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创造视域下的古诗词鉴赏教学探索
- 来源:《作文》高中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审美创造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5-04-19 12:03
江苏省启东市建新中学 沈冬
摘 要: 古诗词具有言近旨远的特点,学生可抓住其语言美、景物美、情感美、哲理美四个方面进行鉴赏活动,以此获得丰富的审美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学以致用,提升表现美和创作美的能力。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妨围绕以上“四美”设计教学活动,切实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审美创造
审美创造是语文核心素养之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审美创造是学生通过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语言文字及作品,获得丰富的审美经验,并运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基于提升学生的审美创造水平设计教学活动。古诗词作品一般都具有语言生动、意境深远、情真意切、富有哲理的特点,是审美赏析的绝好素材 [1],所以教师可以围绕赏析诗词之“美”设计一系列教学活动,提升学生的审美创造素养。一、语言美,体验节奏、韵律
古诗词作品具有语言美的特点。这不仅因为古诗词中常常使用精美生动的字词,而且因为古诗词创作需要遵循一定的平仄格式和押韵规则,具有节奏美和韵律美。教师可以设计古诗词诵读活动,帮助学生体验节奏韵律,进而体会作品的语言美。
在诵读《观沧海》时,诵读者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语调,会产生不一样的时间间隔,这便是古诗词的节奏。调整古诗词诵读的节奏,有助于表达不同的情绪和情感。如快节奏可以抒发激动、兴奋之情,慢节奏可以抒发忧伤、深沉之情。教师可以借鉴音乐学科中“指挥”的技巧,让学生先分小组讨论,说说《观沧海》体现的情感是什么,然后由组长指挥组员齐诵诗歌。如一名组长在读到“秋风萧瑟”时,压低手臂表示放慢语速,体现秋天的萧瑟感;在读到“洪波涌起”时抬高手臂,表示加快语速以展现作者的豪情壮志。韵律,通俗来说就是古诗词中的押韵、平仄等,教师可以让学生借鉴在音乐课堂中学到的“音乐图谱”,用线条标注出古诗词的平仄,用浪花符号代表《观沧海》中押韵的字词,将“音乐图谱”变成“韵律图谱”,这有助于学生感受古诗词语言节奏的和谐性。
古诗词作品通过特定的节奏和韵律,体现独特的音乐性。教师可以采用学科融合的方式,让学生将音乐节奏、旋律方面的知识借用于古诗词赏析。这样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收到化难为易的奇效,让他们深入体会古诗词的语言美。
二、景物美,连缀意象、意境
不少诗歌中都会描写景物。作者并非单纯描写物象,而是将物象和自己的情感结合在一起创造出意象。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又构筑了独特的意境 [2]。所以,在指导学生赏析古诗词作品时,教师要引导他们将意象组合在一起,在脑海中还原作品的独特意境,将客观图景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结合在一起,帮助学生由表及里赏析古诗词,增强他们的阅读感受。
在《天净沙·秋思》中,作者罗列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等意象,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分析作者为何要连缀这些意象。首先,可以让学生说说作者分别用什么形容词描述意象,将这些意象分门别类,说说它们分别给人什么感受。学生可以发现,“枯藤、老树、昏鸦”和“古道、西风、瘦马”是一类,它们都体现出苍凉、寂寞的感觉,抒发了游子独自一人行走在路上,心中产生的悲切之情。而“小桥、流水、人家”夹杂在其中,抒发了游子对家乡和美好生活的期盼之情,但这些美好的物象对游子来说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其次,可以让学生运用连接词,将这些意象连缀成一段话,在脑海中构筑作品的整体意境。如有一名学生试着描述:“身边随处可见枯藤和老树,树上有归来的乌鸦。乌鸦有家,远处的小桥流水处也有人家。但是,这些都不是游子的落脚之处,游子只能行走在古道上,在冷冷的西风中和一匹瘦马为伴,继续前行。”最后,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的赏析感受。如有一名学生表示,作者虽然只是简单地描绘了一些景物,却恰到好处地暗示了游子的内心世界。
在引导学生感受意象、意境时,教师要让他们先找出意象,说说作者具体描写了哪些意象,同时留意相关修饰语。接着按照先后顺序和内在逻辑将意象组合起来,思考作者想营造什么情境。最后让学生思考作者想要通过意象、意境表达什么思想情感。
