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玉书:站在三代领导人身后
- 来源:小康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抗美援朝,周玉书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1-12-14 16:44
“这是1966年国庆节观礼代表团在天安门城楼上,毛泽东主席接见时拍的,我们在中南海住了三天,10月1日登上了天安门城楼。”指着一张放大的黑白照片,周玉书准确地回忆起自己33岁初登天安门城楼,被领袖接见的每一个瞬间。
那是一个风暴乍起,席卷一切的年代。这一天的《人民日报》在社论中铿锵有力地说:“文化革命的大风暴,正在席卷全国,震动着整个世界。”
当时的口号是“读毛主席的书,听毛主席的话,照毛主席的指示办事,做毛主席的好战士”。周玉书时任第24集团军72师炮团的二营营长,正是作为北京军区24军中学习毛泽东著作的积极分子,他被选入480人组成的国庆观礼代表团,首度进入了中南海,这是他人生中最难忘的时刻。
学“毛著”的青年军人
在迈入军营之前,家人给周玉书设计的未来是做个读书人。
“我的名字很有意思,我父亲兄弟四个,其他三人都没儿子。所以我一生下来以后,他们高兴得不得了。兄弟四个商量,一定要好好培养我,但他们又都是农民,没有什么文化,取名字都不知道怎么取。结果几个人商量,就多点几把香,在祖宗面前磕个头,找了一本书《幼学琼林》,磕完后,把《幼学琼林》翻开,正好翻到”麟吐玉书,天生孔子之瑞。“
起初,湖南攸县农家子弟周玉书的人生之路,确有可能按照文官的路线发展下去。
1949年共和国建国前夕,16岁的周玉书开始参加革命工作,在乡里当文书,他很快就成为乡里的团支部书记。作为后备干部,他被列入了乡镇委员的考察范围。
但”抗美援朝“战争的发生,使周玉书的命运发生了历史性的转折。
“我当时只有九十斤,别人都说我不适合从军,但当时我是团支部书记嘛,就带头志愿参军。我以为检不上,结果一检查都合格,就这样从军了。”新婚刚三个月的周玉书辞别故乡,带着一腔雄心前往了朝鲜,但就在即将跨过鸭绿江的时候,他在广播里听到了板门店停战协议签订的消息。
仗是不用打了,但军人还得坚守岗位,周玉书先是在炮兵部队苦练火炮分解,每天扛着90斤重的火炮管跑步。进而成为优秀炮手被送到郑州炮校学习,这位学习刻苦的小伙子很快就成为了军中的佼佼者。
周玉书写了很多结合时势的文章。由于文章契合时机,同时又有基层经验,周玉书因此逐渐成为所在团、师、军区的学毛泽东著作积极分子。
这位勤学苦练的年轻人,很快迎来了一次崭露头角的机会。
1964年,在时任中央军委总参谋长罗瑞卿的推动下,全军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军事“大比武”运动。作为24军的作训尖子,周玉书带队参加了北京军区的比赛。
“野外作业都是现场开考,要求现场绘图,作业,要准确无误。”周玉书率小组一路过关斩将,不仅在北京军区夺得第一名。此后代表北京军区参加全军比武时,在八个大区强手如林的角逐中,也拿到了第一名。
大比武吸引了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董必武、邓小平、叶剑英等诸多中央领袖的关注,也成为当日报纸、电视关注的焦点话题。但是却引起了另外一位开国元帅林彪的不满,此事后来成为打倒罗瑞卿的重要导火索,其牵涉面之广影响甚远。
大比武的成功,使得33岁的周玉书得以有机会第一次跨入中南海。
周玉书和其他军队积极分子都被安排住进了中南海的一间大房子里,大概十多个人都是打地铺,用军用被子,军用枕头,一切都军事化管理。
