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质量管理标准化存在问题及对策探究
- 来源:食品安全导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标准化,食品加工,食品包装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5-03-23 16:28
侯晋丽
(河北省巿场监督管理局专业技术能力提升中心,河北石家庄 050000)
摘 要:本文分析了标准化在食品安全管理各环节中的具体实践。分析认为,标准化在提升食品安全水平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当前食品安全管理中仍存在标准更新滞后、部分企业执行不到位以及基层监管薄弱等问题。为了优化食品安全质量管理体系,本文建议及时更新和细化相关标准,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并强化基层监管能力,以提高整体食品安全水平。
关键词:食品安全;质量管理;标准化;食品加工;食品包装
随着全球化和市场需求的多样化,食品安全质量管理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标准化作为提升食品安全质量管理效率的关键手段,已经被广泛应用于食品产业的各个环节。标准化的实施不仅有助于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率,还能有效降低食品安全风险。然而,随着食品产业的不断发展,现有标准化管理体系仍面临诸多挑战,急需进一步完善。本研究旨在探讨标准化在食品安全质量管理中的具体应用及其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以促进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优化。
1 标准化在食品安全质量管理各环节的应用
1.1 在原料采购环节中的应用
在原料采购环节,标准化发挥着关键作用。原料供应商的筛选有着严格的标准化流程,依据行业通行标准以及企业自身制订的更高要求,从供应商的资质审核入手,考虑其生产环境、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情况等多方面因素,确保供货源头可靠。例如,对于生鲜食材供应商,要求其养殖或种植基地符合特定的土壤、水质、空气环境标准,且具备良好的疫病防控与农药、兽药使用规范记录[1]。在采购合同签订阶段,标准化合同条款明确规定原料的规格、等级、理化指标、农兽药残留限量等详细质量参数,为后续验收提供精准依据。验收环节同样遵循严谨标准,采用专业抽样检测方法,如针对粮食原料的水分含量、杂质率检测,运用国标规定的仪器与流程操作,只有完全符合标准的原料才能进入企业库房,从源头上保障食品安全。
1.2 在生产加工环节中的应用
生产加工环节是食品安全保障的核心,标准化贯穿始终。工艺操作标准化涵盖精细复杂的流程,以烘焙食品为例,从原料的精确称量,到面团的搅拌时间、温度控制,再到烘焙的时长、火候调节,每一道工序都严格依照企业内部经反复验证优化且契合行业最佳实践的标准执行,确保产品口感、质地稳定[2]。环境卫生标准化同样不容小觑,食品加工车间布局依据人流、物流分开,生熟区隔离的原则设计,车间地面、墙壁采用符合食品卫生标准的材质,易于清洁消毒,且定期按照标准流程开展深度清洁作业;人员卫生管理更是细致入微,员工从穿戴工作服、帽、口罩、手套,到洗手消毒流程,再到定期健康检查,均要符合标准化规范,全方位杜绝微生物、异物等污染风险。
1.3 在质量检测环节中的应用
质量检测环节为食品安全把关,标准化是确保检测结果精准可靠的关键。检测方法标准化依托国内外权威标准体系,如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nternational Union of Pure and Applied Chemistry,IUPAC)、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颁布的标准方法。对于食品添加剂检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从样品前处理的萃取、净化步骤,到色谱柱的选择、流动相的配制,再到检测波长、流速等仪器参数设定,严格遵循标准操作规程,保障数据的准确性与重复性,为判定食品是否合规提供坚实依据[3]。检测机构资质与管理标准化要求检测实验室依据《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运行。从人员资质上,检测人员需具备相应专业学历、经过专业培训并考取从业资格证;设备管理方面,定期校准维护高精度分析仪器,确保性能稳定;实验环境控制上,模拟食品储存、食用条件设置温湿度,严谨的标准流程能够保障检测全程规范。
