的发生过程,基于GONE理论深入剖析其财务造假行为的动因,并对如何防范上市公司出现财务造假现象提供对策建议,对推动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财务造假;公司治理;GONE 理论
【中图分类号】F275
一、引言
随着资本市场不断扩大,公司的趋利性越发显著,致使财务造假问题频繁出现。上市公司可能由于各种原因进行财务数据造假,这不仅损害相关投资者的合法权益,还严重影响我国资本市场的制度性建设[1]。2023 年强制退市的公司数量超40 家,彰显了证监会对资本市场从强、从严的管理决心。*ST 博天在2024 年2 月2 日收到《行政处罚书》,主要原因在于*ST 博天存在虚假记载的信息披露违法行为。其财务造假行为持续时间长、金额大、占比高,对证券市场的影响恶劣,因此案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资本市场中存在的问题。
本文以*ST 博天为例,基于GONE 理论从贪婪因子、机会因子、需要因子、暴露因子四个层面剖析*ST 博天财务造假的动因,并提出预防财务造假问题的相关建议,对资本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和防范其他上市公司出现财务造假行为起到促进作用。
二、*ST 博天财务造假事件背景
(一)公司概况
*ST 博天全称为博天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自1995 年成立以来,始终站在我国水环境领域的前沿,以其高新技术背景积极探索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着力开拓环境、氢能、水务领域的创新,逐步发展成为国内领先的水环境整体解决方案的综合服务商。2017 年2 月,成功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证券简称“ST 博天”,证券代码“603603”,标志着公司正式进入了资本市场。随着2023 年*ST 博天披露会计差错更正公告,财政部、证监会分别对该案件进行调查,最终*ST 博天被上交所强制退市。
(二)财务造假案件回顾
1. 强制退市过程
*ST 博天从2022 年4 月开始重组到2022 年12月法院裁定批准,重整过程中进展顺利。然而在人们以为*ST 博天即将迎来新的辉煌之际,2023 年3月*ST 博天公布了对2017 年以前年度中存在的会计差错问题进行了更正及追溯调整多期财务报表的消息。2023 年4 月,*ST 博天被证监会立案调查。2024 年3 月,上交所决定终止公司股票上市。
2. 财务造假后果
*ST 博天市值经历很大的波动,曾最高达200多亿元,而到2024 年2 月2 日收盘时,市值缩水至9.68 亿元。自*ST 博天披露造假行为,股价从2023 年3 月30 日的5.85 元,跌到2024 年2 月2日的1.00 元。
截至2023 年9 月,*ST 博天股东户数达1.93万户。财务造假事件的爆出,股民面临资金被套进股票或低价抛售股票的情况,势必会影响股民的日常生活,打击股民对资本市场的信心。
根据证监会北京证监局发布的《行政处罚决定书》,对*ST 博天董事长、总裁在内的四名涉案高管进行不同程度的处罚。上交所还对过去时任的30 多名董监高予以监管警示。
(三)*ST 博天财务造假主要手段
1. 验工计价原始凭证虚假
通过伪造与水电五局的验工计价原始凭证,*ST 博天虚增建造收入2 亿元、建造成本1.6 亿元;伪造与中建一局的工程进度表,虚增建造收入1.6亿元,建造成本1 亿元;伪造与京冶公司的验工计价原始凭证,虚增建造收入1 亿元、建造成本0.9亿元。
雷州村级生活污水处理PPP 项目等PPP 项目中,*ST 博天使用无商业性质的验工计价原始凭证确认工程进度,并签署虚假债权债务转让协议、委托付款协议的方式,隐瞒虚增收入。这种通过非商业性质的原始凭证确认工程进度的方式,使得项目的真实进度和收益变得难以追踪,为公司的财务造假提供了便利。
2. 伪造债权债务转让协议
*ST 博天为了美化财务报表,故意伪造债权人京治公司与成都创维、债权人水电五局与世纪辉光的《债权债务转让协议》,*ST 博天虚增应付账款借方发生额2.7 亿元。实际情况中,京治公司与成都创维之间、水电五局与世纪辉光之间并无任何经济业务往来、无任何债权债务关系。
在合肥清溪项目、兖矿榆林100 万吨/ 年煤间接液化示范项目污水处理厂及回用水处理工程总承包项目等EPC 项目中,*ST 博天未及时对已终止的设备销售业务、已竣工项目进行会计处理,并通过虚假委托付款协议,抵消虚增收入引起的往来款项,导致公司的财务状况失真。
3. 账实不符且无依据核算
*ST 博天是雷州村级项目工程承包人,该项目涉及了1675 个自然村的污水处理及配套管网设施建设。*ST 博天称截至2018 年12 月已完成567 个自然村的施工工作。财政部检查组取证时发现,截至2019 年6 月,*ST 博天实际上仅施工21 个自然村,这与*ST 博天提供的数字大相径庭。
2022 年1 月至6 月的日记账中,明确记载了与北排集团设备交易,*ST 博天未能向财政部检查组提供原始凭证及附件,并以记账资料不充分为由删除记账凭证。财政部调查组向北排集团检查取证发现,2022 年初至8 月北排集团与博天环境未有业务往来,*ST 博天无依据进行会计核算。
三、基于GONE 理论分析*ST 博天财务造假动因