周玉书在中南海住了三天,日程安排得相当紧张。第一天,在中南海召开代表团报告大会,工人代表王进喜、农民代表陈永贵都作了报告。第二天,凌晨五点左右周恩来亲自来查他们的铺,其时学习了一天的代表们仍在酣睡不已。晨起后,众人都很激动,互相说“早知道总理来查铺,就早起一会儿。”
中南海的伙食并没有外界想象的豪华,周玉书回忆说:“三天当中,吃饭都是八个人一桌,四菜一汤,标准餐。但是很丰盛,有蔬菜,有豆腐,有猪肉,有鱼,鱼是中南海那个池子里抓的小鱼。”他记得那是邓颖超特地安排厨师为代表们准备的。
第三天,也就是10月1日,共和国建国17周年的大日子。周玉书随观礼团一同登上了天安门城楼,在城楼上受到了领袖的接见,他站在靠西边位置的第四排,所有人手里都举着《毛泽东语录》,周玉书印象非常深刻。
当然,那个时代最大的荣耀还是近距离看到毛泽东,45年后周玉书对那一刻有着生动的描述,“毛主席非常健康,红光满面,穿的是灰色的中山服。他在城楼上来回走动时,真的是非常之威武,那种神气没有办法用语言来表达。”
从炮手,到班长、副连长、营长、副团长,在军队里如鱼得水的周玉书风光无限,达到了他人生事业的第一个巅峰,但没有料到的是,此后他的人生之路急转直下。1967年,林彪开始在军内掀起批判“大比武”的风暴,那些在大比武中脱颖而出的军中骄子们立刻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此前的尖子周玉书就此成为反面典型。
接下来,就是他长达12年的冰冻期。
从战士到军长的起伏跌宕
“黑尖子”周玉书陷入1960年代的政治漩涡中,在团里的民主生活会上被批判了四天。他随后也从副团长调整到司令部军训处任副处长,对他的评价是:“大比武的尖子不能胜任重职。”
从团队到机关,从指挥员改为参谋员,周玉书面临着艰难的自我调整。
不过周玉书总是勇于尝试新的任务。位于京承交界处的燕山,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但此地山高林密,地形相当复杂,周玉书开始琢磨这片山峰。此后他经常利用下部队和拟定作战方案的机会熟悉燕山地区地形,如此反倒忘记了被批判的苦恼。
燕山主峰雾灵山海拔2100多米,周玉书带着参谋几上几下多次勘察,把燕山复杂的地形、气象、社会等情况归纳成简要易记的材料,后来又经过分析整理编写了《燕山兵要地志》,提出了《山区作战方案》的建议。
常年跑山区的周玉书之后被送了一个外号“燕山通”,当军中大将如粟裕、杨得志、杨勇、李德生、肖华、邓华、徐信、刘凯等几十位要员先后到燕山来考察时,带路勘察,介绍情况的人必定是周玉书。
在军中自得其乐的周玉书,却面临着人生又一个新的抉择。
1976年,在进入军营23年,已经彻底成为一名职业军人之后,他却突然接到上级的通知,要求他转业回到地方。
对于一个已经把生命融入军队的人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在周玉书已经做好转业回家的准备时,1976年唐山大地震发生了,驻扎在承德的24军在第一时间接到了抗震救灾的命令。
“军长说:‘周玉书,你带着一个团先去。’1976年7月28号上午8点,我带军炮团从承德出发,途中路又坏了,车也不能走,直到下午4点多才到唐山。一看一片废墟,根本进不去,又正赶上第二次大余震,我们一路跑到唐山机场指挥部,找时任北京军区副政委万海峰报到,他就说了一句话,‘去,救活人’。”1976年的这一幕,现在仍不时浮现在周玉书眼前。
周玉书领着一团人,见人就救,整整三天没怎么吃饭,从废墟中救出了800多活人。等到救人结束,他们又忙着清理震区,搭建救灾帐篷,足足待了三个多月,直到冬天来临。抢险救灾回去后,周玉书荣立了一个三等功。其时,他的转业手续仍在上报中,一位北京军区的领导看后,奇怪地说:“这么好的一个干部,怎么让他转业呢,不要走了。”
峰回路转,周玉书从此再也没有离开军营。