1.4 在包装储存环节中的应用
包装储存环节作为食品出厂前后的关键防线,标准化有助于保障食品品质稳定。在包装环节,包装材料与设计标准化需要以食品特性为重要依据,对于油脂类食品,要选用隔氧性、阻油性优良的复合材料,防止油脂氧化酸败影响风味与品质,同时包装设计应当遵循《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清晰准确地标注食品名称、配料表、净含量、生产日期、保质期、食用方法、致敏原信息等关键内容,保障消费者知情权[4]。储存条件标准化针对不同食品分类管控,如速冻食品在仓储物流全程需维持在-18 ℃以下,依靠冷链物流企业配备的精准温控设备、实时温度监测系统,以及严格的装卸货温控操作流程,避免因温度波动造成品质劣变[5]。而对于常温保存的食品,仓库温湿度需控制在适宜区间,定期巡检,防止受潮、霉变,以标准化手段延长食品货架期。2 食品安全质量管理标准化现存问题2.1 标准更新滞后于产业发展随着食品科技的迅猛革新与消费市场的动态变化,食品产业呈现出多元化、精细化发展态势,然而食品标准更新却难以与之同步。新兴食品领域不断涌现,诸如细胞培养肉、植物基人造肉等前沿产品,在其研发、生产工艺、营养成分构成等方面已取得显著进展,但对应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却近乎空白,使得企业在生产、质量管控时缺乏统一规范指引[6-7]。
2.2 部分中小食品企业标准执行不到位
在食品行业生态中,部分中小食品企业成为标准执行的薄弱环节。资金受限使得这些企业在生产设施上投入不足,难以购置符合高标准要求的自动化、智能化生产设备。例如,在糕点制作时,无法精准控制烘焙温度与时间,只能依赖简陋且精度不足的温控装置,与标准工艺参数偏差较大,影响产品质量稳定性。再者,企业管理理念落后,对食品安全标准化重视程度欠缺,未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从原料采购的随意性,不严格审核供应商资质、忽视原料检验,到生产车间现场管理混乱,人员操作无章可循,卫生清洁流于形式,诸多环节偏离标准规范。同时,专业人才匮乏,员工缺乏系统的食品安全知识培训,对标准理解浅薄,在食品添加剂使用、包装标识标注等关键操作上频频出错,致使中小食品企业产品质量参差不齐,食品安全事故风险攀升。
2.3 基层监管力量薄弱,处罚力度不足
基层作为食品安全监管的前沿阵地,却深陷力量薄弱、处罚乏力困境。人员配备方面,相较于庞大繁杂的食品生产经营主体数量,基层食品监管人员数量严重不足,在乡村、偏远城镇地区,监管人员常常一人肩负多个乡镇的监管任务,疲于奔波,难以实现全面、高频次巡查覆盖。专业素养参差不齐,部分基层监管人员食品专业知识储备欠缺,对复杂多变的食品安全标准掌握不精,在执法检查时难以精准识别隐患、判定违规行为。在处罚执行层面,现行法律法规虽对食品违法违规行为设有惩处条款,但处罚力度相对较轻,对于一些小微型食品作坊生产劣质食品、违规添加非食用物质等恶劣行径,罚款金额远低于其违法所得,未能形成强大威慑,导致部分不法商家心存侥幸,屡屡试探法律底线,严重扰乱食品安全市场秩序,危害公众健康。
3 完善食品安全质量管理标准化的对策建议
3.1 结合食品产业发展动态和需求及时更新细化标准
为应对食品产业的高速发展,政府应当密切关注产业的最新动态,并结合实际需求对现有的食品安全质量管理标准进行及时的更新与细化。①应搭建专业且高效的食品产业监测平台,整合科研机构、行业协会、大型食品企业等多方资源,持续追踪食品科技前沿动态,如对基因编辑食品、新型功能性配料的研发进展保持密切关注,一旦新技术具备产业化条件,即刻启动标准预研工作。②广泛收集食品企业在生产实践中的反馈,通过定期调研、召开座谈会等形式,了解传统食品产业升级过程中面临的标准瓶颈,如速冻调理食品新工艺带来的冷链物流标准适配问题,及时组织专家研讨修订方案。③积极参与国际食品标准交流与合作,借鉴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先进标准制定经验,结合我国国情与消费习惯,将国际前沿理念融入国内标准体系,对食品标签规范、营养声称等标准进行细化完善,确保我国食品标准既贴合产业实际,又与国际接轨,全方位护航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8]。
