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乃威:关注呼叫中心“霹”与“熙”的战争
- 来源:客户世界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许乃威,新书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1-10-25 10:36
访谈提要:
一本《59秒管理》让我们熟悉了他。特有的幽默风格、独特视角的观察、对心理的洞察和人力资源的实践,让许乃威成为服务营销最红的咨询师之一。
9月28日9:00—11:00,许乃威老师做客#客世微访谈#,回答“奶粉”们(许乃威老师“粉丝”的爱称)的提问。
主持人:
赵溪(客户世界机构创办人,CC-CMM国际标准认证机构主席)
刘小青(《客户世界》杂志编辑部主任)
受访人:许乃威(台湾专家,知名服务营销培训师,畅销图书《59秒管理》作者。)
主持人:
#客世微访谈#第一辑,今天的访谈嘉宾是许乃威老师;我们提前10天通过微博征集了相关的10个问题,在此与许老师进行对话。
@木子日月石石石提问:
许老师,您的宝宝长大了,您可以再出新书了吧,准备什么时候再出一本新书?我们好期待哦!
@孙宇V提问:
请问新书的主题是什么?
许乃威:
谢谢《客户世界》,让我有这机会跟大家在微博上聊聊。我记得在2007年客户世界大会上,赵溪先生曾经讲过一句话:今年恰好是中国呼叫中心产业的第10个年头。当时这句话对我特别震撼。我们现在是2011年,中国呼叫中心这产业走了14个年头,我们说一代20年,我们才走了14年,大家走得异常辛苦,遇到了大量的困难,我在新书当中,就是想要写这些第一代的管理者。
这几年来,看到我们这产业的第一代管理者许多的痛苦,面对了可怕的挑战,但我也看到了许多的希望,也看到了许多的英雄,正在写的这本书,就是希望能够记录这个历史的年代,短短14年里面,大家曾经走过的悲伤与痛苦,成就与挑战。
主持人:
是时候再出一本新书啦!2010年4月出版的《59秒管理》至今已销售超过3万册,对产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同仁们普遍对您的新作充满期待,它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请多多为读者们揭秘哦……
许乃威:
主题就是绩效与文化,想回头深思一下我们这14年来的管理思路是不是出了问题,为何员工热情没法提升,是不是我们对绩效的看法出了问题,导致每个月组织发生的问题永远相同。
主持人:
可是很多运营机构也很重视文化啊!只是不知道应当怎么去做才是对的,才能真正推动管理能力的提升。目前,绝大多数呼叫中心的管理似乎都在一味追求KPI,会有什么问题呢?
许乃威:
因我也做面对面服务的咨询,我这几年感受很少有产业像呼叫中心这样:绩效难提升,文化难建设,大家都看到海底捞的成功,但我们复制不了,因为我们员工行为很难观察,是隐性的,海底捞是显性的。
当员工行为不容易观察,员工自己会觉得做的好没人看到,做不好也没人知道,文化是传染出来的,是习惯养成的,我们面对的问题跟制造业上门维修师父团队管理遇到的相似。
最大的问题就在我们一味追求KPI,又不真正明白影响这些KPI的因素是什么,大家一味压缩通话时长,但没有明白员工有7项能力影响通话时长,连这个都没有研究清楚,就压迫班长来压缩员工时长,没找到方法,只能传递压力,结果就是绩效没提升,员工满肚子怨气。
主持人:
新书会叫什么?会延续此前的表达风格么?大约什么时候可以和读者见面?
许乃威:
新书计划的名字叫做《“霹”与“熙”的战争》,我喜欢写故事,书中仍旧是我过去几年来做咨询时遇到的精彩故事,希望能在过年后跟大家见面。
@鹏哥的幸福提问:
许老师,针对呼叫中心越来多的90后,在管理上,是否有更加适合他们的方法,或者在过去的管理方法上做出一些改变?
许乃威:
刚好今年参与了几个大辅导项目,都是短时间骤然成长的中心,从几十人变成几百人,基层管理者都非常年轻,有的我看连谈恋爱经验都没有,但只经过几个月,团队就非常成功。我发现年轻不是问题。
我上课常说,年轻员工某种程度上,比我们这些老先生还好管,年轻员工有时要的不过就是她做出了努力,虽没有达到组织期望,但有人能看到而已。她心理上生病了,有人能关怀而已。但我们这产业的管理核心思路就是像工厂一样,做工,给钱,犯错,罚钱,中间不时有人在你后面检查,这不是90后员工的管理方法。
大量研究表明,影响员工感受的第一名和第二名的因素分别是:班组氛围和直接上司。换句话说,我们在管理年轻员工上面,应该更关心班组长这个层级,没有成熟的班组长,就不会有成熟的90后员工。
主持人:
现在有很多呼叫中心,动辄发展到数千人,一大群快速组成的年轻90后团队,从管理的角度来说至少是非常特别的。
您对他们的管理者有什么样的建议?
