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赢运动战
- 来源:轻兵器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09-08-04 16:39
延安行动急坏蒋介石
1945年8月,日军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历经八年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取得了最后胜利。身在延安的朱德总司令向各解放区所有武装部队发出命令,限令日伪向我八路军、新四军缴出全部武装。而蒋介石为垄断抗战胜利果实,从1945年8月11日起,连续发布“命令”:一方面要求八路军在“原地驻防待命”,不许收缴日伪军枪械;另一方面却命令国民党军队“积极推进,勿稍松懈”;与此同时还命令日伪军“负责维持地方治安”,阻止我解放区部队进入。由于国民党军远在中、缅边境和云南、四川大后方,而我军长期坚持敌后抗日,因此我军接受日伪投降较国民党军有地利之便。为此,蒋介石于8月14日~23日三次电邀毛泽东主席赴重庆谈判,为国民党抢占胜利果实争取时间,并以此作掩护,调运大军进犯解放区。
上党战役打响
1945年8月,国民党军第2战区长官阎锡山部在日伪军接应下,于8月中旬进占山西太原及其附近地区。8月16日,阎锡山按蒋介石密令,派第19军军长史泽波率3个师2个纵队1.4万余人,在日伪军的配合下,自临汾、浮山、翼城等地入侵长治地区,于下旬进占山西我晋冀鲁豫解放区的襄垣、潞城、长治、长子、壶关、屯留等城,妄图占领晋东南,进而恢复其在山西的反动统治,并配合沿平汉铁路向石家庄、北平推进的国民党军第1、第11战区部队的行动。
为保卫晋东南根据地,阻滞国民党军的北进,晋冀鲁豫军区司令员刘伯承、政治委员邓小平根据中共中央“针锋相对、寸土必争”的方针,决心集中太行、太岳、冀南三区主力及地方武装共3.1万人,坚决消灭侵入长治及其周围地区的阎锡山部,然后视情况转兵平汉线或同蒲线,击退国民党军的反动进攻。此次战役的中心长治古属上党郡,故称之为上党战役。战役于9月10日发起,共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9月10日~19日
我军根据预定计划先后攻克屯留、潞城、长子、壶关等地。9月7日,晋冀鲁豫军区发布第1号作战命令,定于10日发起上党战役。凌晨2时,太行纵队在陈锡联的指挥下对屯留县城发起攻击。11日上午,我军以炮火轰击城墙,炸开了几个缺口。突击部队从东、北两个方向攻入城内,与敌军展开巷战,战至中午,敌暂编38师师长率少数残敌突围逃跑,我军攻克屯留。其间,长治敌军虽两次试图向屯留增援,但因害怕被歼,稍与我阻援部队接触即退回长治,不敢出援。
9月13日,太岳纵队在陈赓、谢富治的指挥下攻击长子。鉴于日军留下的工事比较坚固,担任主攻的386旅先扫清外围,经一天战斗夺取了西关和北高庙两个据点,敌军龟缩到城内。在做好充分准备后,我军在北门作试探性进攻,吸引敌军注意力,同时在西关利用民房院落接近城墙,然后开始挖坑道,将炸药送到城墙下面。18日19时,一声巨响,西门城墙被炸开一个大缺口,我军山炮和迫击炮对缺口实施抵近射击,压制敌军火力,突击队奋勇冲锋,10分钟就登上城墙。攻击北门的部队也利用炸开的缺口冲进城内。经过激烈巷战,19日夜战斗结束。与此同时,冀南纵队在陈再道的指挥下于17日攻克潞城,太行纵队于19日攻克壶关。
到此,第一阶段作战结束,共歼灭长治外围各据点的敌军暂编38师等部6100余人,长治成为一座孤城,被我军团团包围。
第二阶段:9月20日~10月7日
随后我军开始围攻长治守敌,诱国民党军来援。9月20日,刘邓下达第5号作战命令;“我决以勇猛速决之作战夺取长治城,最后歼灭侵入上党区之伪军。由城东、南、西三面同时攻击城内之伪军,同时放开北关至城东北角,引诱敌军外窜,而于野战中坚决歼灭之。”根据划定的界线,冀南纵队从东南、太行纵队从西南、太岳纵队从西北,于20日三面围攻长治城。敌军凭借坚固工事负隅顽抗,我军克服连日大雨勇猛攻坚。战斗至24日,我军攻占城关据点多处。