历史翻过了晦涩的一页,邓小平重新出山后,为一些历史事实平反。24集团军为周玉书这些在“大比武”后受批判的人做了一个恢复名誉的决定。
1978年8月,周玉书这位副团12年的军事干部终于熬成正团职,一年之后就被直接任命为军队副参谋长,由正团直接升任正师,成为军队干部年轻化的代表。六年之后,周玉书被任命为24军军长。
第三任武警司令的“使命”
“今年有什么打算?”1990年1月,57岁的周玉书调任武警部队司令。上任不久就接到了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的电话。这让他十分意外,周玉书在电话中简要汇报了武警部队的情况。
通话中,周玉书注意到了江泽民提出了两个重大问题:“一是要维护稳定,二是要注意处置突发事件。”
这翻简短的谈话,实际上重新定义了武警部队的作用。周玉书在上任后的一次讲话中开宗明义地说:“武警部队是党和国家领导的武装力量之一,不是公安机关的武装力量,因此武警姓‘军’不姓‘公’。”这是一个敏感的话题,也是一个很容易触及雷区的事情。建国初期武警部队有段时间曾移交公安部指挥,所以有的地方把武警看成是公安的分部,甚至在文件中就写上“武警部队是公安机关重要的武装力量”。周玉书看到的情况是,各类文件签署不按规定格式,不是先司令员后政委,而是先公安部长、第一政委,后司令员。武警司、政、后各二级部称“处”不能和公安部的二级部并提。有的领导甚至说:“武警是孙子,公安是老子。”
周玉书的讲话使人震惊,也为他之后的工作带来了一些麻烦。
但是周玉书对武警部队的改造才刚刚开始,他不久就宣布把武警的中心任务由原来的执勤为中心改为执勤、处置突发事件为中心。当时个别部门有些人特别反对这一说法,但心里有底的周玉书却顶住压力,坚持要把武警的中心任务调整过来。
尝试的结果令人惊喜,随着经济发展,社会各种突发事件日渐增多,武警逐渐成为“处突”的一支中坚力量。
武警部队应该干什么,这是周玉书在任内最关注的事情。但是另外一些小事,也经常引起他的注意。
有一次,周玉书冬天下到一个连队去吃饭,结果食堂的门板坏了,嗖嗖地刮冷风。周玉书把管食堂的部队干部叫来,让他坐在自己的对面,等到吃完饭,周玉书问:“你有什么感受?”“太冷了,太冷了!”那个干部已经冻得浑身哆嗦。
“冻了以后你才知道冷啊,你今天12小时之内把所有的门帘窗帘全部检查一遍,弄好。”周玉书这时才开始发飙。
经常突击到下面连队吃饭的周玉书还发现了另一个问题,就是哨兵的吃饭问题。一般连队吃饭时,值班的哨兵都是最后吃,饭不是凉了就是少了,饭菜质量很难保证。周玉书留心观察了几次,就在武警部队下发了一条命令:第一,哨兵吃饭要提为连队干部管理建设的一大任务。第二,基本标准就是要站岗的战士吃和整个食堂开锅一样的饭菜,达到数量不减、质量不差。第三,温度要有保证,夏天不能太热,冬天不能太凉。
这一规定沿用至今,大受士兵欢迎。但是也有人开玩笑说:“周司令不管正事,专管这些小事。”周玉书对此则一笑置之,在他看来,这是人之常情,事之常理。
但是对另外一件事情,周玉书却不能一笑置之,直到现在他仍会把自己所犯的低级错误当作教训拿来提醒别人。
1990年5月1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常委扩大会议,讨论当年在北京召开的亚运会安保工作。当天上午正在开会的周玉书接到值班人员递来的条子,上面写着中央办公厅通知下午3点半到中南海勤政殿参加政治局常委扩大会。值班人员在后面用括号加了一句话,“不要提前太多”。
一向守时的周玉书开完会就去忙别的事情,下午他提前出发,3点12分赶到了勤政殿,结果办公厅的人说:“已经开会了,怎么现在才到。”
周玉书当即蒙了,“不是3点半开会吗?三点一刻到了不算迟到吧!”
没料到,会议三点准时召开,周玉书想不通会出如此的纰漏。当时,他听到里面有人报告后,江泽民主席说:“让他进来吧!”
