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价涨将助推复苏

  • 来源:投资者报
  • 关键字:
  • 发布时间:2009-08-03 14:05
  投资者报(记者 华强)500年一遇的日食奇观,天昏地暗丝毫没有影响到股市。7月22日,超级大盘股中国石化、中国石油一路大涨,推动沪指冲破3300点,创下反弹新高,这是2008年6月10日以来沪指首次到3300点上方。

  不仅仅是股市。以股市、楼市为代表的资产价格上涨,已经让市场担忧:政策是否又要伸出调控之手?

  此前,流动性引发的通胀预期,被认定为宽松货币政策要转向,但上半年的宏观数据将之“瓦解”: 6月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7%,PPI(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6.2%。这已经是CPI、PPI连续5个月双双告负。

  现在,资产价格快速上涨,再次引发市场对宽松政策转向的担忧。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CSFB)亚洲区首席经济学家陶冬指出,触发下一轮宏观调控的,未必是CPI,也未必是PPI,而是FPI(Financial Price Index)。他所指的FPI,即金融资产价格指数。他的观点是,金融资产通货膨胀与消费物价通货膨胀一样,令经济发展变得难以持续,早晚会迫使政府和央行采取降温行动,触发经济周期下行。

  但是,温总理近期一再表态,要求继续坚定不移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全面落实“一揽子计划”,特别要加大对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支持。

  而且,在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刘纪鹏看来,目前的资产价格这种涨幅完全正常。他对《投资者报》记者表示,现在A股市场有好的资金面,有广袤的市场需求,A股往上走是正常的。简单拿A股和美国股市比价格、比市盈率,才是不正常的。“美国GDP增长速度是多少,我们是多少?现在的资产价格上涨,完全和中国宏观经济匹配”。

  资产价格初热

  在全球经济仍未走出危机阴影之时,经济率先复苏的中国正吸引着国际眼球,大量国际游资也是再度流入。当然,这一次它们瞄准的不是人民币升值,而是看中中国国内以股市、楼市为代表的资产价格飞涨。

  伴随4万亿财政刺激计划的启动,银行体系的流动性开始转化为信贷,流向股市及房地产等资产市场,资产价格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今年以来,A股市场无疑是全球最抢眼的市场之一。上证指数从年初的不足2000点,上升到目前的3300点以上,涨幅已达80%。

  房地产市场,回暖趋势确立。根据国家发改委、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6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0.2%,涨幅比5月扩大0.8个百分点;环比上涨0.8%,涨幅比5月扩大0.2个百分点。

  本报记者统计,房价同比涨幅于2008年1月达到2005年有统计数据以来的11.3%的最高点之后,呈现一路下行的态势,2009年3月的数据为下降1.3%,成为本轮房价下跌的低点。4~5月,同比降幅逐步缩窄,6月转为同比上升。环比涨幅在2008年年末达到最低点之后,随着信贷政策的放宽,呈现明显的逐步上升态势,6月份的同比、环比双双为正。

  根据统计局数据,上半年房屋销售面积增长31.7%,销售额增长53%。据此计算,全国楼市平均价格半年之间上涨了16.48%。

  利弊之争

  资产价格大幅度上扬到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专家学者、市场人士可以说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在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看来,资产价格上扬往往是通胀的前奏。资产泡沫渐大,通胀预期加强。

  “长久的资产泡沫就会催生通胀。”宏源证券高级分析师范为在接受《投资者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他认为,目前的这种涨势,是弊大于利。

  范为认为,如果继续这么放货币,将出现超级资产泡沫,在虚拟经济(货币供应量)较实体经济(GDP)相对扩张的情况下,出现货币体系相对于资产体系“集体贬值”将是大概率事件。

  这种资产泡沫可能引发通胀,是持资产价格上涨弊大于利论者的主要观点。体现在政策走向上,就是央行可能为此收缩货币。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就建议,各国央行在制定货币政策时,不仅应关注消费物价指数,也应关注股市和资产价格,以防止形成新的资产价格泡沫,造成金融危机卷土重来。

