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最值得信任的那个人走了
-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09-08-05 09:27
他被誉为“美国最值得信任的人”。
哥伦比亚广播电台(CBS)昔日新闻主播沃尔特·克朗凯特(Walter Cronkite)近日去世,成为美国各大媒体的头条新闻。
美国总统奥巴马如此评价:“他是告诉我们一天中最重要新闻的人,是在这个不确定世界中一个确定的声音。他值得我们信赖,他也从未令我们失望。”
再不会有另一个他,原因很简单,因为不可能了。
克朗凯特,传奇的美国电视记者,是一个逝去时代的巨人——在那个时代里,三大电视网统治电波的地位无可挑战。
失去他等于失去大半个美国
克朗凯特朴实平淡、从容优雅的主持风格,让众多电视观众称他为“克朗凯特大叔”。他的表情、声音、顿挫等,在美国那个动荡的时代,为民众带来了内心的踏实和安慰,尤其是每次节目结束时,他那句标志性的结束语“事实就是这样”(and that’s the way it is),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语录”。
克朗凯特的职业生涯与美国的许多重大历史事件联系在一起,包括肯尼迪被刺、水门事件、阿波罗登月等。在他职业的最高峰,尽管存在争议,克朗凯特仍然被认为是美国最知名、最有影响力的人。
他告诉国人J.F.肯尼迪总统遇刺的那一刻,这个每每以超稳定形象示人的男人,难得地失去了一贯的冷静,慢慢摘下他的黑框眼镜,泪眼迷离。那个情景被深深刻进了美国人的集体记忆,论深刻程度,大概只比总统遇刺的场面略逊一筹。
“肯尼迪总统逝于中部标准时间下午一时。”他深沉地说。
他的影响力在美国全面参与越战期间可见一斑。当时越战美军伤亡数字见诸各大媒体,但总是在各式伪装下出现,甚至滥杀无辜则以打死“疑似越共”来掩饰恶行。但克朗凯特没有轻信流行一时的针对越战的盲目乐观,
1968年,他一身戎装来到战地越南,经过一番亲身体验,发回报道称美国“深陷泥沼”,不可能打赢这场战争。
当时,此言犹如一枚重磅炸弹,更何况美国主要智库兰德公司所提供的结论是:“美军打下去有胜算”。克朗凯特的报道,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美国民众对越战的看法,反战怒潮席卷全国,约翰逊总统被迫从越南撤军,并且决定不再寻求总统连任。约翰逊没有对克朗凯特进行报复,而是感慨地说:“如果我们失去克朗凯特,等于我们失去大半个美国。”
一位曾对克朗凯特的新闻报道持批评态度的人说,他的报道内容不够“宽泛”,没有纳入一些公众最想听到的东西。他举例说,猫王埃尔维斯·普雷斯利逝世的消息,都没有上克朗凯特晚间新闻的头条。联想今日,迈克尔·杰克逊过世的消息,是所有电视网晚间新闻的绝对头条,以昨天的新闻相较于今天的新闻,清晰可见,对于个人来说什么样的新闻更加重要这个判断标准,已经发生了变化。
克朗凯特报道的是那些真正影响了美国人生活的事件。杰克逊的死尽管令人伤怀,但其实并没有在任何程度上像克朗凯特报道的那些事件一样深刻影响美国。美国人似乎已经沉醉于娱乐业制造的明星,昨天的新闻业和沃尔特·克朗凯特,其实代表了晚间新闻的一种更高端需求。
操守来自于坚持不懈地选择诚实
尽管很多人都说他们信任克朗凯特,但这种信任感其实是可以被分为两个层次的。
一是诚实。
最常看到的评论,是说克朗凯特“诚实”。这并不只是说,他不撒谎,而且是说,他是一位真相追寻者,会想办法弄清楚完整的真相。作为一位老牌的记者,他相信这个世界上仍然有一个叫做“真相”的东西,而他的工作就是找到这样东西。“事实就是这样”,这也是他的座右铭,这个独立于我们的知识范围之外的事实真相,就是他要与我们分享的东西。
二是无私。
“美国最值得信任的人”,这个荣耀并不是靠自诩得到的。在克朗凯特身上,这是职业操守发展到一定程度的自然结果,且与他的个性契合无间。他是电视版的加里·库珀,极度冷静,不为别人左右,即使在巨大压力下也能以一种高度自控的方式表达出深层次的情感。他胸有成竹,且不到别无选择,不会吐露出来。
对克朗凯特来说,个人操守重于泰山。他不会简单说出权贵让他说的话,他的人格绝不出售。因此,他的话语才如此可信,他才可以留下个人荣誉和勇气的荣耀遗产。
你我百年之后,会留下什么样的遗产?大概我们谁都很难在对公众的影响力方面与克朗凯特比肩。但这是不是说,我们的个人遗产就不太重要?
