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在单身暮年

  • 来源:文苑
  • 关键字:单身,暮年,结婚,友情
  • 发布时间:2011-07-27 10:42
  结婚也好,不结婚也罢,无论是谁,最后都是一个人。

  2005年全世界最长寿的国家——日本,女性平均寿命为85.5岁,男性为78.5岁。随着年龄的增加,女性人口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而绝大部分的高龄者设施中,居住者都以女性占压倒性多数,甚至可以说“21世纪是欧巴桑世纪”。

  一般来说,因离婚或丧偶,再度恢复单身生活,称为“二度单身”,但这个结果和“始终单身”的人其实没什么不同。越来越多年过45岁的人,因离婚或丧偶,而再度恢复单身生活。由于已婚者和未婚者的生活方式并不相同,所以对始终保持单身的人来说,面对已婚者,总有种“完全不知道和满口丈夫、孩子的女人聊什么”的感觉,也因此对于“二度单身”者,才会有欢迎远行好友回家的感触。

  我自己也会有这种始终等待远行好友回家的感觉,有时甚至会感叹:“大家的人生到头来,其实都走向同一条路嘛!”

  其实,这些二度单身女性“与家人共处”的时间并不长。在现今大多只生养一两个孩子的情况下,孩子们因升学、就业等因素,终究会离家独立,而有的孩子则成了单身寄生族,和父母之间的关系宛如房东与房客。这些女性恢复单身生活后,就不用再当个为了准备饭菜而匆忙赶回家的“灰姑娘”。长久以来,她们一直扮演着每到傍晚时分就得回家准备晚餐的母亲或妻子角色,现在就算毫无顾忌地通宵夜游,也没有人会说闲话。

  子孙承欢膝下才有幸福晚年?

  未婚与二度单身最大的差异,在于生养孩子与否。身为“败犬”除了“没有配偶”,还包括“没有小孩”。虽然“胜犬”总有一天也会面临失去配偶的情况,但仍然可能有孩子陪伴在身旁,光是这点,“败犬”就屈居下风。但问题是,在现今这个时代,“养儿”真能“防老”吗?

  在现今一般高龄者的生活方式中,夫妇俩都还健在的家庭便同住照应;若配偶需要照护,则另一半会负起照护之责,待配偶过世后再搬去与孩子同住。若高龄八十还得照顾另一半,此时孩子也已年过五十,多已离开父母、成家立业,日后若选择和孩子同住,势必得离开熟悉的居住环境。因为仍须工作的孩子无法离开现在所住的环境,且若与儿子夫妇同住,孙子已长大成人,媳妇早已是当家女主人,所以,搬进儿子家,势必一切都得按照这里的规矩来生活。

  活到一把年纪,失去熟悉的生活环境与朋友,勉强自己适应陌生环境,遵守别人家的规矩,甚至还可能需要他人照护,像是他人眼中的“麻烦制造机”,又有何幸福可言?事实上,一项高龄者的幸福满意度调查报告显示,日后才搬去和子女同住的年长者,在幸福满意度上,明显要比一开始就和子女同住或是单身的银发族来得低。

  现今社会早已不时兴所谓的“子孙满堂才有幸福晚年”的观念。八九十岁的年长者,其第二代已届五六十岁,第三代也已经是三十多岁的成年人。上世纪80年代曾有人反驳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所提倡的“子孙承欢膝下才是幸福”,她当时讽刺道:“让三十几岁的孙子坐在大腿上,只会让大腿骨折。”

  虽然日本社会认为“接父母同住”是一种孝顺的表现,但其实这种观念并不正确。

  “老爸、老妈,搬过来和我们一起住吧。”面对儿女这种“甜蜜的谎言”,年长者可以很干脆地回答:“谢谢,很高兴你有这份孝心,但我还是想留在这里。”这样的回答,才是真正地彼此体贴。

  “真的吗?太好了。”父母一旦像这样接受了邀约,和子女住在一起,不但可能会失去安稳的晚年生活,就连亲子关系也可能产生裂痕。

  “这是我自愿的,其实一个人住也挺好的。老妈我啊,有时候也想我行我素一下。”通常,子女都要听到父母干脆地拒绝,才能安心,消弭心中的罪恶感。

  不管父母还是子女,谁都不愿意当“坏人”。与其搬去与子女同住后,才发现子女负担不了照护之责,最后只能迁往老人照护中心之类的设施,还不如始终住在自己熟悉的地方,安度余生。

  摘自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一个人的老后》

  上野千鹤子语录:

  1.对男人而言,买房子是件极为慎重的大事,也是一种自我价值与能力的肯定,但对女人而言,也许算是一种无与伦比的生活乐趣。

  2.名下的房子就是自己的房子,没必要留给子孙。

  3.人之所以害怕老,是因为担心没有办法靠自己的力量活下去,所以接受照护总是需要无比的“勇气”。

  4.所谓的长命百岁,便是指看淡世俗人情,更加自在地生活。毕竟人生最后留下的,正是金钱买不到的人际关系,珍惜与朋友的关系,才能有长久的友情。

  [(日)上野千鹤子]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