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澳两年:人生的一次蜕变

  • 来源:留学
  • 关键字:蜕变,人生,旅程
  • 发布时间:2024-10-11 14:33

  文_ 杨炳轩

  “留学”二字之于我,已经是一个稍显久远的字眼了。然而,每每回忆起在澳洲昆士兰大学的两年留学生涯,我都觉得记忆犹新,仿佛昨日重现。2015 年2 月19 日,正好是大年初一,天气阴冷,我在首都机场匆匆告别父母、告别家乡,登上了飞向大洋彼岸的飞机,开始了人生的一段独特的旅程。

  初来乍到,文化冲突

  经过一整夜的颠簸和忐忑,终于跨过了茫茫的黑夜,见到了南太平洋的第一缕曙光。没想到的是,澳洲北领地阳光灿烂,布里斯班附近却风雨交加——我就这样踏上了澳洲的土地。

  下飞机后办理了银行卡、手机卡,并顺利入住了homestay(寄宿家庭)。开始觉得房东人还不错,但在一起生活久了,文化差异慢慢显现,我们之间逐渐出现矛盾。中国人习惯与人为善,初来乍到,总喜欢和人搞好关系,与人方便,也与己方便。正是抱着这样的心态,我主动提出帮房东刷碗(尽管她事先已经表示不需要),空闲时间也愿意做中餐与大家一起分享。最初其乐融融,但时间久了,这位澳洲房东开始把这一切都视作理所当然,经常要求我在做饭前帮她清洗堆积如山的锅碗瓢盆。两个月的租房合同即将期满,我不打算续约,于是进入到最煎熬的找房阶段。

  由于预约看房大多时候需事先与有着各种口音的陌生人电话沟通,而我英语听说能力有限,所以时常感觉崩溃。好不容易在学校的国际留学生租房网页上找到了校园附近一处条件尚可且租金便宜的容身之地,但当时距离寄宿家庭期满还有一个多星期,为了能租到这个房子,我交了一周租金的一半作为定金。回到寄宿家庭后,我跟房东商量,希望提前一周退宿,没想到她一口回绝,理由是洗碗和做饭都是我自愿的,合同必须履行。当时觉得西方人特别没有人情味,但也许这压根儿就是两种不同文化的差异显现。这看似没有人情味的处事方式,也许正体现了西方的契约精神。

  学业压力,如履薄冰

  国外大学与国内大学最大的不同就是授课形式与考评机制。国外大学的课程分为lecture(讲座)和tutorial(导师辅导课),二者时间上的分配为2:1。lecture 由资历相对较深的讲师/ 教授主讲,有时也会邀请相关领域的客座教授或行业从业者来授课;tutorial 一般由该课程讲师/ 教授所带的博士研究生负责,针对lecture 课堂的内容和作业进行辅导。

  国内大学的考评以期末考试为主,而国外会将平时作业成绩与期末考试分数按照7:3 或6:4 的比例进行分配,平时成绩占绝对主导地位。如果平时成绩过低,期末考试就会压力很大,甚至有挂科的风险,因此,做好平时作业至关重要,万万糊弄不得。作业包含presentation(演讲)和paper(论文),有个人作业,也有小组作业。每门课程每学期会有一到两次大作业,需要在规定时间(due date)之前提交。虽然老师在开学之初就会把作业布置下去,但课程不进行到一定阶段作业是无法开始的,这就会造成各科作业的截止日期可能会非常相近,令人抓狂。一旦超时提交,无论内容如何,都会先被扣除相当多的分数,代价是非常大的。

  另外,平时作业无论大小,所有内容必须要在具有查重功能的网页(Turn-it-in)提交,如果重复率超标,将有可能被学校学术委员会约谈,有直接被判作弊的可能。一旦挂科,没有机会补考,只能重修。然而,重修的成本是巨大的,学生不仅需要承担高昂的选课费用,还会面临延迟毕业的窘境。如果不幸在临近毕业的最后一学期挂科,而所挂的学科又恰好只在下半学年开设,那么很有可能需要延迟一年才能毕业,而且后续面临的签证延期、无法完成学业又不能工作等问题,都不是花钱可以解决的。毫不夸张地说,在国外的学术生涯,每走一步都是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语音差异,痛苦蜕变

  澳洲一直因其独特的口音而被其他英语国家吐槽,但其实所谓澳洲口音主要有三种:改良口音、普通口音和乡村口音。改良口音与标准英音差别不大,主要是高知阶层或受过良好教育的群体在使用,也是留学生上课时听到的最普遍的口音;普通口音在大城市中被广泛使用,是日常生活中听到最多的口音;乡村口音则主要出现在乡村地区,多见于蓝领阶层,对于留学生来讲相对较难理解。留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最常听到的是与英音接近的、比较易懂的澳洲英语。澳大利亚是英联邦国家的主要成员之一,澳洲英语无论发音还是表达,都是以英式英语为基础的。我在出国之前是英美混杂的口音,初到澳洲,总觉得有些单词的“儿化音”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不伦不类。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痛苦挣扎后,我痛下决心,要充分利用周围的语言环境,彻底改变以前的发音习惯。于是,在经过了整整十个月的刻意训练之后,我将自己英美混杂的发音统一成了英音。当然,所谓英音,也只不过是以英式英语为基础的、经过改良的中国口音。我在发音上的努力追求也获得了回报,在一次演讲后,我的口音得到了助教的夸赞。她说我没有典型的中国口音,问我是不是从小在国外学的英语,而我自豪地回答:“I had never beenabroad before I came to Australia. I justtrained myself to be like this!”(在来澳大利亚之前,我从未出过国。我只是有意将自己训练成了这个样子。)

  留学澳洲两年,我感觉提升最大的是自己的抗压能力。背井离乡,漂洋过海,独自面对学业与生活的压力,个中辛酸,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理解。感谢这两年的留学生涯,让我由一个青涩的大学生成长为了独立的成年人。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第二分校)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