3.2 加大中小企业扶持力度,提升标准化管理水平
政府应当加大对中小型食品企业的扶持力度,帮助其提升标准化管理水平,确保其能够在食品安全管理中遵守并实施相关标准。①在资金扶持上,政府应设立专项扶持基金,为中小企业更新生产设备、改造厂房设施以符合标准要求给予低息贷款或补贴,如对小型烘焙坊购置精准温控烘焙设备、建设标准化原料库房进行定向资助,降低企业合规成本。②应当开展全方位标准化培训服务,联合专业院校、认证机构,为中小企业量身定制培训课程,涵盖从基础标准解读到质量管理体系搭建及实操,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培训模式,确保企业管理人员与一线员工均能熟练掌握标准化要领。③建立中小企业标准化帮扶示范机制,选取部分有潜力的企业作为试点,派遣专家团队驻厂指导,帮助其打造标准化样板车间、优化管理流程,再组织同行业观摩学习,以点带面推动中小企业标准化管理水平整体跃升,夯实食品安全基础。
3.3 强化基层监管能力,加大违法处罚力度
为了确保食品安全质量管理标准的有效实施,政府应当强化基层监管部门的能力,并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①政府应加大对基层监管机构的财政投入,提升其硬件设施和人力资源,确保基层监管人员能够充分履行食品安全监管职责[9]。②政府应加强对基层监管人员的专业培训,提升其食品安全管理知识和法律法规的执行能力,确保其能够对食品生产和流通环节中的潜在安全隐患进行及时识别和处理。③政府应完善食品安全违法行为的处罚机制,建立严格的法律责任追究制度。对存在严重违法行为的企业、小作坊、小摊贩等,除了采取经济罚款等手段外,还应依法追究其责任,直至撤销其经营许可证,确保违法成本远高于不法得利。④政府还应推动食品安全违法信息的公开和社会监督,鼓励人们参与食品安全监管,通过推进信息透明和社会共同参与,增强企业对标准化管理的遵守意识。
4 结语
标准化在食品安全质量管理中的应用不仅对保障消费者健康、提高食品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提升食品产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变化,食品安全管理的标准化必将迎来更多的发展机遇。未来,政府、企业及相关行业组织应进一步加强合作,推动标准的动态更新和细化,确保食品安全标准的全面落实。
参考文献
[1] 黄健. 标准化在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中的重要作用[J]. 食品界,2024(12):141-143.
[2] 匡楚玉, 秦丹. 强化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与加工标准化的双重策略[J]. 中国食品工业,2024(12):86-87.
[3] 陈立龙. 标准化在食品安全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质量与市场,2024(10):12-14.
[4] 杨圣岽, 徐正华, 袁华平, 等. 食品包装行业企业标准监督现状及对策[J]. 中国标准化,2021(16):107-110.
[5] 顾宇超, 林倩芸. 速冻食品生产中的冷链管理及质量控制研究[J]. 现代食品,2024(6):25-27.
[6] 张玉珍, 王二朋, 袁婧. 消费者对细胞培养肉接受程度的研究综述[J/OL]. 食品与发酵工业,1-9[2025-01-02].https://doi.org/10.13995/j.cnki.11-1802/ts.039883.
[7] 肖志刚, 江睿生, 霍金杰, 等. 植物基人造肉研究进展[J]. 中国粮油学报,2022,37(7):195-202.
[8] 王书强. 浅析标准化在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中的重要作用[J]. 中国质量监管,2023(7):74-75.
[9] 徐静, 张倩楠, 徐津生. 基于食品标准化保障食品质量安全探究[J]. 中国标准化,2022(20):113-1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