许乃威:
是啊,真的很多班组长没有谈过恋爱,然后去辅导一个失恋的,结果对方被辅导成神经病了。这种快速成长的队伍,关键在班长上面这一层。必须有强大的主管,能帮助年轻班长迅速成长。
@甘佳莉提问:
许老师,如何提高班组的执行力?除了开宣导会之外,还有什么好的方式?
主持人:
“班组执行力”如何训练?您是如何让一个班组的执行力像变魔术一样快速发生变化的?
许乃威:
执行力来自于执行者的主动,而主动来自于对他的有效刺激。班组长可以从6项刺激上面来琢磨:组员动机的刺激、能力的刺激、托儿和师父的培养和刺激、组员自我感受的刺激、组员和组员之间、组员和班长之间关系的刺激,如果大家仔细观察,会发现你身边大量这种成功的刺激案例。
讲个案例:一个班长真变了魔术,她接手一个绩效落后班,工单差错极多,她做了项刺激:在第一周她拿出数据,做全月工资预测,预测差错多的人,月底拿的钱会比错少的人少拿了多少,才一个月就变了魔术。
@烧香的狒狒提问:
的确,班组长在呼叫中心的地位十分重要,但是面对90后员工,我们的80后特别是70后班组长如何调整他们的管理方式,许老师能否提供一些案例或者方法,谢谢!
许乃威:
我发现我身边成功的班组长都很善于刺激员工的动机,90后的员工跟我们一样都是人,也同样受到刺激所影响。我看到一个班长辅导一名新员工,只是拿出她同期一起进来的另名新员工的数据,两人接电话一样多,但拿的钱却不一样,因为质检分数不同,那名新员工几天内就进步了。
要让一群人行动,须有两件事发生:刺激动机,刺激能力。如果只知道倡导,不懂如何有效刺激,执行力是不会存在的。听过一班前会,一班长跟组员说:大家喜欢抢话,没关系,大家就抢吧,但大家绝对不要犯致命性错误,不要被客户投诉,因为一个投诉就让你一天工作都白做了。组员听懂了,这个班错误率很低。
@梦V丫头提问:
许老师,新晋升的班组长应该怎样做才能有威信呢?
主持人:
这依然是一个涉及班组和班组长的问题。很有代表性!
许乃威:
管理者的威信,来自于员工的信服和依赖,但员工对管理者的感受同样受到身边人的高度影响。所以要建立威信:短期内能帮助新员工和上岗4到6个月内员工绩效大幅飞越(信服依赖),同时要搞定团队里面的关键影响者,擒贼必先擒王。
@爬爬鼠l在路上提问:
许老师,某位客服代表表示压力大:质检、拨测、业务考试甚至班长的沟通方式都带给她压力,她会不定期的在机房爆发大哭,此情况怎样安抚?如何缓解?如何沟通?这也是情绪劳动的一部分,请教许老师有无良策?
许乃威:
我只要听到是某员工的心态问题,都会很谨慎的问自己:只有这位员工吗?在人力密集产业,群体行为决定个体行为。心态问题很少是个人造成的,大部分是氛围和环境造成的,这位朋友问的问题,我更想知道的是:只有这位员工需要安抚吗?
如果真只有她需要安抚,星巴克员工手则,只要有人有情绪,旁边的人必须伸出援手。高压环境下,个体抒压和安抚是无效的,靠的是旁边朋友和人际关系。
挫折力(抵挡挫折)有几个关键,区分:能从负面看出正面来,转移:能将情绪转移到正面当中,但更重要的是有朋友的支持。很可惜,在我们产业,甚至不鼓励员工之间的交谈,更不要说有朋友的支持。
@阳光水冰月提问:
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质检?
许乃威:
这真是个非常敏感问题。我对质检看法跟许多老师专家不同,我一直认为以质检的作业方式,其实很难帮助到个别员工。人力密集的行业,因为互相影响,群体行为决定了个体行为,群体思维决定了个体思维,质检对单一人员的问题很难定位到底问题在哪,但质检很能够看到班组长管理的问题。我觉得分析岗非常重要。
@张三笔记提问:
您如何看待语音质检员与员工的关系?在绩效与质检结果关联的情况下,如何妥善处理两者之间对立的关系?您觉得专职质检员在质检量上怎样比较合理?目前呼叫中心有运营分析岗的多吗、您觉得是否必要。
主持人:延续前面@张三笔记,传统的质检方式是否需要做一些改进和弥补?
