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笔名
- 来源:《广东第二课堂》(小学)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笔名,初中,数学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4-07-06 21:23
上学的时候,我很喜欢给自己取笔名。
有一个留到现在的笔名叫“林顾薇”,这个名字是我一上初中就给自己取好的。那时候给自己取了很多笔名,什么雪梨、小莉、小薇等,这些名字都是随着一篇新构想的作文诞生的,可以说相当随意,一个喜欢的水果名,一位喜欢的明星艺名,甚至拆一个喜欢的字也可以成为笔名。这么多笔名中唯独“林顾薇”取得煞有介事,颇有来头。那是有一天,我无意中翻到李白的诗句“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无端觉得好,便借来“顾”和“微”,然后又借“字”发挥,给微加了一个草字头,再加一个自己喜欢的“林”字,整整齐齐组成了“林顾薇”三个字。
其实,取这么多笔名,并不是说那时候就立志成为作家。那个时候自己的爱好很多,除了想过当作家外,还爱看电影,想过当导演。只是后来看过一次恐怖电影,吓得整整一个月回家不敢一个人上楼梯,从此对当导演这个想法开始扭扭捏捏起来,渐渐就丢之脑后了。此外,我还爱骑自行车,想过做旅行家。有一阵,一到周末,我就和几位女同学大清早骑车一个小时去郊外的一个游乐园,傍晚时分再骑回来。不幸的是,有一次回来路上自行车链子掉了,然后我们一起推车走路回家。走了多久我不记得也不愿意记起,反正那天回来觉得自己的腿和车一起报废了,对旅行家的向往也由清晰到模糊,渐渐也就淡了。还有一段时间,我突然对当编辑感兴趣,认为可以坐在办公室修改别人的文章,相当于老师改学生作文,那该多酷。但后来想到编辑改过的文章也只是署作者名,我觉得自己取了那么多笔名多浪费啊……
就这样,这些爱好有的慢慢消失了,有的虽然还会保留,但不会像最初那样爱得那么浓烈了。不可思议的是,有一个爱好,我却一直放不下。
我如果不自己说,几乎很少有人相信我曾经最爱的是数学。是的,从小学起,我就喜欢数学,那时候,我的小学数学老师特别爱我,称我为“小小陈景润”。或许这表扬太过于深入我心,以至我一直认为自己就是百年难遇的数学家。到了初中,这种对数学的热爱更加狂热了。我可以晚上什么都不做,拿一道最难的数学证明题,然后泡一杯白糖水(那时候没有可乐喝啊),整整两三个小时沉浸其中,感觉无比幸福。如果用心理学的一个名词来说,我就是进入忘我的心流状态了。当然,投入地看小说和开心地看电影也有同样的幸福感,只不过如果有得选,我会首选做数学题。
按理,我这样的“小小陈景润”长大了就应该读和数学有关的专业。是的,后来的高考我只报了两个专业:数学和计算机。然而,命运有时是很有幽默感的,我并没有考好,读了一个远离所有爱好的专业。同时,命运又是很有记忆力的,一直没有忘记我的笔名,渐渐地,由理转文,我考了中文系的研究生,最终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在这条路上踉踉跄跄走了一阵之后,我开始真的变成那个林顾薇,开始将分散的努力集中起来,写作从此成为人生里最最重要的爱好,成为最终的理想。
现在回想,那么早就给自己取了那么多笔名,可能包含很多因素。一部分确实是有些奢望自己日后成为大作家,一部分是因为青春狂妄而有些自恋,还有一部分,我觉得这才是最重要的,就是我觉得把自己渴望成为的那个更好的自己都寄托在这个笔名里了。所以,我一直相信,某个时刻的我可能是懒惰的,但林顾薇是勤奋的;某个时刻的我是贪玩的,但林顾薇是自律的;某个时刻的我可能写不好一篇作文,但是林顾薇是可以认认真真写一篇好作文的。林顾薇就是那个一直深藏内心的自己,无论是当导演,当旅行家,当编辑,还是当数学家,当作家,林顾薇就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一直在努力,一直在追求。
我最近在看一本叫《刻意练习》的书,它里面所有的观点未必正确,但是对我有很大启发。这本书告诉我们,“天才”是训练的产物,大脑是可适应的,而训练可以创造一些我们以前并未拥有的技能。也就是说,世界上可能本来没有天才,天才们只不过善于发现事物规律,然后经过了大量的正确的刻意练习,不断努力,最终实现理想。
对于什么是天才,我未必赞同这本书的观点,但是对于努力成就理想,我完全赞同。从小学到中学,我一直认为自己是数学天才,可是,现在我却成了一个写作者。历经这几番起伏的人生转变,我深深知道,努力就是方向,努力最终会引领你,和最好的理想的自己会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