三、情感美,辨析用典用意
在赏析古诗词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探究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在品味情感美的时候,要让学生找到探究的切入点。可以安排学生找出作品中的典故,了解典故的原意是什么,分析典故在此处是否有特殊的意思,让学生体会典故的言外之意,进而深入挖掘作品的主旨。
在学生解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时,教师可以让他们从典故入手,剖析“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中蕴藏的深刻内涵。首先,给学生介绍“闻笛赋”和“烂柯人”这两个典故。学生发现,“闻笛赋”写的是嵇康、吕安被杀后,他们的好友向秀经过两人的故居,听到邻人吹笛而想起故人,于是创作了《思旧赋》以寄托哀思。“烂柯人”讲的是王质在砍柴时看到仙人下棋,等棋局终了时发现手中的斧柄已经朽烂,原来在不经意间已经过去了一百年。其次,让学生了解刘禹锡的人生经历,说说他为何要引用这两个典故,他想表达什么意思。学生发现,刘禹锡曾经和王叔文、柳宗元等人交好,但是当时这些文坛大家已经故去,只留下他孤独地生活,他就像当年的向秀一样痛苦地思念着故人;生活并不如意,于是他便借用“烂柯人”的典故表达世事沧桑、人事全非的意思。整合上面的分析,学生认识到,作者想用这两个典故表达自己对世事无常的感慨。在学生有所感悟后,教师可以让他们探究作者为何会在后面加上“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表达从沉痛到振奋的情绪反转,体味其中的深意。在教师的引导和点拨下,学生了解了典故的特点,并能够结合典故中的故事及作者的人生经历探究古诗词中的情感。
通过赏析作品中的典故,学生认识到诗歌讲究含蓄,作者常常不会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而是将情感融入典故委婉地表达。所以,在欣赏古诗词情感美时,要深入挖掘作品中的典故,才能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情感。
四、哲理美,探寻生命理趣
不少古诗词作品都体现了思想性,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探究和思考 [3]。故此,在古诗词鉴赏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赏析作品的哲理美。此时可以采用知人论世的方式,先给学生介绍作者的人生经历,让他们了解作者的生活状况。然后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说说是否有类似的感触。再对比自己和作者的感受,看看两者有什么不同。
学习《过零丁洋》时,教师可以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生命极其宝贵,我们要珍惜生命。但是作者为何会选择舍生取义,还写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样的诗句呢?”此时可以安排学生先阅读背景资料,在整理和归纳之后,试着给大家讲述文天祥抗元的故事。学生发现,文天祥被俘虏后,有不少人曾经劝他投降,但是他宁死不从,还写诗明志,最终英勇就义。在学生有所感悟后,可以让他们扮演文天祥,思考自己如果处于相同的境地,是否会做出和作者一样的选择。最后,再让学生说说作者对“生命”的理解。
利用背景知识辅助理解,再加上对比人生经历,学生能进一步认识到,古诗词作品常常展现作者对人生的思考。教师后续可以安排学生尝试写一些阅读感悟,说说自己对生命的理解是什么。
通过上面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入手,全方位地体会古诗词中蕴含的“美”。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生可以体会古诗词语言的凝练之美,融入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和作者形成情感共鸣,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只有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解析古诗词,方能让提升学生审美品位的目标真正落地。
参考文献
[1]陈莉红.审美创造视域下的古诗词教学探究[J]. 中学教学参考,2023(19):4-6.
[2]马桂霞.基于“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古诗词阅读教学研究[J]. 语文教学之友,2024(04):38-40.
[3]周雅丽.审美创造视域下的初中古诗词教学探究[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4(04):82-84.
作者简介:沈冬(1980年1月生),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初中作文教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