许乃威:
传统的质检遇到了极大的困难,这是我们产业急需面对也不应该逃避的。现有的质检,分析无法彻底(样本太少、不在现场)、无法追踪(下次再抽,根本抽不中同样问题)、反馈又不及时、关注的都是员工负面的事,这是我最想改变的。
我最近去了几个中心,非常开心的开始让她们转变观念,更关注在组织层面的质量,中心层面的质量,而不是一直盯住一线员工个人的质量,这需要不少尝试,成功案例极少,但我可以很负责的讲:如果你的质检只盯住一线人员,根本没有提升的可能。
现在质检最大的错误和盲点在于:只要员工业务回答错误,质检就判定:业务不熟!但员工业务会回答错误,至少有7种可能是组织上造成的,不从这角度看,一点解决可能都没有。心态问题是群体行为决定的,而不是个体,好玩的是,业务回答错误,80%是心态造成的,但现在的质检作业只懂得从个别员工身上找。
其实这次微访谈,我最想讲的一段话就是:我们这产业,应该勇于承认现在的质检作业方式是有问题的,是导致员工热情减少,公司与员工对立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让组织陷入茫然的关键,我们只有14年,我们必须追求成长,而不是一脑子就接受所谓「传统」,我们只有14年,哪来传统,我们必须要勇于面对困境。
@常思危提问:
当考核有调整(并非利好),压力增大时,如何降低员工的离职倾向,请分别对新员工老员工两个群体进行说明?
主持人:
“员工离职”是一个老生常谈的大问题,请许老师给点意见。
许乃威:
关于新员工的流失管理,我看过许多成功案例,都是组建新兵连。新人有三大期望:学习、被关怀、有朋友,与其让所有班长学会怎么带新兵,不如训练几个专家来带,我甚至看到某企业新人流失率几乎等于0,效果很好。
但这位朋友的提问是绩效考核改变(并非利好),老员工会有流失。我觉得这就非常难了,人有强大的对比心态,幸福感是对比而来的,本来有这么多,不觉得幸福,但现在没有那么多,不幸福的感受马上有。我觉得从根本上就不应该这样调整绩效考核。
……
一本《59秒管理》让我们熟悉了他。特有的幽默风格、独特视角的观察、对心理的洞察和人力资源的实践,让许乃威成为服务营销最红的咨询师之一。
9月28日9:00—11:00,许乃威老师做客#客世微访谈#,回答“奶粉”们(许乃威老师“粉丝”的爱称)的提问。
主持人:
赵溪(客户世界机构创办人,CC-CMM国际标准认证机构主席)
刘小青(《客户世界》杂志编辑部主任)
受访人:许乃威(台湾专家,知名服务营销培训师,畅销图书《59秒管理》作者。)
主持人:
#客世微访谈#第一辑,今天的访谈嘉宾是许乃威老师;我们提前10天通过微博征集了相关的10个问题,在此与许老师进行对话。
@木子日月石石石提问:
许老师,您的宝宝长大了,您可以再出新书了吧,准备什么时候再出一本新书?我们好期待哦!
@孙宇V提问:
请问新书的主题是什么?
许乃威:
谢谢《客户世界》,让我有这机会跟大家在微博上聊聊。我记得在2007年客户世界大会上,赵溪先生曾经讲过一句话:今年恰好是中国呼叫中心产业的第10个年头。当时这句话对我特别震撼。我们现在是2011年,中国呼叫中心这产业走了14个年头,我们说一代20年,我们才走了14年,大家走得异常辛苦,遇到了大量的困难,我在新书当中,就是想要写这些第一代的管理者。
这几年来,看到我们这产业的第一代管理者许多的痛苦,面对了可怕的挑战,但我也看到了许多的希望,也看到了许多的英雄,正在写的这本书,就是希望能够记录这个历史的年代,短短14年里面,大家曾经走过的悲伤与痛苦,成就与挑战。
主持人:
是时候再出一本新书啦!2010年4月出版的《59秒管理》至今已销售超过3万册,对产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同仁们普遍对您的新作充满期待,它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请多多为读者们揭秘哦……
许乃威:
主题就是绩效与文化,想回头深思一下我们这14年来的管理思路是不是出了问题,为何员工热情没法提升,是不是我们对绩效的看法出了问题,导致每个月组织发生的问题永远相同。
主持人:
可是很多运营机构也很重视文化啊!只是不知道应当怎么去做才是对的,才能真正推动管理能力的提升。目前,绝大多数呼叫中心的管理似乎都在一味追求KPI,会有什么问题呢?
