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定问题设计导向 提高问题设计质量

  陈家华 浙江省台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

  贯彻新课程理念,提高课堂教学品质,实现学生能力提高和素养的全面发展,是当下历史教学的必由之路。而提高课堂教学品质,重要一环在于教师如何针对教学内容,进行优质的问题设计,促进学生“逐步形成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1]。基于此,笔者以统编教材《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为例,就高中历史教学优质问题设计的视角提出几点思考。

  一、基于价值引领设计问题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提出历史课程的基本理念:“以立德树人为历史课程的根本任务”“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2]据此,历史教学首先就应找准立德树人、价值引领的目标要求,运用直接或间接、显性或隐性的方式进行问题设计,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命运、社会发展、时代精神、民族复兴等,体现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例如,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秦朝和汉朝疆域图、张骞出使西域壁画等材料,引导学生完成汉景帝、汉武帝、汉光武帝在中央政治制度、地方政治制度、边疆措施和经济措施表格,进而出示教材“史料阅读”栏目中的《汉书·董仲舒传》的相关内容。设计以下问题,让学生根据史料进行合作探究。

  (1)请问你对汉朝在政治、经济、思想方面的大一统有何认识?

  在教师展示学生课前完成的汉代文化成就简表后进一步展开设问。

  (2)分析汉朝文化呈现的特点?对后世有何影响?

  通过以上两个问题设计,学生对汉朝的认识不再仅仅停留在是一个朝代,从王朝疆域的变化,“文景之治”“武帝盛世”“光武中兴”等各方面的措施,感知汉朝在当时是全世界首屈一指庞大帝国的强盛,汉代几百年的统一为创建辉煌的文化成果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为中国以及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学生通过对汉朝大一统的认识、两汉文化成就特征的概括提炼,增强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与文化的认同、激发民族自豪感和历史使命感。通过设问还能将学生的视角迁延至当今社会,使学生的历史认识由古及今,由书本到社会,由知识到能力的转化。

  (3)两汉盛衰对我们当今的社会治理有哪些启示?

  通过本题设问,学生由此认识到大一统国家对内、对外的措施造就强盛的时代,而内部的社会矛盾积累也开启了后世王朝衰亡的典型。引领学生在盛世历史中寻找强国经验,激发学生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进步的使命感。在动乱历史中寻找社会发展之弊病与民生艰难之原因,悲悯民生之多艰,激发学生构建服务于和谐社会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之人文情怀。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教学不应是讲解式的,而应是假设式的,让学生处于一定的问题情境之中,自己去体验,把问题整理就绪。基于价值引领的问题设计,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基于知识点有针对性地去创设情境,还需要注意在情境中抓住历史的精髓,展现史实背后的价值担当、人文情怀与涵养功能。

  二、 基于素养提升设计问题

  教师的作用不在于给学生提供多少现成的书本知识,更在于使学生成为一个独立、积极的探索者,发展学生的素养要求应该超过传授基本知识的要求。“传统的教学设计是以课文内容的授受为基本过程和主要环节的,这种设计思路不适于高中新方案、新课程、新教材的教学”“要以核心素养导向的学习设计替代知识记诵导向的教学设计,使历史教学的过程围绕着学生对历史问题的自主探究来展开”。[3]以探究性问题为载体,锻炼学生思维能力与思考习惯,最终发展成为学生的核心素养,是设计优质问题的重要导向。

  对于本课教学设计,笔者采用纵向时间和横向领域两条线索展开。纵向时间上分为汉之奠基——汉之鼎盛——中兴与衰亡”三个教学环节,既符合历史本身的时序性,也贴合学生学习的逻辑性。横向领域上则以汉朝的各项措施为线索,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角度,落实汉代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具体措施和历史意义。教师设计优质问题,引领学生历史素养的提升。

  例如在环节一:“汉之奠基”中,教师展示《驷马安车》图片(略)和以下材料。

  材料一:汉初,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矣!

  ——《汉书·景帝纪》

  材料三:西周、秦朝和汉初实行的地方行政区域示意图(图略)。

  教师设问:

  (1)根据图片与材料一,反映汉初怎样的社会现实?

  (2)根据材料二,指出“文景美矣”的含义?实现这一转变的政治措施有哪些?

  (3)根据材料三,分析西周、秦朝和汉初实行的重要地方行政制度之间的变与不变?

  通过设问一,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材料一从思想、经济、政治的角度思考汉初的社会状况。在设问二中,借助“文景美矣”的社会转变将探究重点聚焦到汉初实行的相关措施。再以设问三中的“变与不变”,将学生的探究重点进一步细化到西周至汉初的地方行政制度发展沿革。再从这一角度,以地图的形式直观展现西汉继承了秦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但又有所变化,史称汉承秦制,有所损益。

  这样,对认识汉代各项措施的大问题逐步聚焦细化,最终以三幅地图将三种制度在时间上的制度沿革与空间上的制度特色联动呈现,将时空观念渗透其中,使历史理解更加形象深刻。同时,学生阅读史料,并在文献史料与书本材料的相互印证中,体验运用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情境的方法,培养史料实证的素养。

  又如,在环节二:“汉之鼎盛 ”中,通过对教材的分析进行设计。

  在前一环节的铺垫后,教师引出郡国并行之下,汉景帝时期仍爆发“七国之乱”。汉初虽然吸取秦朝孤立而亡的教训实行郡县与分封并行制度,但封国制还是出现了极大的问题。从异姓诸侯王到同姓诸侯王,随着他们实力的增强,危害中央集权,甚至引发“七国之乱”。汉朝皇帝又着手解决地方王国问题进行削藩,直到汉武帝时期推行“推恩令”,才得到彻底解决。也正是在汉武帝的时候,汉朝来到最强盛的时代。

  教师设问:你如何评价推恩令与汉武帝?

  学生在这样的背景介绍下,一般会得出“推恩令”精妙有效、汉武帝雄才大略、文治武功等相关评价。纵然片面背景得出的结论可能是正确的,但学生的认识却是片面的。对于“推恩令”,教师可以补充其实行后地方势力下降,中央集权加强,同时刘姓宗室势力衰微后外戚干政的相关材料,再次设问,此时学生可能就会陷入沉思。

  最后师生讨论后得出:没有绝对完美的制度,也没有永远适用的制度。“推恩令”因时而制,汉武帝根据当时的社会情况推行“推恩令”,后世也应因势利导。通过这样的反复设问,学生在理解“推恩令”作用的同时,也学会对历史人物、事件的评价,认识到对于汉武帝的评价也不能仅从“推恩令”设计,提高课堂教学品质,促进学生能力与素养的全面发展。

  【注释】

  [1][2]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第2页。

  [3]叶小兵:《钻研新教材,用好新教材》,《历史教学》2020年第8期,第6页。

  [4]徐蓝:《谈谈研制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一些体会》,《历史教学》2016年第12期,第15页。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