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来翩翩若蝶

  • 来源:书屋
  • 关键字:诗歌,詹福瑞,陈建功
  • 发布时间:2011-12-13 17:11
  2011年初春,一个很容易用诗意的温暖融化冰雪的季节,詹福瑞先生的诗集《岁月深处》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三辑六十首诗,十六开印刷,白纸黑字,“素以为绚兮”,不著脂粉,很简约的风格。辗转得到《岁月深处》时,上海正当梅雨深处,不知是“雨催诗”,还是“诗催雨”,读一遍诗,在心中就下了一阵的雨。他的诗有一些雨后植物的香气。

  詹先生担任国家图书馆馆长,他自嘲说是“官场中的文人”、“文场中的官人”,读完他的诗后,我们更相信他是一位“飞翔的诗人”。他从国家图书馆壁龛大本大本线装书中超脱出来,从阳光下的窗棂飞出去,“窥情风景之上,钻貌草木之中”,从真正的大地、天空和泥土中去寻求诗意,将“惊垫的春雷”、“风中的菊菊花”和“天边淡定的云”,做成诗歌的雨,而我们静静地,“谛听到他坚定而又潮湿的脚步”,要“丢掉雨伞和雨衣”,做好被他诗歌淋湿的准备了。

  一

  一般来讲,诗人就像植物园里的花卉一样,离不开雨水、土壤、气候和季节,这些重要的因素关系到它的盛衰荣枯,要弄清楚其生长规律,就要透过外部的时空限制,在任何允许光合作用的环境中探寻下去。

  在故土的黑土地上,诗人是永不凋谢的花朵,永远没有花期,村庄的物事,对父母的思念,成为生命中永远的源泉,乡思的灌溉,会让他们连绵不断地盛开下去,直至生命的结束。

  诗人笔下的土地,变成滋养灵魂的水土,踏上那片土地,他变成孩子,永远孩子一样轻松嬉戏,像阳光一样在土地上奔跑,兴高采烈,不知疲惫,牵引着诗,奔向那无比澄澈的境界里去,“土地变成了三花脸/似明似暗/有深有浅/斑驳而富于变化/而且一天一个脸/一个方向一个脸”,土地上的雪“像一群睡卧的绵羊/鞭子一挥就下山了”。

  父亲、母亲是站立在那片土地上茂腾腾的两株植物,把沁人心脾的清香糅进春天的空气里,那片慈爱的沃土飘着春的神韵,散发着诗意的芬芳:

  关于母亲中年的回忆

  总在鹅卵石砌成的街上

  穿着洗得雪白的免襟汗衫

  她走过时 街道就亮了

  (《母亲》)

  雪打扫得干干净净的院子里

  爹劈着木材 斧光一闪一闪

  手臂高过头顶 腰沉得更低

  新洗过的褂子雪亮

  当他低下头去的那一瞬

  我发现他的头发也像雪一样白了

  (《三十印象》)

  陈建功先生读《燕子》,潸然动容,说“泪珠从我的眼眶里进了出来”,想必每位读者也感同身受,这是一首心灵迸发出来的激情之花,是诗人瞬间感性与知性的“情结”,多年的积累在一刹那的“喷发”,春雨、燕子、老家、母亲,成为诗人血液中的流动体,并且能与读者对接起来,带给每一个人脉搏的颤动:

  说燕子牵来了雨丝

  似乎是在刻意修辞 而且太尖巧

  在我的春天的记忆中

  的确是在呢喃的叫声中

  传来沙沙的雨声

  此时 雨越来越密

  春意越来越浓

  母亲织了一辈子布

  大字不识半筐

  我至今记得她说过 燕子

  是把雨织成帘子的梭子

  燕子从来就是在人们不知不觉的时候

  回到老家的房梁上

  和人一样从屋门出出进进

  从此饭桌上多了欢闹

  夜间添了喃喃细语

  母亲说 燕子是咱家的人哩

  在一场潇潇暮雨中

  今年的燕子如期归来

  屋子里 母亲常坐的炕头却空了

  房梁上燕子也只飞回了一只

  院子里白花花的雨下得极凄迷

  (《燕子》)

