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往旧金山的飞机上,遇到了一群刚结束中国之旅的美国老人。说是美国老人,主要是因为他们说地道的英文,但从发色、肤色、着装来看,他们与普通的中国老人并无二致。
坐在我右手边的老妇人礼貌地对我微微一笑,见我也微笑回礼后,竟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她先是惊喜地对身旁的朋友说:“看,我们迎来了一位中国学生!”随后,又扭头对我说:“中国年轻人不常微笑,看起来很严肃,你不一样。”
他们是一群美籍华人,来自于新墨西哥州最大的城市阿尔布开克,是第二代移民,因此只能说英语。跟我打招呼的是81岁的卡罗拉。卡罗拉飞机遇老乡,来了兴致,开始给我介绍她的伙伴:“瞧,那是我的姐姐,这是我的女儿。”那位女儿看起来也有50多岁,一听到妈妈在介绍自己,也回过头来和我打招呼。
卡罗拉于是自然地跟我聊起家庭教育的话题。“我其实对子女是很严格的,”她告诉我,“我儿子50多岁了,我一直都不准他抽烟,现在才勉强允许。”我一惊,心想,果然是中国人啊,比“虎妈”还“虎妈”!
“那你怎么看待‘虎妈’呢?”我顺势问道。
卡罗拉没有正面回应,而是回答说:“我觉得很多美国家庭都太宠孩子了,孩子吃饭的时候总是不顾父母自己先吃。相比起来,还是亚洲人和西班牙人更尊重父母。”
正说着,空姐递来报关单,卡罗拉开始填写。坐在前排的女儿则趴在座位上,一声不响地看着她填完后,又仔细地帮她核对了一遍。果然是中国人教育出来的好孩子,我想。
在美期间,我又与克莱蒙特—麦肯纳学院的一位华裔裴教授聊起了美国教育。他则是对“虎妈”的教育方式持强烈反对意见:“拿那么多A又能怎样?最重要的是,这样可能让孩子缺失了为社会服务的意识!”
“‘虎妈’为什么会在美国引起那么多的争议和关注呢?”我问他。
“我想,‘虎妈’出书之时,正逢美国处在经济危机和转型之中、全民开始反思教育制度的时候。”裴教授说。
同是华人的裴教授则向我反复强调“独立批判思维”的重要性。他举例说,自己在为本科生教学的过程中,除了平时布置大量的阅读作业及安排考试以外,更会在课堂上组织一些讨论会,鼓励所有同学和自己互动。“没有什么答案是绝对正确的,而你所拥有的答案便是唯一的。这种思维方式是需要被激发的。”
其实,是媒体绝对化了“虎妈”的教育方式。蔡美儿本人在《华尔街日报》读者板块进行互动时,是这样解释自己的立场的:最理想的教育模式,应该是在中国和美国式教育方式上的平衡。
而在我看来,无论是中国的“孝”道,还是美式学校教育中推崇的“独立思考”,核心都在“尊重”二字。“孝”的实质是通过在家庭中培养孩子对长辈的尊重,让孩子学会在社会上尊重他人;而“独立思考”的锻炼更是要以尊重为前提,既要尊重师长的引导,又要尊重他人的观点,还要尊重自己内心的想法。
受到充分的“尊重”教育的孩子,才会成为人格更健全的人。
文|陈康令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