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帐篷做出48亿财富

  • 来源:人力资源
  • 关键字:帐篷,财富
  • 发布时间:2011-04-20 16:13
  盛发强没想到,做帐篷竟能做成一个上市公司,而且公司的市值已达到48亿元。

  5000块钱开启梦想。1969年,盛发强出生在甘肃敦煌。上中学时,他和同学骑自行车出去玩,就想自己做个帐篷,但发现用床单和树枝做的帐篷很快就进蚊子了,不能用,从此他就对帐篷有了认知。后来,盛发强上了中南工业大学,专业是工程测量。这个专业由于经常去野外露营,也赋予了他跟帐篷接触的机会。

  1993年,盛发强毕业后分到铁道部第一勘测设计院,一个月后,他因不愿意作为被领导者而辞职下海。前往北海后,他做了半年的印刷业务员,推销业绩达到了公司业绩的一半,后因公司不景气,他独立成立了一个印刷公司。

  一次在北海专利展销会上,他发现了一个展位在转让帐篷专利。“这个帐篷很有意思,可折叠,折叠后变成了一个圆盘。”盛发强一下子找到了感觉,和专利人谈判,20万元的专利价格,经过盛发强一番你来我往的商讨,竟然以5000块钱成交。

  展销会上寻生机。接着,盛发强就去江苏泗阳学习了3个月,掌握了帐篷的工艺。回来后把自己所有的积蓄10万元都拿来做了1000顶帐篷。没想到由于没有做市场分析,造成了百分之百的积压。总结经验后,他选择了从旅游路线下手,到北海的银滩租了个摊位卖帐篷。虽然吸引了很多客户,但买的人少,最多的一天也只卖了11顶。

  熬了两个月,终于守到云开见月明。在一个游客的建议下,他带着产品参加了一个展销会,共挣了10多万元,并且获得了80多万元的订单。从此,展销会为他打开了一扇窗,展会营销花费小,收益却明显。从1994年末买下帐篷专利,到通过展销会挖到第一桶金,总共用了三年的时间。

  开创了一个行业。1998年盛发强在北京设立公司办事处,次年成立了“北京探路者旅游用品有限公司”。这在当时,工商系统还没有户外用品行业。“探路者”刚成立时,只有两排旧房、十来个人。他花了4万块钱,发出“年销售额200万是我们的终极目标”。

  这破旧的平房,让很多客户怀疑“探路者”是黑

  工厂,不大相信这样的工厂会生产出好产品,但接触后,被“探路者”的执着和诚信打动了,现在80%的顾客都是在这个旧平房里建立起来的。

  当时为了控制成本,每个员工都身兼多职——既是工人,又是推销员,还是送货员,包括盛发强本人在内。但也正是因为他们的这种实干,感动了客户。

  把帐篷做到极致。2003年,“探路者”从帐篷、睡袋等户外装备拓展至服装及鞋品,也开始逐渐把生产全部外包,专注编织营销网络。

  2004年2月,“探路者”迎来了转折,在北京昌平区宏福创业园落户。2006年,“探路者”成为北京奥运会特许商。2007年,“探路者”销售额已经突破1.2亿元,实现利润1700万元。同年,也开始了上市之路。2008年,“探路者”实现了销售额2.1亿元。有了这样的成绩,盛发强认为除了团队的努力之外,还因为户外用品赶上了好时代。

  在2008-2009年,“探路者”“干掉”了竞争对手“哥伦比亚”,在销量和市场占有率两个指标上都达到全国第一。2009年,又登上第一批创业板的巨轮,首次公开募集资金2.199亿元。在未来3年内,公司将努力实现不低于40%的增长目标。以实现盛发强向所有股东的承诺。

  现在,“探路者”的营销网络遍布全国七大区,170多个大中城市,标准化门店600余家,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50%。

  盛发强是喜欢把一件东西、一个环节做到极致的人。他说上市之后对他没有太大的影响,他只不过是把一个帐篷做好了。 (据《理财周报》)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