  二

  生与死的歌咏,作为诗歌永恒的主题之一,在《岁月深处》占有一定的篇幅。对于死亡,大多数诗人不免有惶惑、疑虑和叹息,或作哲学家的思辨,或作宗教性的慰藉,或作战士式的轻蔑,或抒发对人生短暂的留恋。捷克诗人塞弗尔特写道:“死亡是腐烂的姊妹,是毁灭与空虚的使者,她的手将坟墓这重荷压在每个人的胸上。然而,死亡只不过是钢笔划掉的片刻。”如何建造死亡之船,怎么把握生命最后的航向?英国诗人劳伦斯也发出如此疑问:“你建造过你的死亡之船,呵,建造过吗?/呵,建造你的死亡之船吧,因为你需要它。”“呵,建筑你的死亡之船——你那小小的方舟/并且备上食物、小蛋糕和酒/为了向湮灭开始黑暗的航程。”

  詹福瑞找到了另一把解读生命的钥匙:呈现。他回到最朴野的状态,用婴儿一样的眼睛,用最纯粹的诗句,去打量生命这一不可逆转的过程,“岁月像绵绵的老山越走越深,亲人似流水离我们越来越远”。他悄然接近这一“永恒的法则”,对于父亲和母亲的去世,他不是表达,而是呈现,忠实地记录,供自己回忆,让眼泪堵住了风,听不到别的,只听见风,一切都静悄悄的,但在读者的内心世界却掀起了情的狂潮:

  去年春节回家前

  母亲已经卧床不起了

  哥说 老三明天回家过年

  母亲挣扎着穿起衣服

  腿僵直 打不起弯

  屋里没人时母亲突然拉住我的手说

  三儿 我年岁太大了

  不想再活着拖累你们

  我死了 你不要回来

  路远 工作忙 家有他们呢

  这成了母亲的遗言

  母亲是在早晨去世的

  谁也没有惊动

  就那么悄悄地走了

  (《母亲》)

  端午 爹妈拉我去河里洗百病

  冲走一冬的寒气和烟熏火燎

  那是我第一次游泳

  妈妈穿着红兜肚

  抖动成一川的彩绸

  爹说 那是他的一面旗帜

  我看爹呢 就是河面兴涛作浪的风

  一月又一月 一年越一年

  父母与河两岸的人 像水的皱纹

  一拨又一拨地流走了

  青龙河也变瘦了 走过时

  我听到了他长长的苍老的叹息

  (《青龙河》)

  这些是《岁月深处》写得最动人的篇章,是在无法对抗的时间之流之后,对亲情的无比眷念,对人的最终归宿的关怀。诗人侧重于从外部事物的感受里,来发现生命的丰富性,发现那些被隐蔽和丕曲了的生命的本来面目。诗人并没有过多地去关注生命的存在的意义,只是把这种存在形态表现出来。诗人以亲情作为基点,不断探寻人的内部世界和人所生存的客观世界的关联。

  三

  《岁月深处》的语言有着音乐般的流动感,节奏的安排,以及声音的重复,使印刷体的仿宋字在跳舞。隆冬的风,“有无形的足,无形的腿/如同千爪虫/牢牢地攫住大地/放怀恣意地在人世间跑马/踏平地上的所有/扫荡地上的所有”。诗人写蝉,开篇便是精巧的比拟,“蝉是三伏天的一部吹打/从早到晚有着不知疲倦的殷勤”,倒数第二诗节则用排比,以动衬静,写出了家乡夏日的静谧和宁馨:

  静得听到屋里飞来飞去的蜜蜂

  静得听到房前房后哗啦啦的树叶

  静得听到院子里马呼噜噜的响鼻

  静得凝滞的空气流动出凉意

  好诗节奏的韵律令人羡慕,节奏的韵律是诗中散发出来的气味,波兰诗人安德尔采·布尔萨说“韵律的每一变动,都要有玫瑰的馨香,落入花圃”。

  詹福瑞的诗就有两种不同的味道,一为根植于土地的乡原味道,诗人早年种下的自然的“情种”,在他行走的生命河畔撒播,长成一片一片茂密的诗歌森林。在他的笔下,风“被阳光仁慈地融化”,“随着河冰流走”,“和阳光纠缠”;翻开的新土,“极鲜艳的敞开着”,“似乎期待着什么”,“像似醒非醒的梦”;初春的野花,“打碗花和菊菊花/一个像缩小了十倍的蝴蝶兰/有乳白和浅蓝的花瓣/一个像缩小了十倍的郁金香/深蓝的花盏里含着黄黄的蕊”。诗人的诗歌还有另一种特殊的味道,即行走中采撷的异域风情。作为知名的学者和担任着行政职务的“官人”,詹福瑞有着一般诗人所没有的广阔国际视野和丰富的行走体验,加上他对中国文化的独特理解,以及对异域文化采取的开放的包容的态度,使他的诗歌呈现出各种鲜活的布景,掺杂了意大利的面、美国的冰淇淋、西亚的胡椒粉、哥德堡的面包等各种各样的味道,从而摇曳多姿起来。《华盛顿的雨》借助“叶子”,把导游的形象,和思乡的梦,演绎得很生动,导游说,“我家的叶子还来不及扫/风吹到邻家就不好了/好在雨会把它安抚下来”;“在北京已经很久没有的乡思/在华盛顿又漫不经心地拾了起来”。《致狄金森》诗中,在哈佛枫叶掩映的小楼,作者拜谒“以月亮为墨、以树林为笔”,“书写心中自在”的诗人狄金森,“红叶照眼如花”的自然景致与心中流淌着的情韵相契合。找寻“诗境中的诗人”其实也是在找寻自我。《登皇冠要塞》有着作者幽默的天性,以及诗性的智慧,“是啊/我们不是为思考而来/我们是游客/用不着沉重/想到这里/我顺便踢开了路上的一枚石子”。此外,像《红叶岚山》、《哈佛的清晨》、《哥德堡的小岛》、《科罗拉多大峡谷》等,都流露出自然唯美主义的倾向,处处为“淡蓝的轻烟笼罩”,“像葡萄酒一样地醉人”。和前两辑“乡原、村庄和亲人”味道不同的是,在第三辑《旅途》中,诗人有意识地拷问时间、宇宙和现实,多了对人生的思考。

  四

  诗是不可定义的。诗不能定义的原因在于,诗可以拥有无数个定义。美国诗人艾默生说,诗是一个古老谜团,解开这个谜题的钥匙是另一个谜。诗是现实和超现实现象之谜,诗是人类的灵异世界,是思出尘外的羽衣,是幻想映入现实的精灵世界,是灵感出没的房间,是神秘的生物来袭,是似曾相识的梦境,是感官的特异旅行,是生生不息的另一种解释。

  诗又是可以定义的。能定义诗的,只有诗人自己。因此诗是简单的,流动的,俯首即拾的,也许詹福瑞先生自己从没有想过会成为诗人,他只是偶尔打开了他办公室的窗户,采撷一些诗料,不断成长为渴望亲近阳光的大树,成为精神的天空里生机勃勃的景象。他要从事很多方面的工作,担当人生不同的角色,然而他从来没有停止过写诗,用他自己的话,“真诚地去做,真诚写诗,真实地记下所见、所思、所感”(《跋》)。热爱写诗的他,就像一只蜜蜂,对采蜜酿蜜无比执著。这其实透露了知识分子的一个讯息,一种精神状态:在诗歌中卸下重担,找回“纯粹”、“安谧”和“宁静”,只听从内心的本性,并依照自然自由行事。诗歌姿态,一向都是柔软的、弯曲的,诗外的世界无法保持这份轻松,因此,已经进入诗的世界的詹先生,以及我们的读者,看了这篇诗评,应该会心一笑吧。

  高智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