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书福:无奈被聚焦

  • 来源:小康
  • 关键字:李书福,沃尔沃,吉利
  • 发布时间:2011-12-31 14:00
  尽管在收购沃尔沃之后,李书福在公开场合的表现风格大变,但最近又再次“被聚焦”,2011年11月14日,《证券市场周刊》(以下简称《周刊》)发表了一篇题为“李书福危局”的长篇报道,尔后吉利、李书福、高盛、《周刊》等各方悉数登场,你来我往,孰是孰非,孰真孰假,尚难清晰。

  谁的“危局”

  《周刊》把“李书福危局”做成封面专题,“危局”一词近乎危言耸听,给人的感觉是吉利及其创始人李书福面临着一场不得了的危机,难道“难以支撑”下去了?

  在舆论场上,从来都是有人点火就有人浇油,几大门户网站如新浪、搜狐等把标题改为“李书福陷入危局 海外高利贷勒紧吉利脖子”,语气比“危局”二字还狠。

  吉利和李书福应战了,而且应战的速度很快,吉利集团新闻发言人于11月15日面对浙江电视台的采访强硬表态:“媒体这个叫不负责任,没有道德的这种做法,已经太过分了……我们一定会用法律的武器去维护我们的权利。”

  同时,吉利集团和李书福授权浙江星韬律师事务所楼韬律师发表声明,声明指责《周刊》及相关记者的文章“大量捏造、虚构事实,恶意中伤、诋毁浙江吉利控股集团和李书福董事长的形象和声誉”,同时摆出了必须追究对方法律责任的姿态。

  11月16日,吉利集团正式对媒体发表“公开信”,公开信开头如是说:

  近日贵刊(《周刊》)发表了题为《李书福危局:海外高利贷勒紧吉利脖子》的封面文章,并被众多网络转载……引起海内外媒体和公众的广泛关注,他们通过各种方式希望向我们了解事实真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作为一个讲诚信、讲道德、负责任的企业,理解和支持所有持善意媒体朋友的心情和愿望,特针对这篇严重失实的文章和大家所关心的问题发表如下公开信……

  11月18日,《周刊》向其它媒体表态,说其发表的“文章的依据确凿,目前《证券市场周刊》已向吉利发出了律师函。”

  看来《周刊》并未选择退缩,从媒体选题策划的角度分析,《周刊》发表这样的报道绝非轻率孟浪,文章将引起的后果也有自己的评估。

  但如果报道失实,相关的法律后果追究起来也非易事,费时费力。

  而有一个效应是立马看得见的,这家在财经媒体界算不上大腕的刊物因为这篇报道,也被关注了一回。这种套路在财经媒体并非新招,《财经》杂志之所以成为今日之大腕,原主编胡舒立走的就是“曝黑”的路子。

  而吉利的声明中说《周刊》的报道“诋毁吉利集团和李书福董事长的形象和声誉”,确乎已经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财富流失,在报道发表后的三日之内,香港上市的吉利汽车的股价连续下挫,跌幅达6.73%,市值蒸发10亿左右港元。如果说所谓“高利贷危局”是虚,则目前的股市“危局”则是实。

  值得玩味的还有《周刊》一方面临的态势,吉利新闻发言人在11月15日的采访谈话中反复指出:“(吉利)一个是采取法律行动,另外就是通过新闻主管部门去举报……我们已经向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署、国务院新闻办去反映这个问题了。”即是说,吉利方面认为,相关刊物要么承认“失实”、“歪曲”,要么面临行业主管机关的介入甚至司法机构的介入。

  有关方面是否已经启动相关程序过问不得而知,但接下来的几天,此新闻在媒体上迅速冷却,也许印证了一点,吉利的危机公关能力很强大,对《周刊》而言,也许反而成了一场自己所挑起的,最起码是职场信誉和职业道德层面评价的“危局”。

  又见高盛

  其它媒体在解读《周刊》文章的时候,都把这一段文字作为这个文章的文眼和核心:“2011年8月份,高盛完成的一份对吉利集团的投资报告,揭开了吉利集团当初高利贷和应急资金的来源。”