许乃威:
因我也做面对面服务的咨询,我这几年感受很少有产业像呼叫中心这样:绩效难提升,文化难建设,大家都看到海底捞的成功,但我们复制不了,因为我们员工行为很难观察,是隐性的,海底捞是显性的。
当员工行为不容易观察,员工自己会觉得做的好没人看到,做不好也没人知道,文化是传染出来的,是习惯养成的,我们面对的问题跟制造业上门维修师父团队管理遇到的相似。
最大的问题就在我们一味追求KPI,又不真正明白影响这些KPI的因素是什么,大家一味压缩通话时长,但没有明白员工有7项能力影响通话时长,连这个都没有研究清楚,就压迫班长来压缩员工时长,没找到方法,只能传递压力,结果就是绩效没提升,员工满肚子怨气。
主持人:
新书会叫什么?会延续此前的表达风格么?大约什么时候可以和读者见面?
许乃威:
新书计划的名字叫做《“霹”与“熙”的战争》,我喜欢写故事,书中仍旧是我过去几年来做咨询时遇到的精彩故事,希望能在过年后跟大家见面。
@鹏哥的幸福提问:
许老师,针对呼叫中心越来多的90后,在管理上,是否有更加适合他们的方法,或者在过去的管理方法上做出一些改变?
许乃威:
刚好今年参与了几个大辅导项目,都是短时间骤然成长的中心,从几十人变成几百人,基层管理者都非常年轻,有的我看连谈恋爱经验都没有,但只经过几个月,团队就非常成功。我发现年轻不是问题。
我上课常说,年轻员工某种程度上,比我们这些老先生还好管,年轻员工有时要的不过就是她做出了努力,虽没有达到组织期望,但有人能看到而已。她心理上生病了,有人能关怀而已。但我们这产业的管理核心思路就是像工厂一样,做工,给钱,犯错,罚钱,中间不时有人在你后面检查,这不是90后员工的管理方法。
大量研究表明,影响员工感受的第一名和第二名的因素分别是:班组氛围和直接上司。换句话说,我们在管理年轻员工上面,应该更关心班组长这个层级,没有成熟的班组长,就不会有成熟的90后员工。
主持人:
现在有很多呼叫中心,动辄发展到数千人,一大群快速组成的年轻90后团队,从管理的角度来说至少是非常特别的。
您对他们的管理者有什么样的建议?
许乃威:
是啊,真的很多班组长没有谈过恋爱,然后去辅导一个失恋的,结果对方被辅导成神经病了。这种快速成长的队伍,关键在班长上面这一层。必须有强大的主管,能帮助年轻班长迅速成长。
@甘佳莉提问:
许老师,如何提高班组的执行力?除了开宣导会之外,还有什么好的方式?
主持人:
“班组执行力”如何训练?您是如何让一个班组的执行力像变魔术一样快速发生变化的?
许乃威:
执行力来自于执行者的主动,而主动来自于对他的有效刺激。班组长可以从6项刺激上面来琢磨:组员动机的刺激、能力的刺激、托儿和师父的培养和刺激、组员自我感受的刺激、组员和组员之间、组员和班长之间关系的刺激,如果大家仔细观察,会发现你身边大量这种成功的刺激案例。
讲个案例:一个班长真变了魔术,她接手一个绩效落后班,工单差错极多,她做了项刺激:在第一周她拿出数据,做全月工资预测,预测差错多的人,月底拿的钱会比错少的人少拿了多少,才一个月就变了魔术。
@烧香的狒狒提问:
的确,班组长在呼叫中心的地位十分重要,但是面对90后员工,我们的80后特别是70后班组长如何调整他们的管理方式,许老师能否提供一些案例或者方法,谢谢!
许乃威:
我发现我身边成功的班组长都很善于刺激员工的动机,90后的员工跟我们一样都是人,也同样受到刺激所影响。我看到一个班长辅导一名新员工,只是拿出她同期一起进来的另名新员工的数据,两人接电话一样多,但拿的钱却不一样,因为质检分数不同,那名新员工几天内就进步了。
要让一群人行动,须有两件事发生:刺激动机,刺激能力。如果只知道倡导,不懂如何有效刺激,执行力是不会存在的。听过一班前会,一班长跟组员说:大家喜欢抢话,没关系,大家就抢吧,但大家绝对不要犯致命性错误,不要被客户投诉,因为一个投诉就让你一天工作都白做了。组员听懂了,这个班错误率很低。
@梦V丫头提问:
许老师,新晋升的班组长应该怎样做才能有威信呢?
