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盲目并购

  并购是行业软件迅速壮大的一条捷径,但并购也不是通途。以较经济的成本来获得较好的交易看似美好,但是企业并购中的陷阱无处不在。什么样的企业才是有并购价值的;并购之后的整合应注意什么;现在是否是海外并购的最佳时机?对于这些问题,企业仍需谨慎思考。

  找准并购对象

  王文京和连伟舟都非常强调并购对象能给企业带来的互补性。

  “用友并非为并购而并购,而会围绕公司的核心业务方面去开展,还将总结上一轮并购经验,这一轮的并购对象将以经营成功的企业为主,而不是初创企业。”王文京说。

  过去,国内软件企业收购的都是起步企业,经营状况不好,整合风险比较大。而国际企业的收购更多的是出于生态系的考虑。因此业内人士指出,在新阶段的并购中,国内软件企业应多学习国际企业的并购案例。

  连伟舟则明确地指出,东南融通不会去收购一家毫无相关性的公司。“如果我们在保险IT市场的占有率是零的话,我是绝对不敢去动保险的。”他表示,对于那些没有进入过的市场,由于企业无法把握住该行业的规律,单纯地通过收购去堆积财务是毫无意义的。“比如说证券市场,我们什么单子都没有做过,我就不会去碰。证券市场里面的玩家都是A股里面的上市公司,你也买不了。”

  为了让后期整合更为顺畅,连伟舟还表示,东南融通倾向于选择与自身文化相近的公司进行并购。“如果一家公司三种文化,我们也玩不动的,大家还是要有共同的理想。”

  “并购是需要耐心的。”徐彤进一步指出,之前的一些并购案例之所以失败,原因就在于双方的沟通没有关注利益细节。“双方企业要把眼前利益、未来利益以及未来的双方角色等问题沟通好。”

  具体到细节上,收购方与被收购方,不论规模大小均要平等沟通、共商愿景、价值合一,而不是简单的以大吃小,这样被收购团队才能快速转变心态,融入团队。而对于被收购团队,不仅要是让他们获得合适的短期回报,更重要的是要设计富有吸引力的长期回报机制。比如说,金蝶就是利用香港主板上市的优势,通过期权、股票等方式激活了被收购团队长期回报的梦想。

  海外并购需谨慎

  “上半年的软件企业海外并购就有11起,比我想象的要多得多。”今年上半年,软件企业海外并购活动颇为频繁,对此徐彤表示了自己的担忧:“海外并购更要考虑自身的能力。由于是在被并购方的市场规则体系下去运作,制度的执行更为严格,并购之后的运营成本和管理成本可能会大大超出想象。”

  以华胜天成为例。虽然许多分析师认为,就长期而言,华胜天成此次以2.6亿港元收购ASL的68.4%股权是对公司的长期利好。但是也有分析师认为,交易仍存在变数,因为是对外收购,还需国家发改委和商务部、证监会及外管局批准。因此本次收购还需要最终审批通过。若华胜天成在2010年2月8日前不能完成上述交易,将需向交易对方支付不超过156万港元的赔偿。而若此次收购若最终通过,华胜天成尚需向ASL的全部股东发出要约的后续大量资金,这对于华胜天成而言,仍有不小的资金压力。

  此外,厦门智者恒通管理顾问机构总监吴勇毅指出,CSI和CSA退出后,将抽走部分资金,移走部分业务和订单,并调走一些关键技术人才,因此ASL也存在业绩下滑的风险。再者,尽管华胜天成和ASL在中国内地和港澳台地区具备IT综合服务实力的“地利”,但是双方企业文化的融合以及协同效应仍有一些问题,如何处理好、整合好是关乎此次收购成败的“人和”因素。

  对于海外并购,王文京和连伟舟都持谨慎态度。王文京表示,用友的国际化进程不会只通过并购海外企业来进行,因为虽然现在并购成本较低,但海外并购的运作、整合成本会较大,用友的海外并购会很谨慎;连伟舟则认为,包括东南融通在内的很多中国公司还不具备跨地管理的能力,“现在确实非常便宜,一个一年收入两三亿美元的上市公司,只要一个亿美金就可以拿下。但实际上风险也是很大的,假如一个并购失败的话,再便宜的东西都是零,甚至可能还会是负的。”

  李毅中也针对这一现象提醒国内企业:“你去兼并、购买它的时候,不仅要看资产负债表,还要看资产负债表之外的那些债务。”本土企业进行海外并购时,首先要把债权和债务厘清楚,因为购买了海外企业资产的同时也就购买了它的债务;第二,要注意人员的安排,明确哪些人才是企业需要的,哪些是要被解雇的;第三,要注意协同效应,要围绕企业自身的主业,不要购买不熟悉的业务和距离企业主业非常遥远的产业。

  评论:

  他们淡定了

  曾几何时,那些声名显赫的风投公司在中国软件企业中寻找具有投资价值的珍宝时,眼里只有两个领域:服务外包企业和互联网企业。除此之外,他们看不到中国软件业还有什么值得投注资本。

  后来,风投的看法变了,他们发觉,中国软件业值得资本青睐的方向越来越多,尤其是行业应用软件领域。吹尽黄沙始见金,一些行业软件企业在细分领域千锤百炼之后,终于芙蕖出水。在2005年之后的几年里,他们和风投开始联姻,经历了非常美好的蜜月期。在得到投资后,他们迅速寻求并购以扩大规模,使得企业在短时间里壮大发展。

  金融危机更令他们感到兴奋,那些已经上市、成功募集到大量资金的企业更是开心。这实在是一个物美价廉的阶段。但是笔者却觉得,他们并不冲动,他们很理性。

  真的是这样么?每一次的投资、并购或者其他什么浪潮里,我们总能看见许多不理性的因素。即便是这次,对于海外并购,业内人士不也是在呼吁要慎之又慎么?

  不过笔者认为,相比起来,中国的行业软件并购走的弯路会少很多。首先,行业软件和互联网行业一些概念式的投资不同,他们大多是在有了一定发展基础后才获得了投资,基石稳,具备了较强的抗风险能力和管理能力;其次,行业软件企业大多走过了一条比较艰辛的道路,有的甚至在“鬼门关”走过了一回。这样的经历,让他们更懂怎么去花钱。

  这是一种淡定的心态,非常难得。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