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2 月,国际光学与医疗技术巨头蔡司宣布斥资超6 亿元,在上海自贸试验区购地自建大中华区总部综合园区。这一动作不仅是蔡司扎根中国市场的里程碑,更折射出外资企业加码中国高端制造与医疗赛道的深层逻辑。
蔡司此次在上海自贸试验区购地60 亩,总基建投资超6 亿元,计划建设涵盖研发、运营、服务等功能的大中华区总部综合园区。该项目将与苏州研发制造基地形成协同,打造“长三角高端设备创新发展生态圈”。
蔡司大中华区首席运营官谢磊表示,中国已连续多年成为蔡司全球最大单一市场,2023/24 财年营收达152 亿元,十年增长6 倍。此次投资彰显了对中国市场的长期信心。
为何选择“此时此地”?
究其原因,这显然得益于中国医疗需求爆发式增长推动了中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尤其在眼科、显微外科等领域需求激增。蔡司医疗技术业务(如眼科OCT、手术显微镜)在华年营收屡创新高,而中国儿童近视率超50%、老龄化加速等问题进一步推动需求。
同时,这也是政策红利下符合浦东“新质生产力”布局和蔡司扎根中国战略的又一落子。浦东新区2025 年计划完成科技产业类投资1212 亿元,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高端产业。蔡司总部落地浦东,可借力政策支持与产业集群效应,加速技术转化。
蔡司近年通过苏州“凤栖”研发基地、东莞质量中心等布局,强化本土研发与生产。上海总部将整合资源,推动创新产品“在中国,为全球”,例如与温州医科大学合作开发的小乐圆近视管理镜片,已惠及数十万青少年。
蔡司在华医疗技术业务聚焦两大核心领域:眼科解决方案:覆盖白内障、屈光手术(如SMILE 飞秒技术)、青少年近视防控(C.A.R.E. 技术镜片),累计完成600 万例激光手术;显微外科设备:手术显微镜与数字化导航系统助力精准医疗,苏州基地生产的设备已辐射全球市场。此次上海总部的建设,将加速医疗技术与人工智能、光学创新的融合,推动如3D 数字导航显微镜等高端设备的本土化研发。
本土竞争升级与产业链跃迁
蔡司的加码将为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带来多重影响。它将带动长三角精密光学、医疗零部件配套产业,形成协同生态圈,本土企业可借鉴其研发体系与质量管理经验,提升高端设备国产化水平。同时,外资巨头本土化提速,倒逼国内企业加速创新。
蔡司的这一举措并非孤例,近年外资医疗企业纷纷加码中国,如美敦力在成都投建创新中心,聚焦心血管与手术机器人研发;强生在上海的亚太创新总部落地,推动“端到端”本土化;西门子医疗的深圳研发基地扩容,专注AI 医疗影像。这充分显示,医疗器械跨国巨头纷纷从单一生产转向“研发- 制造- 服务”全链条布局,深度绑定中国创新资源与市场需求。
本土化3.0 时代,谁将胜出?
中国近年来通过政策红利为外资企业营造了更开放的营商环境。2024 年国务院发布的《扎实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行动方案》明确提出,修订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推动医疗领域扩大开放试点,并强调政府采购中内外资企业平等参与的权利。例如,外资企业在华生产的医疗器械可被定义为“国产”,享受同等政策待遇,这成为外资医疗器械企业加速本土化生产的重要推手。
中国医疗市场的增长潜力是外资加码本土化的核心动力。据GE 医疗中国总裁张轶昊分析,中国医疗支出占GDP不足7%,远低于美国的18%,叠加老龄化(2035 年老龄人口占比将达30%)和癌症高发(年新增480万患者)的挑战,医疗设备需求将持续增长。此外,政策推动的“大病不出县”和基层医疗设备更新计划(目标到2027 年医疗设备投资较2023 年增长25%)进一步释放了县域市场潜力。
以GE 医疗为例,其推出的超声造影剂和核磁造影剂生产线本土化,不仅服务于中国基层医院,还通过“一带一路卓越智造中心”辐射沿线国家市场,实现“中国智造”的全球输出。
与此同时,外资企业通过建立本土研发中心,贴近中国临床需求,供应链本土化率也成为衡量外资企业融入中国市场的重要指标。例如,西门子医疗在华供应链本土化率超过80%,GE 医疗设备国产化率超70%。奥林巴斯在苏州设立首个日本以外的医疗器械生产基地,直接面向中国市场降低成本。
外资医疗器械企业加速本土化,既是应对中国市场竞争的必然选择,也是分享市场增长红利的战略机遇。通过研发、生产、合作的全链条布局,跨国企业正逐步从“外来者”转型为“本土创新参与者”。然而,如何在国产替代浪潮中保持技术领先,并适应政策与市场的快速变化,将是其未来成败的关键。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