周玉书尴尬地走进去,坐在了自己老乡李铁映的旁边,结果后者还打趣他说:“江主席开会,你还敢迟到。”这句话让本来就已经很慌的周玉书更加坐立不安,他后来想着会议结束的时候,一定要到前面去做个检讨。
但没料到的是,会议结束后,江泽民主席却说:“常委留下,其他同志走。”
“这一句一说,我就不敢去做检讨了。”周玉书带着忐忑的心情离开了会场,从军以来从来没有迟到过任何会议的他回去后开始追查会议通知的原因,却无疾而终。
此事后来还闹出一个笑话,亚运会后武警一杂志刊登一篇报告文学,“标题叫309块奖牌,亚运会中国得了308块奖牌,文章写到武警的保卫工作做得好,应该也是一块金牌。”显然,作者没有采访周玉书,在写5月10日这天发生的事时,他写到“一位年轻的中将,神采奕奕地从中南海西长安街回到武警总部传达任务。”周玉书说,“中央常委扩大会迟到了,我还神采奕奕?”
此后,周玉书定了一条相当严格的规定,不仅是对自己,也是对他所带的全体官兵。“误3分钟算事故,误3次就炒鱿鱼。”他说,“一个人不遵守时间就是最大的缺点。”
1992年周玉书在中共十四大上被选为中央委员,次年一月调任广州军区副司令员,负责了驻港部队的组建工作,写下了人生中另一段精彩。
从农家子弟一路追逐梦想直到晋升中将,78岁的周玉书用“七子”总结了自己的人生之路:30年代小孩子;40年代穷孩子;50年代学毛积极分子;60年代大比武尖子;70年代是大批判的靶子;80年代是挑重担子;90年以后就养孙子。
在自家客厅里悬挂着的三幅黑白照片,记录着周玉书作为一个军人的辉煌瞬间,其余的人生褶皱则隐藏在他过往的岁月中。他每天晨起练字,面对珠江,有时候挥笔写下自己最爱的一句话“滴水穿石,雄襟万里”,横平竖直中似有千军万马在厮杀。
晨曦中,他站在三代领导人身后的黑白影像渐渐发亮。
文|《小康》记者 张凡
……
那是一个风暴乍起,席卷一切的年代。这一天的《人民日报》在社论中铿锵有力地说:“文化革命的大风暴,正在席卷全国,震动着整个世界。”
当时的口号是“读毛主席的书,听毛主席的话,照毛主席的指示办事,做毛主席的好战士”。周玉书时任第24集团军72师炮团的二营营长,正是作为北京军区24军中学习毛泽东著作的积极分子,他被选入480人组成的国庆观礼代表团,首度进入了中南海,这是他人生中最难忘的时刻。
学“毛著”的青年军人
在迈入军营之前,家人给周玉书设计的未来是做个读书人。
“我的名字很有意思,我父亲兄弟四个,其他三人都没儿子。所以我一生下来以后,他们高兴得不得了。兄弟四个商量,一定要好好培养我,但他们又都是农民,没有什么文化,取名字都不知道怎么取。结果几个人商量,就多点几把香,在祖宗面前磕个头,找了一本书《幼学琼林》,磕完后,把《幼学琼林》翻开,正好翻到”麟吐玉书,天生孔子之瑞。“
起初,湖南攸县农家子弟周玉书的人生之路,确有可能按照文官的路线发展下去。
1949年共和国建国前夕,16岁的周玉书开始参加革命工作,在乡里当文书,他很快就成为乡里的团支部书记。作为后备干部,他被列入了乡镇委员的考察范围。
但”抗美援朝“战争的发生,使周玉书的命运发生了历史性的转折。
“我当时只有九十斤,别人都说我不适合从军,但当时我是团支部书记嘛,就带头志愿参军。我以为检不上,结果一检查都合格,就这样从军了。”新婚刚三个月的周玉书辞别故乡,带着一腔雄心前往了朝鲜,但就在即将跨过鸭绿江的时候,他在广播里听到了板门店停战协议签订的消息。
仗是不用打了,但军人还得坚守岗位,周玉书先是在炮兵部队苦练火炮分解,每天扛着90斤重的火炮管跑步。进而成为优秀炮手被送到郑州炮校学习,这位学习刻苦的小伙子很快就成为了军中的佼佼者。