GONE 理论认为财务造假行为是否发生取决于四个因素,分别是贪婪、机会、需要和暴露,它们共同决定了企业财务造假风险程度[2]。贪婪因子是公司对财富与权力的过度渴望,这种欲望可能来源于无视道德法律;机会因子是公司认为实施财务造假行为而不被发现的机会,包括内部机会和外部机会;需要因子是公司希望通过财务造假能够满足其经济、地位或其他方面的需求;暴露因子是财务造假行为被外界发现的可能性和财务造假行为被发现后的处罚力度。
(一)贪婪因子分析
公司上市不仅可以提高商业信用,还能够增强公司在行业的影响力。*ST 博天虽然常年业绩平平,但属于环保型企业且其实际控制人赵笠钧多次获得环保类奖项,因此*ST 博天备受投资者们青睐。刚上市时,*ST 博天的股价从8 元飙升到53 元,4个月内暴涨560%,这种快速增长引发了以董事长、总裁赵笠钧为首的管理层对金钱的贪婪,致使自上市第一年便开始进行财务造假,吸引更多投资者以获取高额的回报。*ST 博天管理层深知财务造假行为终会被发现,但他们无视法律法规、缺乏职业道德,仍有意为之来满足对财富的追求。
(二)机会因子分析
1. 高管离职频繁反映内部控制无效
2017—2022 年,*ST 博天陆续更换了四任财务总监,而担任董监高职务的高管们也是纷纷离职。在上市公司中,高管的频繁变动不利于公司的稳定运营和声誉,尤其是财务总监的频繁更替,更是让人对公司的财务管理和内部控制产生质疑。此外,监事会应当对公司内部实施监督与管理,独立董事应当保护公司整体利益、监督经营活动、提供专业意见。在财务造假的年报中,监事会成员、独立董事均没有对财务造假行为提出异议,监事会、独立董事缺乏独立性与专业性。*ST 博天的高离职率和监事会、独立董事没有起到监督作用,都反映出公司内部控制体系存在严重问题。
2. 中介机构懈怠削弱外部监督作用
瑞华会计师事务所、中兴财光华会计师事务所分别在2017 年和2018 年、2020 年至2022 年年报中给予*ST 博天出具“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事后却发现*ST 博天存在财务造假行为,显然未能客观公正地履行审计程序。监管会计师事务所的法制建设不足,对会计师事务所违规惩罚力度不够,使得会计师事务所权衡利弊后选择铤而走险,选择纵容其财务舞弊行为[3]。2017—2019 年,中信建投证券作为*ST 博天的上市保荐机构,应持续督导上市公司规范经营,确保重要资料在招股文件中全面及准确地披露,中信建投却未发现其财务造假问题,也未能有效监督和尽职调查,破坏了资本市场的良好秩序。
(三)需要因子分析
1. 经营战略失败导致财务压力较高
2018 年我国政府开始全面规范PPP 项目的合规发展,同时金融去杠杆被确立为当年金融宏观调控的核心。这两项政策的出台,对*ST 博天在PPP项目融资上构成了严峻的挑战,显著增加了公司的融资成本。*ST 博天财务状况出现短债长投现象,多次成为“失信被执行人”。融资环境恶化,影响公司的PPP 项目建设进度,进而对在建及运营PPP项目计提大额减值准备。数据显示,*ST 博天债务连年攀升,2019 年资产负债率已经达到104.18%,面临如此高的财务压力,*ST 博天不惜选择虚增营业收入、利润,从而激励投资者的信心。
2. 股权质押融资过多面临平仓风险
股权质押是近年来较为常见的一种融资渠道,具有变现简单、融资成本低、方便快捷的优点。*ST 博天的控股股东汇金聚合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现持有公司总股本的15.31%。自2017 年起,该公司便开始了高频率、高比例的股权质押。截至2024 年1 月,汇金聚合持有的*ST 博天股份中,高达98.88% 已被质押。控股股东会高度关注公司股价的变动,因为股价的下跌会导致融资比例超出规定范围,继而触发平仓机制。一旦出现公司经营业务的负面消息,股价很可能大幅下跌。为了维护自身利益,*ST 博天采取财务造假的手段,成功地掩盖了公司真实的财务状况,防止股价下跌,减少平仓风险的发生。
(四)暴露因子分析
*ST 博天连续五年累计造假近20 亿元,而证监会对此次案件合计罚款1300 万元,财务造假获得的经济利益远大于被发现后的处罚代价。监管部门对财务造假公司的处罚力度不足,为公司采取财务造假手段掩饰实际经营情况提供了可能。同时,*ST博天2017 年和2018 年的财务造假情况符合此时A股的退市制度条件。而由于*ST 博天符合的退市规定是2020 年末推出,且当时未发现*ST 博天财务造假情况,所以*ST 博天在2024 年才被强制退市,暴露了资本市场的短板,即监管部门在应对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问题时,可能面临反应速度慢、监管手段有限等问题,无法有效地发现和打击财务造假行为。
四、防范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对策建议
(一)恪守底线敬畏法纪,拒绝贪婪欲望
一是注重价值引领。上市公司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加强对公司员工的思想道德教育;培育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树立诚信为本的经营理念,促进企业健康发展,拒绝对金钱、权力的过分贪婪。二是提升法治意识。深化管理人员和普通员工对财务造假相关法律法规的理解与认知,员工知法懂法后对法律产生敬畏之心,自觉抵制违反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的行为,营造风清气正的行业生态。