克朗凯特知道,他的所有影响力都源于他是一个可以信任的人。这一点认识,不但对于在新闻界、政界和商界的人士很重要,对我们每个普通人而言同样如此,这并不应该取决于我们在哪里,或者有谁在监督。
操守来自于坚持不懈地选择诚实,且在任何情况之下,毫不考虑后果。
所罗门国王曾写道:“好的名声远比巨大的财富值得拥有,被敬重胜过金银珠宝。”克朗凯特赢得整个美国尊重的原因在于,他的个人操守从不妥协。做同样的选择,对我们每个人也一样重要。
信任已经碎成了100万片
我们生活在一个有更多愤懑、更加高度联系在一起的社会中,也面临着一种信任危机。金融危机正拐走我们的金钱和房产,以及我们的互相信任。
其实,早在1972年,当调查机构“奎利协会”(the Oliver Quayle organization)宣布克朗凯特为美国最受信任的公众人物之时,“信任”这个概念就已经江河日下。动摇它的,是社会革命、暗杀、越战和渐渐浮出水面的“水门事件”。
把信任系于一个仅传递可靠感的人身上,这本身就已是一个逝去时代的模糊记忆。
今天,当我们谈起信任,其实指的是一种类似于可依赖感或效率的东西。我们“信任”运行有效的机构;我们推选可以帮我们有效达到目标的领导人;我们依赖大的传媒机构给我们带来经过小心求证过的小小“信任感”;我们请一个朋友看孩子,跟另一个讲心事;我们看新闻是一个网站,看影评就去另一家。
但再也没有那种如光环一般与一个人如影随形、可以成为个人标志的信任感了。信任已经碎成了100万片,“100万小片”—— 这恰恰是脱口秀女王奥普拉推荐的一本回忆录的标题,而奥普拉也被非正式地认为是美国最受信任的女人。取代这种信任感的,是许许多多更小、更精的想法。透明、一手、精确。那是一个不一样的世界,而且并不一定更坏。■
……
哥伦比亚广播电台(CBS)昔日新闻主播沃尔特·克朗凯特(Walter Cronkite)近日去世,成为美国各大媒体的头条新闻。
美国总统奥巴马如此评价:“他是告诉我们一天中最重要新闻的人,是在这个不确定世界中一个确定的声音。他值得我们信赖,他也从未令我们失望。”
再不会有另一个他,原因很简单,因为不可能了。
克朗凯特,传奇的美国电视记者,是一个逝去时代的巨人——在那个时代里,三大电视网统治电波的地位无可挑战。
失去他等于失去大半个美国
克朗凯特朴实平淡、从容优雅的主持风格,让众多电视观众称他为“克朗凯特大叔”。他的表情、声音、顿挫等,在美国那个动荡的时代,为民众带来了内心的踏实和安慰,尤其是每次节目结束时,他那句标志性的结束语“事实就是这样”(and that’s the way it is),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语录”。
克朗凯特的职业生涯与美国的许多重大历史事件联系在一起,包括肯尼迪被刺、水门事件、阿波罗登月等。在他职业的最高峰,尽管存在争议,克朗凯特仍然被认为是美国最知名、最有影响力的人。
他告诉国人J.F.肯尼迪总统遇刺的那一刻,这个每每以超稳定形象示人的男人,难得地失去了一贯的冷静,慢慢摘下他的黑框眼镜,泪眼迷离。那个情景被深深刻进了美国人的集体记忆,论深刻程度,大概只比总统遇刺的场面略逊一筹。
“肯尼迪总统逝于中部标准时间下午一时。”他深沉地说。
他的影响力在美国全面参与越战期间可见一斑。当时越战美军伤亡数字见诸各大媒体,但总是在各式伪装下出现,甚至滥杀无辜则以打死“疑似越共”来掩饰恶行。但克朗凯特没有轻信流行一时的针对越战的盲目乐观,
1968年,他一身戎装来到战地越南,经过一番亲身体验,发回报道称美国“深陷泥沼”,不可能打赢这场战争。
当时,此言犹如一枚重磅炸弹,更何况美国主要智库兰德公司所提供的结论是:“美军打下去有胜算”。克朗凯特的报道,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美国民众对越战的看法,反战怒潮席卷全国,约翰逊总统被迫从越南撤军,并且决定不再寻求总统连任。约翰逊没有对克朗凯特进行报复,而是感慨地说:“如果我们失去克朗凯特,等于我们失去大半个美国。”
