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止于道德谴责

  • 来源:中国品牌
  • 关键字:消费者,饮料,新包装,通胀
  • 发布时间:2011-06-27 14:02
  这肯定不是小题大做。很难想象,一些国际顶尖的品牌饮料巨头,居然在包装上“偷偷地”耍起小聪明,玩起小动作,集体“瘦身”,变相提价。

  细心一点的消费者已经发现,换了新包装后的百事可乐与可口可乐塑料瓶装从600ml减至500ml,355ml易拉罐装也减至330ml。康师傅旗下每日C和传世新饮两个系列饮品也因更换瓶型而缩减了容量,均由500ml减至450ml。不止如此。有媒体曝光,无论是碳酸饮料,还是牛奶、酸奶、饼干、薯片等,部分商家都在包装上大做文章,分量普遍缩水。在原有价格不变或小幅上涨的情况下,缩减产品份额,以达到变相涨价的目的。

  实际上,随着近几年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通胀高企一直如影随形。在此背景下,原材料涨价、人工成本上升、物流费用增加等各种因素自然会助推价格上涨。通胀所引发的价格上升自然会传导到与消费息息相关的生活领域。

  对此,消费者是完全理解的,也逐步开始接受这种变化对自身生活的影响。

  而让消费者不能理解,也不能接受的是这些大牌厂商的举动和态度。在这些“聪明”的企业看来,轻微、些许的改变下包装容量,一者消费者不会轻易发现,更为隐性,容易被消费者所接受。二者只要价格不变,消费群体就不会流失。再者,如果价格上涨必然会引起发改委等相关国家职能部门的关注,甚至干预,而只是“瘦身”显然就可以规避不必要的麻烦。

  掩耳盗铃只能引来历史的嘲弄。更加匪夷所思的是百事可乐为此给出的理由,那是相当的雷人:我们更换包装是因为经过全国范围长达18个月的市场测试,发现消费者更喜欢500毫升的包装。

  推而广之,在百事可乐看来,牛奶、酸奶、饼干、薯片等厂商也一定做过类似的“市场测试”,而结果是惊人的一致:消费者更喜欢小一丁点的包装。对上述表态,有人戏谑:“如果按照百事的逻辑,消费者最喜欢免费的可乐,百事怎么不免费送可乐啊?”

  显然,这是一种手段相当拙劣的“价格欺诈”。此前,国家相关职能部门一直在强调必须“保供稳价”,并呼吁企业要通过降低原辅料消耗、包装物料消耗及能耗,优化产品组合,降低成本、抵消部分涨价因素。

  然而这些企业直接把经念歪了:不在成本上动脑筋,却在包装上动心思。消费者成为了转移成本压力的对象,而这种似乎“不动声色”、“瞒天过海”的手法显然具有欺诈消费者、欺瞒行政执法部门的嫌疑,是不正常的涨价行径。

  再深究一下,这些厂家都在同一时间段、用同一种方式“瘦身”,是不是一种变相“价格同盟”?建议发改委和物价管理部门有必要对饮料巨头的这一轮新型涨价行为启动调查,当然,一旦发现就必须对其课以高额处罚。对此,停留在道德谴责显然乏力。

  奉劝那些精明的厂商,千万不要聪明反被聪明误,千万不要在法律法规上玩文字游戏,千万不要嘲弄消费者的智商,更不要低估消费者的力量。

  高伯海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