(二)内外监管形成合力,消除潜在机会
1. 优化内部管理体系
一是提升内部的控制水平。持续改进和健全内部控制体系,加强对内部管理流程的把控,将公司战略高效转化为落地成果,助力上市公司内部的稳健运营,降低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可能性。二是明确管理的治理机制。上市公司要聚焦董事会、监事会建设,保证彼此之间相互监督、相互制衡,确保公司运作的合规性和透明度;高标准、多元化选聘董事、监事、高管,着重关注专业能力,强化董事、监事、高管的责任意识和自律意识。
2. 增进机构业务水平
一是强化业务能力。中介机构在资本市场中,担负着连接市场各方、提升市场效率的重任[4]。中介机构应持续对从业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和法治科普,帮助从业人员更好地履行其工作职责。二是独立谨慎履职。独立性是外部审计机构会计师事务所的灵魂所在, 是确保审计质量的基石[5]。会计师事务所须恪守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以谨慎性态度开展审计工作,及时辨认出上市公司的关键风险点,评估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时不受任何外部因素的影响。
(三)稳健发展智能防控,遏制造假需求
1. 制定合理商业部署
一是扎实推进发展战略。上市公司不仅要关注当前的市场需求和竞争态势,还要对未来趋势进行准确预测,及时捕捉新的商业机会并应对潜在的挑战,从而制定出符合自身特点和市场需求的战略规划,避免急于求成、盲目扩张的错误做法,确保各项经营活动的有序进行。二是拓宽公司的融资渠道。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充分利用证券市场的特点发展多方位、多渠道的企业融资方式,从根本上解决上市公司的融资问题[6]。
2. 数字技术赋能管理
一是构建财务预警机制。运用数字技术深入分析上市公司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结合历史数据和实时数据,提早发现潜在的财务风险和经营问题,及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避免公司发生财务风险的可能。二是使用财务共享系统。财务共享系统促使上市公司财务管理工作提质增效,实现各部门间财务信息的共享和协同处理,提高了财务部门的工作效率。财务部门能够更好进行数据分析,为公司提供更加科学的决策建议,达到公司资本可持续有效增值的目标。
(四)有力保障端正风气,杜绝弄虚作假
一是完善制度标准。我国现阶段对于惩罚制度以民事责任为主,惩罚力度低、违法成本低,为了强化惩罚制度必须大力提高违法成本[7]。压实中介机构“看门人”的责任,减少上市公司出现外部监督不力的问题。二是维护股民权益。上市公司发生违规行为,投资者的利益往往会受到严重损害。我国应健全投资者保护机制,加大赔付制度的强制性,提高赔付金额的上限;关注中小投资者的教育和培训,帮助他们更好地识别风险,进而避免投资陷阱。
五、结语
*ST 博天的退市是对其财务造假行为的有力惩罚,暴露出上市公司在战略规划、内部管理等方面的问题,而我国资本市场中介机构工作懈怠、政策制度不完善进一步为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提供了机会。*ST 博天财务造假事件是对整个市场的一次警示,我们应该从中吸取教训,恪守底线敬畏法纪,拒绝贪婪欲望;内外监管形成合力,消除潜在机会;稳健发展智能防控,遏制造假需求;有力保障端正风气,杜绝弄虚作假,推进资本市场规范有序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 宋琳, 李鹏.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负面影响及其防范路径[J]. 新视野,2022(03):102-108.
[2] 邓德军, 韦迪茂. 多因素联动对企业财务舞弊行为的影响——一项基于GONE 理论的组态分析[J]. 会计之友,2023(03):69-76.
[3] 骆良彬, 曹佳林. 基于公司治理的财务造假问题探析——以日本东芝为例[J]. 会计之友,2017(05):118-121.
[4] 宋建波, 朱沛青, 荆家琪. 审判仍在路上: 新《证券法》下康美药业财务造假的法律责任[J]. 财会月刊,2020(13):134-139.
[5] 余晓凤. 上市公司虚构经济业务型财务造假探析——基于GONE 理论[J]. 财会通讯,2021(20):125-129.
[6] 刘锋. 企业财务造假防范和治理的“三不假”建议探析[J]. 中国注册会计师,2023(11):88-92.
[7] 王小涵, 王育红.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与违规手段研究[J]. 财会通讯,2021(06):126-129. 责编:险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