阎锡山为解长治之围,急令第7集团军副司令彭毓斌率8个师(旅)共2.3万余人,自太原、榆次南援长治。我军采取围城打援的战术,以冀南纵队、太岳纵队一部及地方武装伪装主力继续围攻长治,吸引敌援兵南进,集中太行纵队全部、太岳纵队主力(后又增调冀南纵队)兼程北上,结合原在白晋线监视敌军的第17师,预伏于屯留、虒(si)亭之间地区。10月2日,对进入预伏地区的援军突然发起攻击,将援敌包围于老爷岭、磨盘脑地区。10月5日夜,敌援军向北突围,我迂回部队迅速抢占虒亭以北制高点,截断了敌军退路。我各主力部队乘势跟踪追击、拦腰截击和猛烈穿插,向敌展开攻击,激战至6日,除2000余敌人逃回沁县外,大部分被我军歼灭。
第三阶段:10月8日~12日
太原援敌被歼后,长治守敌待援无望,遂于10月8日弃城向西南逃窜,企图横穿我太岳区逃回浮山、翼城。为全歼该敌,我军除以围城部队跟踪追击外,又以太岳纵队从虒亭地区直出沁水的马壁,控制沁河,进行兜击,在太岳区地方武装配合下,终于12日在沁河以东将军岭、桃川地区歼灭了逃敌主力1万余人。至此,上党战役胜利结束。
上党战役是解放区部队在抗战胜利后对进犯根据地的国民党军进行的第一次较大规模的歼灭战,计歼国民党军13个师(旅、纵队)3.5万余人,击毙彭毓斌,生俘史泽波军长和5个师长,有力地配合了中国共产党同国民党的重庆和平谈判。
作战经验值得品味
据战史记载,在上党战役中,我参战部队多数团在千人以下,装备很差,晋冀鲁豫军区只有6门山炮,仅半数的团有迫击炮2~4门,重机枪3~4挺。新参军的战士多使用刀矛,弹药奇缺,不少步枪仅有枪弹数发。就连阎锡山部队的装备比我军都要强得多,且善于防御。但作战过程中,我军坚持正确的战役指导,加强敌情研判,放手发动群众,注重战术研究,灵活运用战法,最终将胜利成功导向我方。
正确有力的战役指导
刘伯承、邓小平坚决贯彻党中央和中央军委“针锋相对、寸土必争”的方针,战前认真分析敌我情况,将原各军区部队和地方部队合并组建3个主力纵队,集中兵力紧紧围绕长治守敌展开作战行动。针对敌第19军等部孤军深入、分散孤立、不善野战等弱点,我军先期夺占外围力量相对薄弱的屯留、长子、壶关三城,吸引长治之敌出援,而后孤困长治守敌,引出太原敌军支援,并力求在运动中歼灭援敌。最后,当长治守军求援无望、守城意志动摇逃跑时,在运动中对其进行彻底歼灭。
在我太行、太岳纵队对彭毓斌部攻击过程中,刘邓发觉敌军不是情报上说的7 000人,而是20000人时,立即调整部署,暂时放弃攻长治城,急调冀南纵队北上,三个纵队兵合一处,全力对敌进行攻击,将其击溃于老爷岭,大部歼灭干漳河西岸。困守长治的史泽波在求援无望之际弃城向西突围,企图穿越我太岳解放区,经东峪、马壁过沁河,逃回浮山。根据刘邓命令,陈赓、谢富治令一个团直插马壁,迂回敌先头,令两个团平行跟踪追击,最终将敌大部歼灭于将军岭、桃川地区。
注重对敌作战研究
战役打响前,刘伯承起草了《晋冀鲁豫军区关于上党战役中某些战术问题的指示》,总结了襄垣战斗中的经验教训-对其作战“是一种精细而不痛快的技巧战斗,决不能粗枝大叶用密集队伍一冲了事。”上党战役则明确,攻击前要侦察好地形,选择弱点突破,攻击中要隐蔽接近城垣、爆破开辟突破口,加强攻击部队的战斗分工与协同,抢占制高点压制敌军火力,快速进行纵深发展与敌展开巷战、围三缺一,使敌逃跑并于野外伏击。
9月18日,刘伯承在总结攻击长治外围各城经验的基础上,起草了《长治作战中几个战术问题之指示》:长治城东西宽5里,南北长7里,围城一周约25里,城廓相当大,守军约9000人,其主力不足6000人,兵力分散。我军同时向各方进攻,则其第二梯队不能分辨主攻、助攻,无法进行有力的支援策应。并强调:“登城战斗将成为长治作战决定胜负关键。”在登城时,应利用手榴弹、炮火等的掩护及其烟幕的遮蔽,凭借梯子同时多路从各方一举登城。通过城内纵深战斗将敌军割裂为数段数块,而后各个消灭。此外,对爆破、打地堡、巷战、各部队协同作战等细节问题,也一一作了详细具体的指示。