  对此,刘纪鹏却持有不同看发,他坚定地认为资产价格上涨是利大于弊。他认为,资产价格上涨,有利于资本市场发展,股市越好,上市公司业绩也会越好。“这倒不是公司之间相互持股带来投资收益的大幅提高,更为重要的是,一个健康的股市才会有好的融资功能,而能低成本地获取资金,对公司发展至关重要。”

  在刘纪鹏看来,只有资产价格的上涨,才能带动民间资本的投资热情,而这一点,对中国经济发展尤为重要。他认为,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关键是融资方式的转变,“让市场来配套资源,才是最高效率的。”

  有助于刺激投资

  股市没有泡沫就不成其为股市。一个交易的市场,不可能没有泡沫,关键是泡沫的大小。

  “正常价格的涨幅目前还是一个可以接受的幅度。”刘纪鹏表示。他认为,今后几年,中国GDP增速低于8%都不可能,资产价格上涨,不能片面夸大泡沫的危害,现在还没有到资产价格过热的时候。

  单纯从今年的涨幅来看,股市80%的上涨看起来确实好像有点过头,但和A股这几年走过的历程联系在一起,就会发现,这只能算是一次价值的回归。上证指数从2007年10月6100的高点滑落至1600点,也就是一年多一点的时间,现在半年回调80%并不为过。

  再说楼市。尽管涨幅不到20%,但由于事关民生,也是资产价格上涨遭致非议的重灾区之一。从民生因素讲,房子当然是越便宜越好,毕竟国人的消费能力还有限。但从经济发展的大局来说,房价下跌绝非就是好事。它牵涉到的上下游行业委实太多,可谓牵一发而动全局。

  理论上讲,资产价格上涨最终会传导到商品领域,引发实体经济的通胀。但通胀总比通缩好,况且适度的通胀对经济有好处。“现在产能过剩的问题严重,需要适度的通胀。3%到4%之内是可以接受的。”刘纪鹏说。

  产能过剩其实已经相当严重。7月22日,工业与信息化部公布2009年上半年工业、通信业经济运行情况,工信部新闻发言人朱宏任明确表示,政府主管部门已经对钢铁、造船、水泥行业的产能过剩有很大的担忧。如船舶制造业,有1600万吨的产能是过剩的,超过了总产能的1/4。

  资产价格的适度上涨,对实体经济的复苏显然好处多多;对投资者而言,长远来看,对财富积累也是正面影响大于负面影响。

  今年一季度,我们的GDP同比增长6.1%,二季度GDP同比增长7.9%,那么我们的三季度可能会8.5%以上,四季度不排除超过9%,但规模、速度、总量,并不表明结构,这一轮主要是中央政府投资带起来的,并不具有长久性、可持续性。

  中央投资尽管也带动了民间投资,但带动的主要还是银行贷款,因为要给大项目配套资金,银行不得不猛力放贷。而资产价格上涨,对真正意义上的民间投资带动效应,显然更为巨大。民间资金通过资本市场直接投资,而且还能够吸引到风投、创投、私人直接投资、外商投资等资金。

  不必行政调控资产价格

  资产价格上涨,更重要的是提振市场信心。对于股市、楼市而言,信心比什么都重要。要支撑中国经济发展,离不开一个健康的资本市场。

  “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中国不仅需要有积极财政政策和宽松货币政策,还应该有积极的股市政策,要让‘双积’变‘三积’。”刘纪鹏呼吁。他认为,股市落实积极经济政策的基本点,应当在4000点(指上证指数)。

  积极的股市政策,就是市场化,也就是“政策市”让位于“市场市”。不要一看到包括股市在内的资产价格涨起来了,就试图用行政之手去“调控”。现在股市最大的风险,不是上涨快泡沫多,而是那只行政之手。

  担心不是杞人忧天。央行货币政策司司长张晓慧日前在《财经》杂志上刊登了《关于资产价格和货币政策的思考》一文,引起市场的高度关注。文中表示:鉴于当前全球通胀机理所发生的变化,中央银行需要重新思考货币政策如何应对资产价格。

  尽管只是以个人在媒体发表文章的形式来讨论此话题,但市场均认为,这凸显了央行意图。不过,投资者不必过于担心的是,在央行以CPIPPI为导向的货币政策下,理论探讨短时期内还不会变为现实。

  相信决策层也不会把资产价格上涨视为洪水猛兽。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