主持人:
这依然是一个涉及班组和班组长的问题。很有代表性!
许乃威:
管理者的威信,来自于员工的信服和依赖,但员工对管理者的感受同样受到身边人的高度影响。所以要建立威信:短期内能帮助新员工和上岗4到6个月内员工绩效大幅飞越(信服依赖),同时要搞定团队里面的关键影响者,擒贼必先擒王。
@爬爬鼠l在路上提问:
许老师,某位客服代表表示压力大:质检、拨测、业务考试甚至班长的沟通方式都带给她压力,她会不定期的在机房爆发大哭,此情况怎样安抚?如何缓解?如何沟通?这也是情绪劳动的一部分,请教许老师有无良策?
许乃威:
我只要听到是某员工的心态问题,都会很谨慎的问自己:只有这位员工吗?在人力密集产业,群体行为决定个体行为。心态问题很少是个人造成的,大部分是氛围和环境造成的,这位朋友问的问题,我更想知道的是:只有这位员工需要安抚吗?
如果真只有她需要安抚,星巴克员工手则,只要有人有情绪,旁边的人必须伸出援手。高压环境下,个体抒压和安抚是无效的,靠的是旁边朋友和人际关系。
挫折力(抵挡挫折)有几个关键,区分:能从负面看出正面来,转移:能将情绪转移到正面当中,但更重要的是有朋友的支持。很可惜,在我们产业,甚至不鼓励员工之间的交谈,更不要说有朋友的支持。
@阳光水冰月提问:
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质检?
许乃威:
这真是个非常敏感问题。我对质检看法跟许多老师专家不同,我一直认为以质检的作业方式,其实很难帮助到个别员工。人力密集的行业,因为互相影响,群体行为决定了个体行为,群体思维决定了个体思维,质检对单一人员的问题很难定位到底问题在哪,但质检很能够看到班组长管理的问题。我觉得分析岗非常重要。
@张三笔记提问:
您如何看待语音质检员与员工的关系?在绩效与质检结果关联的情况下,如何妥善处理两者之间对立的关系?您觉得专职质检员在质检量上怎样比较合理?目前呼叫中心有运营分析岗的多吗、您觉得是否必要。
主持人:延续前面@张三笔记,传统的质检方式是否需要做一些改进和弥补?
许乃威:
传统的质检遇到了极大的困难,这是我们产业急需面对也不应该逃避的。现有的质检,分析无法彻底(样本太少、不在现场)、无法追踪(下次再抽,根本抽不中同样问题)、反馈又不及时、关注的都是员工负面的事,这是我最想改变的。
我最近去了几个中心,非常开心的开始让她们转变观念,更关注在组织层面的质量,中心层面的质量,而不是一直盯住一线员工个人的质量,这需要不少尝试,成功案例极少,但我可以很负责的讲:如果你的质检只盯住一线人员,根本没有提升的可能。
现在质检最大的错误和盲点在于:只要员工业务回答错误,质检就判定:业务不熟!但员工业务会回答错误,至少有7种可能是组织上造成的,不从这角度看,一点解决可能都没有。心态问题是群体行为决定的,而不是个体,好玩的是,业务回答错误,80%是心态造成的,但现在的质检作业只懂得从个别员工身上找。
其实这次微访谈,我最想讲的一段话就是:我们这产业,应该勇于承认现在的质检作业方式是有问题的,是导致员工热情减少,公司与员工对立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让组织陷入茫然的关键,我们只有14年,我们必须追求成长,而不是一脑子就接受所谓「传统」,我们只有14年,哪来传统,我们必须要勇于面对困境。
@常思危提问:
当考核有调整(并非利好),压力增大时,如何降低员工的离职倾向,请分别对新员工老员工两个群体进行说明?
主持人:
“员工离职”是一个老生常谈的大问题,请许老师给点意见。
许乃威:
关于新员工的流失管理,我看过许多成功案例,都是组建新兵连。新人有三大期望:学习、被关怀、有朋友,与其让所有班长学会怎么带新兵,不如训练几个专家来带,我甚至看到某企业新人流失率几乎等于0,效果很好。
但这位朋友的提问是绩效考核改变(并非利好),老员工会有流失。我觉得这就非常难了,人有强大的对比心态,幸福感是对比而来的,本来有这么多,不觉得幸福,但现在没有那么多,不幸福的感受马上有。我觉得从根本上就不应该这样调整绩效考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