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学与建筑学上,0.618被称为物体的黄金分割点,一件矮的物品若位于另一件高的物品的0.618处,从视觉上来说,那便是最完美的结合。
同样的原理在音乐上也是非常适用。就拿我国国歌来举例,把它的乐曲小节数计算出来,乘以0.618,我们可以很清楚地发现,它的0.618处正是一个曲子的最高音处,也就是一段乐曲的高潮点。
若万物都遵循0.618的定律,那么人性包不包括在内?
1952年,在纽约的一座半露天音乐厅里,约翰·凯奇举办了个人新曲钢琴演奏会。当时只通过简易的海报宣传就有无数的人慕名而来,欲睹其风采。到演出的那一天,台下已是座无虚席,人头攒动。
当柔和的灯光打射到安静的三角钢琴上,约翰·凯奇从暗处缓缓走来,刚静坐于旁,喧闹的台下便顿时鸦雀无声。所有人都翘首以盼,等待着这位音乐天才给他们带来新的精彩。
30秒过去了,约翰·凯奇静坐,台下依旧安静。
1分钟过去了,约翰·凯奇静坐,台下开始窃窃私语。
2分钟过去了,约翰·凯奇静坐。台下开始大声喧哗,甚至有人大骂,逐渐地乱成一团。
2分30秒过去了,约翰·凯奇静坐。台下所有人都躁动起来,骂的骂、走的走,乱成一团。
3分钟过去了,约翰·凯奇静坐。台下已经没有几个人了。
直到4分33秒过去之后,约翰·凯奇才离席起座,宣告他的新曲子已经演奏完毕。而此时,台下已是空无一人,
这,就是名动一时的曲子《4分33秒》。
后来,人们才发现,真正的《4分33秒》并不是指约翰·凯奇在台上静坐了4分33秒,而是他在后台设置的录音,将这4分33秒之内台下所有的声音都录了下来,每一个时间段,都有不同的效果。这才是真正的《4分33秒》。
有人曾做了这么一个实验:将《4分33秒》分解,乘以它的0.618,得出的结果是两分半钟以后三分钟不到的这几秒为乐段的高潮。计算出来的乐段高潮,与台下的实际反应相比较,这几秒正是台下最乱、最吵、离席最多的时刻。
原来人性,也同样有着“黄金分割点”。
摘自《知识窗》
[一路开花]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