周玉书写了很多结合时势的文章。由于文章契合时机,同时又有基层经验,周玉书因此逐渐成为所在团、师、军区的学毛泽东著作积极分子。
这位勤学苦练的年轻人,很快迎来了一次崭露头角的机会。
1964年,在时任中央军委总参谋长罗瑞卿的推动下,全军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军事“大比武”运动。作为24军的作训尖子,周玉书带队参加了北京军区的比赛。
“野外作业都是现场开考,要求现场绘图,作业,要准确无误。”周玉书率小组一路过关斩将,不仅在北京军区夺得第一名。此后代表北京军区参加全军比武时,在八个大区强手如林的角逐中,也拿到了第一名。
大比武吸引了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董必武、邓小平、叶剑英等诸多中央领袖的关注,也成为当日报纸、电视关注的焦点话题。但是却引起了另外一位开国元帅林彪的不满,此事后来成为打倒罗瑞卿的重要导火索,其牵涉面之广影响甚远。
大比武的成功,使得33岁的周玉书得以有机会第一次跨入中南海。
周玉书和其他军队积极分子都被安排住进了中南海的一间大房子里,大概十多个人都是打地铺,用军用被子,军用枕头,一切都军事化管理。
周玉书在中南海住了三天,日程安排得相当紧张。第一天,在中南海召开代表团报告大会,工人代表王进喜、农民代表陈永贵都作了报告。第二天,凌晨五点左右周恩来亲自来查他们的铺,其时学习了一天的代表们仍在酣睡不已。晨起后,众人都很激动,互相说“早知道总理来查铺,就早起一会儿。”
中南海的伙食并没有外界想象的豪华,周玉书回忆说:“三天当中,吃饭都是八个人一桌,四菜一汤,标准餐。但是很丰盛,有蔬菜,有豆腐,有猪肉,有鱼,鱼是中南海那个池子里抓的小鱼。”他记得那是邓颖超特地安排厨师为代表们准备的。
第三天,也就是10月1日,共和国建国17周年的大日子。周玉书随观礼团一同登上了天安门城楼,在城楼上受到了领袖的接见,他站在靠西边位置的第四排,所有人手里都举着《毛泽东语录》,周玉书印象非常深刻。
当然,那个时代最大的荣耀还是近距离看到毛泽东,45年后周玉书对那一刻有着生动的描述,“毛主席非常健康,红光满面,穿的是灰色的中山服。他在城楼上来回走动时,真的是非常之威武,那种神气没有办法用语言来表达。”
从炮手,到班长、副连长、营长、副团长,在军队里如鱼得水的周玉书风光无限,达到了他人生事业的第一个巅峰,但没有料到的是,此后他的人生之路急转直下。1967年,林彪开始在军内掀起批判“大比武”的风暴,那些在大比武中脱颖而出的军中骄子们立刻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此前的尖子周玉书就此成为反面典型。
接下来,就是他长达12年的冰冻期。
从战士到军长的起伏跌宕
“黑尖子”周玉书陷入1960年代的政治漩涡中,在团里的民主生活会上被批判了四天。他随后也从副团长调整到司令部军训处任副处长,对他的评价是:“大比武的尖子不能胜任重职。”
从团队到机关,从指挥员改为参谋员,周玉书面临着艰难的自我调整。
不过周玉书总是勇于尝试新的任务。位于京承交界处的燕山,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但此地山高林密,地形相当复杂,周玉书开始琢磨这片山峰。此后他经常利用下部队和拟定作战方案的机会熟悉燕山地区地形,如此反倒忘记了被批判的苦恼。
燕山主峰雾灵山海拔2100多米,周玉书带着参谋几上几下多次勘察,把燕山复杂的地形、气象、社会等情况归纳成简要易记的材料,后来又经过分析整理编写了《燕山兵要地志》,提出了《山区作战方案》的建议。