贯彻运动战,歼灭战和打有准备、有把握之仗的思想
刘伯承根据阎军“三个老虎爪子”的战法(正面钳制、左包右抄),制订了诱敌深入、围而歼之的运动战战术指导思想:即先以小部队接敌,侦察敌情后节节佯退,鸣枪报警,诱敌深入,主力则隐蔽集结于敌来路的两侧地区,以宽横地形设伏,并作必要的纵深梯阶配备,构成严密的火力网;然后诱导敌人“三个老虎爪子”进入我伏击地区后消灭之,或以必要部队钳制敌“两个老虎爪子”,主力抓住其外侧的“一个爪子”消灭之。
在消灭驰援长治的彭毓斌部时,李达、陈锡联率太行纵队主力为右翼,陈赓、谢富治率太岳纵队为左翼,连夜北上至常隆、上村一带埋伏。10月2日,敌军先头部队与我军主力在屯留西北的王家渠、白龙坡等地遭遇,展开激烈战斗。我军从正面故意后退,引诱敌军继续前进,随后从两侧迂回,将敌军围困于老爷岭、磨盘脑和关上村地区。在摸清敌人实力后,我军贯彻打有把握之仗的原则,避免“啃硬核桃”。10月4日调集太行、太岳、冀南3个纵队的主力对敌形成兵力上绝对优势,5日展开全面进攻。经过迫歼,至10月6日将敌援军基本歼灭。
上党战役全程中,我军始终贯彻“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莽撞之仗”的作战思想,高度重视作战准备。
上党战役中,我军在太行、太岳地区放手发动和武装群众,组织了以专署、县级领导人员为首的后方指挥部和民兵、自卫队参战支前,其中许多民兵组成营、连担负作战任务,自卫队组成担架队、运输队,妇女日夜为军队做鞋磨面,儿童站岗放哨,这大大增强了全区的战斗力,而且保障了前线的供应和后方的安全。进攻长治城之前,为使攻城部队了解敌人情况,有针对性地做好准备,晋冀鲁豫军区司令部综合内线侦察和审讯俘虏得到的情报,每隔两天编发一期战情通报,将长治城内的敌军部署、工事配备的详细情况及其变化通报各部队。并配以草图。
攻城勇猛坚决,打援主动灵活
攻城作战中,我军充分利用夜暗隐蔽接敌,先扫清外围,尔后攻城突破,加强攻势而又网开一面,诱其突围,歼其于运动之中。如以对屯留、长子、壶关三城的攻击为例,3次战斗均是在夜间发起,采取的是先拔除外围据点和占领城关民房、挖穿墙壁,或利用交通壕接近城墙,再行攻城。攻城中,利用手榴弹、炮火掩护,用梯子一举登城。同时密切分工,组织火力压制敌人,掩护工兵接近城墙或城门洞、碉楼,炸开缺口或炸垮碉楼,为步兵开辟通路。而后,横扫城上守敌并控制制高点,接引兄弟部队上城,掩护部队纵深扩张战果。后续梯队清除翼侧之敌,并迂回将敌分割为数块,各个歼灭。在诱敌突围方向上预置伏兵,活捉乘机逃散之敌。
我军打援作战的基本思想是:围城部队以积极的动作吸引敌人,先以压倒性的兵力迫临城下,拔除外围据点,作真实攻城之势,逼迫被围之敌紧急救援,打援部队则在预定的伏击地域主动灵活地打击援敌。其过程分为捕击援敌、困击援敌、追歼援敌3个步骤。以对驰援长治的彭毓斌部攻击为例。
捕击援敌10月2日,先头部队在与敌遭遇战中,诱敌深入我军主力伏击地区,困敌于老爷岭、磨盘垴和关上村地区,达成捕击援敌目的。
困击援敌敌军发现被困后,利用地形构筑工事,企图凭借其火力优势坚守阵地、杀伤消耗我军。我军则采取夜间进攻、白天防御的战法避开敌人优势火力,充分发挥手榴弹与刺刀的威力,从敌弱点人手,分割包抄,割裂敌防御体系,消灭其一部,逐个夺占据点。同时配备强大的后备队,打击消灭敌人日间举行的纵队冲锋,以我后梯队向敌反袭,在其侧背进行冲锋,使敌人失掉控制能力,意志动摇。最后集中全部力量,对敌进行合围攻击,达成困击援敌目的。
追歼援敌10月5日,当我军发现敌有弃援逃窜迹象时,陈赓立即命令二十团团长楚大明率部沿公路左侧北进,切断敌军逃窜退路。我追击部队3小时急行40多公里,将敌阻击于人烟相对稀少的漳河西岸土落村。3个纵队主力与随军民兵、民工迅速对敌合围攻击,一举歼灭其大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