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蜀援川”周年忆

  “思蜀援川”项目将直接惠及近100所医院、CDC和社区卫生中心,可大面积和大幅度地提高灾区人民的健康水平。

  时间飞快,“5?12”汶川大地已过去一周年。在思科担任思科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执行总监的俞毅博士,大部分时间在四川地震灾区出差。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思科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钱伯斯深入汶川、映秀等重灾区考察,震惊、同情之中,思科迅速宣布投入3亿元人民币帮助地震灾区在教育和医疗等方面的重建工作。

  为落实这个援建计划,思科公司组织了专门的团队,全身心致力于帮助地震灾区在教育和医疗方面的重建工作。“思科的援建绝不仅是资金上的投入,应用的创新和实施的落实也非常重要。” 经历了项目前期的各方面协调推进,并且遭遇过数次险情的俞毅,日前在他的北京办公室对前来采访的本报记者深有感触地说。

  一个可持续的“范本”

  “Best in the world,best for the world。”这是钱伯斯常讲的一句话。意思是,思科不仅要做最好的技术提供商,而且要最好地回报社会和公众。这或许就是为什么这么快速做出援建地震灾区的根本原因。

  2008年7月,思科与四川省政府签订了谅解备忘录(MOU),承诺在三年内投入3亿元人民币的设备、解决方案以及相应的培训为四川灾区建立可复制、可衡量和可持续的面向21世纪的创新的教育和医疗模式。随着备忘录的签订,思蜀援川项目诞生了。

  “思蜀援川强调整体项目的援建,是一体化的;而且强调是可扩展的、可复制的、可持续发展的。”俞毅谈到。

  在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领域的援建上,思科提出“健康四川2020”,通过先进网络和其他技术的创新使用,协助灾区建立公共卫生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开发移动式疾病监控与医疗培训体系,构建基于电子健康档案的区域医疗卫生信息网络以及多种新的开放式远程医疗网络,把城市地区的优质医疗资源带到偏远山区,使更广泛的人群能够分享先进的医疗卫生资源。

  尽管对于灾区情况之复杂和艰苦、灾区援建的难度之高,俞毅有所心理准备,而只有亲临其境之后,他才真正意识到所面临的挑战是如何之艰巨。作为援建的一分子,思科如何将自己的投入资源与社会各界的资源有机地结合,如何在牵扯到方方面面的政府、地区、医疗机构、社会组织的援建行动中发挥自身的力量,其实都会影响到“思蜀援川”项目的落实。

  阶段性成果

  时至今日,“思蜀援川”项目即将一周年。经过与政府、相关机构和合作伙伴多方的良好沟通和协调努力,项目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俞毅向记者详细介绍了“思蜀援川”项目的进展情况:“可概括为三个阶段、四个领域和七个重点项目,目标是要提高灾区人民的健康水平。”

  过去的一年就是第一阶段,定位是初步实施。“通过实地考察,我们首先做了个顶层设计,包括要达到的目标、涉及哪几个领域等。我们先后去到汶川、北川、青川等地进行实地考察,因为如果不进行实地考察,很多问题光凭想象是搞不清楚的。虽然我做了这么多年的卫生信息化,但是实地考察后发现,有些东西还是与我原来预计的不一样。”俞毅介绍说:“譬如汶川羌族骨伤科医院,每天有200人的门诊量,但整个医院只有8个编制,还包括院长在内,他们面临的迫切问题不只是使不使用电子病历或电子健康档案。”

  经过顶层设计后,思科最终确定了医疗援建的四个领域,包括:(1)移动的医疗网络,让偏远地区居住在简易房中的人民也能看上病;(2)数字化医院,主要是以二级医院为核心;(3)区域卫生信息网,最佳利用资源,以县为单位实现共享服务,通过集中式的数据中心将乡镇卫生院整合在一起;(4)跨区域协同,引进外地优势医疗资源,用于远程医疗和协同医疗。

  据介绍,计划中的第一阶段目标已经超预期实现,主要包括如下七大项目:(1)2009年5月,一辆装配了包括无线和卫星通信、网真等最先进的网络和通信装置在内的多功能移动医疗卫生服务车投入使用,为交通不便的山区人民及时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2)经过当地政府协调,调动当地运营商资源,2009年5月,连接香港和成都的全国首个医疗网真中心投入使用,香港青年发展基金、“站起来”行动和四川省人民医院的专家们将利用这一平台,更有效地在生理康复和心理健康咨询领域协同工作;(3)2009年7月,通过医疗协同网络连接德阳市的主要5所医院和对口援建城市的重点医院,提升灾区医院的诊疗水平,医生之间可进行桌面到桌面的远程交流;(4)公共卫生移动解决方案和公共卫生人员网络培训平台在2009年8月投入使用;(5)在汶川率先建设区域卫生数据中心,探索县级医疗卫生信息化的集中和共享模式;(6)四川省卫生信息网规划和设计,2009年7月完成前期规划;(7)成都市区域卫生信息网络。

  这些项目的推进,都考虑到灾区和援建方资源的实际需要。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利用网真系统搭建的“川港网真康复中心”,使得香港方面的康复专家不必频繁往来于川港,而只须在香港就可以经常对灾区医护人员和患者实施康复训练的指导了。

  “思蜀援川项目将直接惠及近100所医院、CDC和社区卫生中心,可大面积和大幅度地提高灾区人民的健康水平。”俞毅表示。

  守望与希望

  据IDC分析预测,未来5年,医疗行业IT市场需求的复合增长率为33.2%。卫生行业的IT厂商似乎要过上好日子了。但实际上,日子并非如此之“好”。“卫生信息化的现阶段投入还是比较低的,全国来看只有0.7%~2.4%。四川更低,我们的调查显示只有0.1%~0.2%。”俞毅告诉记者,“此外,卫生信息化的人员配备也存在着严重不足,在四川,40%的县以上医疗机构没有全职的信息化人员,30%的县以上医疗机构有1~2个等价于全职的信息化人员。所以,挑战还有很多。”

  俞毅告诉记者,“思科对此已经有了充分的心理准备,需要我们在业务模式和运营模式上进行一些大胆的尝试和创新。”

  俞毅以医疗网真为例做了进一步解释,思科将网真技术应用在“川港康复中心”,其中有两套网真系统部署在四川省人民医院和华西医院,另外两套网真系统部署在香港青年发展基金和香港威尔士亲王医院(“站起来”行动),网真为川港康复治疗提供了全新的平台和渠道,使川港在身体康复治疗和心理健康咨询领域建立了高质量的连接。“像这种远程医疗,技术只是一个方面,而业务模式和运营模式更需要进行探索。”俞毅说。

  在思科来看,医疗卫生是广义的,不仅包括传统的医院,还包括公共卫生、医疗保险、药品、卫生管理等整个链条。俞毅认为,目前,区域医疗是个方向和热点,但不能把它独立出来,统一的公共信息平台是个趋势,它就像城市其他的公用基础设施一样。俞毅进一步总结:“思科的企业社会责任部门主要发挥两大作用:一是探索性平台,针对中国社会的多元化情况进行多种模式的尝试;二是应用创新平台,譬如移动医疗车等创新性应用。”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