常年跑山区的周玉书之后被送了一个外号“燕山通”,当军中大将如粟裕、杨得志、杨勇、李德生、肖华、邓华、徐信、刘凯等几十位要员先后到燕山来考察时,带路勘察,介绍情况的人必定是周玉书。
在军中自得其乐的周玉书,却面临着人生又一个新的抉择。
1976年,在进入军营23年,已经彻底成为一名职业军人之后,他却突然接到上级的通知,要求他转业回到地方。
对于一个已经把生命融入军队的人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在周玉书已经做好转业回家的准备时,1976年唐山大地震发生了,驻扎在承德的24军在第一时间接到了抗震救灾的命令。
“军长说:‘周玉书,你带着一个团先去。’1976年7月28号上午8点,我带军炮团从承德出发,途中路又坏了,车也不能走,直到下午4点多才到唐山。一看一片废墟,根本进不去,又正赶上第二次大余震,我们一路跑到唐山机场指挥部,找时任北京军区副政委万海峰报到,他就说了一句话,‘去,救活人’。”1976年的这一幕,现在仍不时浮现在周玉书眼前。
周玉书领着一团人,见人就救,整整三天没怎么吃饭,从废墟中救出了800多活人。等到救人结束,他们又忙着清理震区,搭建救灾帐篷,足足待了三个多月,直到冬天来临。抢险救灾回去后,周玉书荣立了一个三等功。其时,他的转业手续仍在上报中,一位北京军区的领导看后,奇怪地说:“这么好的一个干部,怎么让他转业呢,不要走了。”
峰回路转,周玉书从此再也没有离开军营。
历史翻过了晦涩的一页,邓小平重新出山后,为一些历史事实平反。24集团军为周玉书这些在“大比武”后受批判的人做了一个恢复名誉的决定。
1978年8月,周玉书这位副团12年的军事干部终于熬成正团职,一年之后就被直接任命为军队副参谋长,由正团直接升任正师,成为军队干部年轻化的代表。六年之后,周玉书被任命为24军军长。
第三任武警司令的“使命”
“今年有什么打算?”1990年1月,57岁的周玉书调任武警部队司令。上任不久就接到了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的电话。这让他十分意外,周玉书在电话中简要汇报了武警部队的情况。
通话中,周玉书注意到了江泽民提出了两个重大问题:“一是要维护稳定,二是要注意处置突发事件。”
这翻简短的谈话,实际上重新定义了武警部队的作用。周玉书在上任后的一次讲话中开宗明义地说:“武警部队是党和国家领导的武装力量之一,不是公安机关的武装力量,因此武警姓‘军’不姓‘公’。”这是一个敏感的话题,也是一个很容易触及雷区的事情。建国初期武警部队有段时间曾移交公安部指挥,所以有的地方把武警看成是公安的分部,甚至在文件中就写上“武警部队是公安机关重要的武装力量”。周玉书看到的情况是,各类文件签署不按规定格式,不是先司令员后政委,而是先公安部长、第一政委,后司令员。武警司、政、后各二级部称“处”不能和公安部的二级部并提。有的领导甚至说:“武警是孙子,公安是老子。”
周玉书的讲话使人震惊,也为他之后的工作带来了一些麻烦。
但是周玉书对武警部队的改造才刚刚开始,他不久就宣布把武警的中心任务由原来的执勤为中心改为执勤、处置突发事件为中心。当时个别部门有些人特别反对这一说法,但心里有底的周玉书却顶住压力,坚持要把武警的中心任务调整过来。
尝试的结果令人惊喜,随着经济发展,社会各种突发事件日渐增多,武警逐渐成为“处突”的一支中坚力量。
武警部队应该干什么,这是周玉书在任内最关注的事情。但是另外一些小事,也经常引起他的注意。
有一次,周玉书冬天下到一个连队去吃饭,结果食堂的门板坏了,嗖嗖地刮冷风。周玉书把管食堂的部队干部叫来,让他坐在自己的对面,等到吃完饭,周玉书问:“你有什么感受?”“太冷了,太冷了!”那个干部已经冻得浑身哆嗦。