  把吉利(李书福)收购沃尔沃和维持后续运作的巨额资金与高盛挂钩,然后再与“高利贷”关联,是《周刊》文章最重要的看点,否则这篇文章的立论依据无存。

  高盛的资本运作规模之大、资本运作层面之高堪称世界前茅,像李书福及其吉利敢于吞下欧洲乘用轿车的顶级品牌沃尔沃这个庞然大物这种需要巨大资金支撑的行为,没有跨国资本运作巨头的参与不可能,文章的作者把高盛“拉进来”的确有顺理成章的逻辑性。

  高盛在国际资本运作市场乃至于中国资本市场的名声之臭,也是有目共睹。

  欧洲债务危机中倒下的第一张多米诺骨牌--希腊,就与高盛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2001年,急于加入欧元区的希腊因为关于加入欧元区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所列的关键条件被挡在欧元区之外,条件列明:欧元区国家的预算赤字不能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3%、国家负债低于国内GDP的60%,希腊政府的财政状况不符合此条件。

  高盛的投行女高管安提歌尼·劳迪亚蒂丝为高盛度身打造了一个利用复杂的“货币调期交易”金融衍生工具掩盖其16亿欧元公共债务的方案,高盛直接参与资本运作。

  结果,希腊的真实债务情况被掩盖,高盛获得了希腊政府高达3亿美元的佣金。但是,高盛是玩输赢通吃的高手,在帮助希腊政府获得借贷资金的同时,利用另外一种金融衍生工具“信用违约互换(CDS)”把德国的保险公司拉了进来。接下来,高盛大量持有希腊相关的CDS,再接下来美国的评级机构一直唱空希腊政府债务,导致CDS价格高涨,高盛大手笔抛出,又大赚一笔。

  2008年,中国的大批国企、民企乃至于个人投资者亏损严重,血本无归,在业内人士的研究中,高盛的身影也若隐若现。有一本书名叫《起诉高盛》(作者:张晓东,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列举了中信泰富、中航油两家中国航空公司、一家合众国远洋运输公司等在参与了高盛涉及的金融衍生品交易之后,出现巨额亏损,甚至濒临破产的案例,把高盛定性为中国企业的“杀戮者”。

  由此,如果李书福及其吉利汽车依仗高盛作为其融资代理机构,岂有不让高盛占到便宜的道理?

  《周刊》写道:“除了作为福特出售沃尔沃的财务顾问外,高盛还充当了吉利集团的海外融资方,并参与其向海外发行高息债券。上述知情人士透露,高息债券就是‘高利贷’,‘至于这笔高利贷高到什么程度,你完全可以根据现实经验展开想象。’”

  如果上述说法为实,这可不得了,作为“杀戮者”的高盛再加上“高利贷”这把杀人不见血的利刃,吉利和李书福岂有全身而退之理?此文作者的逻辑由此就成立了。

  在文章发表后的第三日,高盛集团发表公开声明称,高盛集团及附属公司未为吉利控股集团安排相关债券融资,其在吉利收购沃尔沃交易中未提供任何顾问服务。

  “是”也高盛、不是也高盛“,在高盛的官网上,找不到所谓2011年8月份,高盛完成的一份对吉利集团的投资报告”的资料,但撰写“李书福危局”的作者则坚称这是一份“尚未公开发表的报告”,在逻辑和法律层面,这个证据的说服力显然不强,凭借一份“未公开发表”的报告和不公开身份的“知情人”的说法得出“李书福陷入危局”的结论,给人的感觉是危言耸听的成分较大。

  但为什么又是李书福呢?