一位曾对克朗凯特的新闻报道持批评态度的人说,他的报道内容不够“宽泛”,没有纳入一些公众最想听到的东西。他举例说,猫王埃尔维斯·普雷斯利逝世的消息,都没有上克朗凯特晚间新闻的头条。联想今日,迈克尔·杰克逊过世的消息,是所有电视网晚间新闻的绝对头条,以昨天的新闻相较于今天的新闻,清晰可见,对于个人来说什么样的新闻更加重要这个判断标准,已经发生了变化。
克朗凯特报道的是那些真正影响了美国人生活的事件。杰克逊的死尽管令人伤怀,但其实并没有在任何程度上像克朗凯特报道的那些事件一样深刻影响美国。美国人似乎已经沉醉于娱乐业制造的明星,昨天的新闻业和沃尔特·克朗凯特,其实代表了晚间新闻的一种更高端需求。
操守来自于坚持不懈地选择诚实
尽管很多人都说他们信任克朗凯特,但这种信任感其实是可以被分为两个层次的。
一是诚实。
最常看到的评论,是说克朗凯特“诚实”。这并不只是说,他不撒谎,而且是说,他是一位真相追寻者,会想办法弄清楚完整的真相。作为一位老牌的记者,他相信这个世界上仍然有一个叫做“真相”的东西,而他的工作就是找到这样东西。“事实就是这样”,这也是他的座右铭,这个独立于我们的知识范围之外的事实真相,就是他要与我们分享的东西。
二是无私。
“美国最值得信任的人”,这个荣耀并不是靠自诩得到的。在克朗凯特身上,这是职业操守发展到一定程度的自然结果,且与他的个性契合无间。他是电视版的加里·库珀,极度冷静,不为别人左右,即使在巨大压力下也能以一种高度自控的方式表达出深层次的情感。他胸有成竹,且不到别无选择,不会吐露出来。
对克朗凯特来说,个人操守重于泰山。他不会简单说出权贵让他说的话,他的人格绝不出售。因此,他的话语才如此可信,他才可以留下个人荣誉和勇气的荣耀遗产。
你我百年之后,会留下什么样的遗产?大概我们谁都很难在对公众的影响力方面与克朗凯特比肩。但这是不是说,我们的个人遗产就不太重要?
克朗凯特知道,他的所有影响力都源于他是一个可以信任的人。这一点认识,不但对于在新闻界、政界和商界的人士很重要,对我们每个普通人而言同样如此,这并不应该取决于我们在哪里,或者有谁在监督。
操守来自于坚持不懈地选择诚实,且在任何情况之下,毫不考虑后果。
所罗门国王曾写道:“好的名声远比巨大的财富值得拥有,被敬重胜过金银珠宝。”克朗凯特赢得整个美国尊重的原因在于,他的个人操守从不妥协。做同样的选择,对我们每个人也一样重要。
信任已经碎成了100万片
我们生活在一个有更多愤懑、更加高度联系在一起的社会中,也面临着一种信任危机。金融危机正拐走我们的金钱和房产,以及我们的互相信任。
其实,早在1972年,当调查机构“奎利协会”(the Oliver Quayle organization)宣布克朗凯特为美国最受信任的公众人物之时,“信任”这个概念就已经江河日下。动摇它的,是社会革命、暗杀、越战和渐渐浮出水面的“水门事件”。
把信任系于一个仅传递可靠感的人身上,这本身就已是一个逝去时代的模糊记忆。
今天,当我们谈起信任,其实指的是一种类似于可依赖感或效率的东西。我们“信任”运行有效的机构;我们推选可以帮我们有效达到目标的领导人;我们依赖大的传媒机构给我们带来经过小心求证过的小小“信任感”;我们请一个朋友看孩子,跟另一个讲心事;我们看新闻是一个网站,看影评就去另一家。
但再也没有那种如光环一般与一个人如影随形、可以成为个人标志的信任感了。信任已经碎成了100万片,“100万小片”—— 这恰恰是脱口秀女王奥普拉推荐的一本回忆录的标题,而奥普拉也被非正式地认为是美国最受信任的女人。取代这种信任感的,是许许多多更小、更精的想法。透明、一手、精确。那是一个不一样的世界,而且并不一定更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