“冻了以后你才知道冷啊,你今天12小时之内把所有的门帘窗帘全部检查一遍,弄好。”周玉书这时才开始发飙。
经常突击到下面连队吃饭的周玉书还发现了另一个问题,就是哨兵的吃饭问题。一般连队吃饭时,值班的哨兵都是最后吃,饭不是凉了就是少了,饭菜质量很难保证。周玉书留心观察了几次,就在武警部队下发了一条命令:第一,哨兵吃饭要提为连队干部管理建设的一大任务。第二,基本标准就是要站岗的战士吃和整个食堂开锅一样的饭菜,达到数量不减、质量不差。第三,温度要有保证,夏天不能太热,冬天不能太凉。
这一规定沿用至今,大受士兵欢迎。但是也有人开玩笑说:“周司令不管正事,专管这些小事。”周玉书对此则一笑置之,在他看来,这是人之常情,事之常理。
但是对另外一件事情,周玉书却不能一笑置之,直到现在他仍会把自己所犯的低级错误当作教训拿来提醒别人。
1990年5月1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常委扩大会议,讨论当年在北京召开的亚运会安保工作。当天上午正在开会的周玉书接到值班人员递来的条子,上面写着中央办公厅通知下午3点半到中南海勤政殿参加政治局常委扩大会。值班人员在后面用括号加了一句话,“不要提前太多”。
一向守时的周玉书开完会就去忙别的事情,下午他提前出发,3点12分赶到了勤政殿,结果办公厅的人说:“已经开会了,怎么现在才到。”
周玉书当即蒙了,“不是3点半开会吗?三点一刻到了不算迟到吧!”
没料到,会议三点准时召开,周玉书想不通会出如此的纰漏。当时,他听到里面有人报告后,江泽民主席说:“让他进来吧!”
周玉书尴尬地走进去,坐在了自己老乡李铁映的旁边,结果后者还打趣他说:“江主席开会,你还敢迟到。”这句话让本来就已经很慌的周玉书更加坐立不安,他后来想着会议结束的时候,一定要到前面去做个检讨。
但没料到的是,会议结束后,江泽民主席却说:“常委留下,其他同志走。”
“这一句一说,我就不敢去做检讨了。”周玉书带着忐忑的心情离开了会场,从军以来从来没有迟到过任何会议的他回去后开始追查会议通知的原因,却无疾而终。
此事后来还闹出一个笑话,亚运会后武警一杂志刊登一篇报告文学,“标题叫309块奖牌,亚运会中国得了308块奖牌,文章写到武警的保卫工作做得好,应该也是一块金牌。”显然,作者没有采访周玉书,在写5月10日这天发生的事时,他写到“一位年轻的中将,神采奕奕地从中南海西长安街回到武警总部传达任务。”周玉书说,“中央常委扩大会迟到了,我还神采奕奕?”
此后,周玉书定了一条相当严格的规定,不仅是对自己,也是对他所带的全体官兵。“误3分钟算事故,误3次就炒鱿鱼。”他说,“一个人不遵守时间就是最大的缺点。”
1992年周玉书在中共十四大上被选为中央委员,次年一月调任广州军区副司令员,负责了驻港部队的组建工作,写下了人生中另一段精彩。
从农家子弟一路追逐梦想直到晋升中将,78岁的周玉书用“七子”总结了自己的人生之路:30年代小孩子;40年代穷孩子;50年代学毛积极分子;60年代大比武尖子;70年代是大批判的靶子;80年代是挑重担子;90年以后就养孙子。
在自家客厅里悬挂着的三幅黑白照片,记录着周玉书作为一个军人的辉煌瞬间,其余的人生褶皱则隐藏在他过往的岁月中。他每天晨起练字,面对珠江,有时候挥笔写下自己最爱的一句话“滴水穿石,雄襟万里”,横平竖直中似有千军万马在厮杀。
晨曦中,他站在三代领导人身后的黑白影像渐渐发亮。
文|《小康》记者 张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