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路径分析

  • 来源:基础教育论坛
  • 关键字:小学语文,德育渗透,综合素质
  • 发布时间:2024-06-03 14:47

  李爱琴(甘肃省白银市白银区第八小学)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存在教师德育渗透意识不强、德育因素挖掘不足、德育渗透形式单一等问题。对此,语文教师要重视学习,强化渗透意识;立足教材,充分挖掘德育因素;借助活动,丰富德育形式。由此不断提升小学生的德育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德育渗透;综合素质

  语文学科教学是提升小学生德育素养的重要途径。小学语文教师在讲授语文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德育渗透,促使小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然而,目前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仍存在一些问题,一线语文教师要认真分析、探索合适的渗透路径,自觉将语文教学和德育有机结合起来,以实现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意义

  1. 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

  小学生的身心健康是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小学生大都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是他们分辨能力有限,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不仅可以提高小学生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及时纠正他们的错误认识,规范他们的思想品行,还可以促使小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操。例如,统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以下统称“统编版教材”) 三年级上册《灰雀》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小男孩在列宁含而不露的拳拳爱心的感召下,把捉回来的鸟又放回森林的故事。在课堂上渗透德育,使学生懂得了诚实的可贵,同时引导学生要注意保护鸟类,热爱大自然,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身心健康发展。

  2. 提高小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

  国家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小学语文教师要义不容辞地承担起素质教育的重任。语文教师可以利用德育资源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例如,通过欣赏课文中描写的祖国大好河山,在培养小学生审美能力的同时激发小学生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通过学习有关诚实守信、刻苦学习的故事,培养小学生诚实守信的良好品格等,有助于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3. 小学生深入学习语文内容的需要

  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学科的任务则更具特殊性。语文学科思想教育功能比较强。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文章内容大都具有较强的教育意义和感染力,教材中的人和事都充满正能量,在其熏陶下,能促使小学生走向良性循环的成长轨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巧妙利用典型事例引导小学生正确面对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激励他们克服困难,更好地学习语文。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现状

  1. 德育渗透意识不强

  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对德育教学重视程度不足,德育渗透意识淡薄。他们在语文教学中忽视了对小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与培养。一方面,部分教师承担多个班级的语文教学任务,工作量繁重,没有过多时间开展德育工作;另一方面,教师的德育专业知识不足,开展德育渗透工作时力不从心,未能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德育教育的价值,影响了学生德育素养的发展。

  2. 德育因素挖掘不足

  语文教材中蕴含丰富的德育素材。但是,部分语文教师对德育工作重视程度不足,忽视了教材中蕴含的德育资源,授课时未能深层次挖掘课文中蕴含的德育因素,使语文教学中没有充分发挥德育价值。除此之外,部分教师在拓展延伸时,未能将教材中的德育案例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导致德育效果不明显。

  3. 德育渗透形式单一

  许多教师习惯采取榜样示范法,以历史上的名人为榜样讲解德育理论知识,不注重通过语文活动进行情感熏陶与品德实践。德育渗透与学生的实际联系不紧密,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德育效果不佳。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路径

  1. 重视学习,强化渗透意识

  首先,教师坚持终身学习,不断提升德育素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标准》) 在课程理念中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其独特的育人功能和奠基作用。因此,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丰富教育学、心理学和德育理论方面的知识,注重德育积累,提升德育素养,以渊博的学识吸引学生,以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教师要认真学习《标准》,深入理解其精神实质,提升德育渗透意识。同时,教师要积极学习与德育相关的教育论著,通过个人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等多种途径提高自己的德育水平,提升自身德育素养。

  其次,提升德育渗透意识。教师在提升德育素养的同时要强化德育渗透意识,将德育渗透转化为自觉行为,主动将德育融入教学的各个环节,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促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可以在识字教学中渗透德育。例如,统编版教材二年级下册《神州谣》这篇课文列举了黄河、长江、长城、珠峰等秀美山川,这时教师可以进一步将杭州西湖、四川九寨、安徽黄山、桂林山水等美景编入《神州谣》——“西湖美,九寨胜,黄山奇,桂林秀。”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识字量,还可以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美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教师还可以在朗读中渗透德育。学生通过朗读,领会课文大意,体味文章中蕴含的情感,进而受到思想教育。

  2. 立足教材,挖掘德育因素

  语文教材中蕴含丰富的德育资源。教师要立足教材,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元素,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教师可以创设情境向学生渗透德育。例如,在教学统编版教材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大家读书的目的是什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认知:少年时代的周恩来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然后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由此促使学生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师还可以对教材中的德育元素进行延伸拓展,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德育素养。例如,在教学统编版教材三年级下册《我不能失信》这篇课文后,教师要求学生联系实际,分享类似的生活经历,谈谈自己对守信的理解,强化学生对诚实守信的重要性的认识。

  3. 借助活动,丰富德育形式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不仅能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还能使学生在活动中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熏陶。教师可以开展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将课内渗透过渡到课外渗透,以此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例如,在清明节开展“缅怀先烈,寄托哀思”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到烈士陵园扫墓,感受先烈的奉献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教师还可以开展诗歌朗诵、辩论赛、话剧表演等活动,在活动中融入德育因素。例如,在教学统编版教材五年级上册《将相和》这篇课文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排演话剧“负荆请罪”。有的学生扮演顾全大局、深明大义的蔺相如,有的学生扮演知错能改的廉颇。学生合作演绎蔺相如和廉颇不计前嫌、握手言和,共同维护赵国利益。通过话剧的排练,让学生学会了宽容,理解了团结合作的重要性,从而寓德育于语文实践活动中。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写作活动,让学生倾吐心声,教师通过批改学生的作文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育与指导,逐步提高德育实效。

  四、结束语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线语文教师要积极提升自身德育素养,强化渗透意识,立足语文教材深入挖掘德育资源。同时,开展丰富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积极渗透德育,不断提高学生的德育素养,引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 毛小霞.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新课程研究,2021(4).

  [2] 祁学芝. 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路径探讨[J].基础教育论坛(上旬刊),2022(11).

  [3] 刘海莲. 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路径探索[J].启迪与智慧(上),2022(10).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