  “空手套狼”

  无论此次引发波澜的那篇报道的作者写的东西有多大的真实性,其写作心理有意无意透露出一个基本的事实:李书福是高手,资本市场的高级玩家,或者说是“空手套白狼”的精英。

  “空手套白狼”在这里并非贬义词,该词在此处的含义是指李书福总是可以用最小的成本甚至零成本完成一桩了不起的大事,这样的大事于社会、于产业乃至于个人都不无裨益,其成就感带来的快意理当超过占有财富带来的满足,其背负的凶险当不亚于攀登险峰,李书福收购沃尔沃恐怕正合此意。

  “与大手笔收购相比,吉利当时现有的资金实力几乎是空手套白狼”(《周刊》),这句话并不假,但问题在于李书福如何在资讯如此发达、被并购的企业如此有名的背景下凑到足够多的并购资金。

  多家中外媒体都把李书福的并购行为比喻为“蛇吞象”。

  其一,吉利与并购对象体量差距太大,资料表明,2008年爆发全球金融危机阶段,沃尔沃的全球汽车销量为35.9万辆,销售金额147亿美元(约合1000亿元人民币),当时吉利的总资产公开报称230亿元人民币,而根据2010年年度审计报告,吉利 (不含沃尔沃)的银行存款和银行汇票等货币资产为人民币115亿元;合并沃尔沃轿车后,2010年集团合并报表货币资产为人民币210多亿元人民币。即是说在2008年,沃尔沃一年的销售收入已经超过吉利的总资产,“蛇吞象”一点不夸张。

  其二,吉利与并购卖家品牌差距太大,沃尔沃并非首次被并购,而是二度“出嫁”,首度出嫁的婆家是世界三大汽车巨头之一的福特汽车公司。根据当时行情,福特汽车公司总市值约为380亿美元(约合2420亿人民币),约为吉利汽车总资产的10倍,双方根本不成比例。福特出售沃尔沃也许是迫不得已,2008、2009年是美国汽车之都底特律最为惨淡的岁月,迫在眉睫的破产倒闭迫使福特汽车不得不低价甩掉其在1999年高价揽入旗下的欧洲著名汽车品牌,如沃尔沃、捷豹(卖给了印度塔塔集团)等。

  作为个头如此不成比例的吉利(即李书福),敢于出手以福特这样的行业领军大块头认可的价格收购沃尔沃,不是谁都能做到的,也不是有钱就能够做到的,而李书福的确“差钱”。

  吉利与福特最后达成的收购协议的总代价:27亿美元(约合172亿人民币),比第一次并购低了37亿美元(约合240亿人民币),李书福抓住了机会。但是,以2009年李书福旗下企业230亿总资产的实力,显然不具有掏出27亿元美元现金的可能。

  难怪媒体用“李书福那些神秘的钱”为题做开了文章,直至今日这个“神秘”的帽子依然没有揭开。

  尽管如此,媒体还是大体上给出了收购资金的轮廓:国内的资金占一半,国外的资金占一半。

  根据吉利并购沃尔沃之前的一系列举措,目前可以得出结论,仅就收购沃尔沃专门成立的项目公司资本结构分析,上海嘉定区全国资的嘉尔沃投资公司和黑龙江大庆市的国有资产,为沃尔沃项目公司提供了40亿人民币注册资本,而81亿人民币是福特方面要求的并购主体注册资本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一。

  据公开资料,在吉利并购行动中,还有欧洲投资银行(EIB)、瑞典银行、中国国家开发银行为后续项目各提供三分之一(约5亿美金)的贷款,计15亿美元。

  诚如李书福所言,媒体不是法院,他没有向媒体提供并购资金清单的义务,而作为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媒体也有不断考证的权利,二者并不相悖。李书福的话在法理上成立,客观上也给了媒体继续做文章的空间。

  尚未成功

  仅就吉利将沃尔沃揽入麾下,李书福成功了,惊艳全球。但事情并非一买一卖那么简单,并购仅仅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

  国际舆论已经注意到在收购沃尔沃之后李书福身上发生的有趣变化,国外媒体描述说李书福与沃尔沃首席执行官雅各布属于“截然相反的一对”,在之前人们通常的印象认为,雅各布属于典型的德国人,不事张扬,行事一板一眼,为人低调;而李书福则高调活跃,讲话滔滔不绝,喜欢写诗。

  然而在并购行为完成之后,国内外媒体注意到这种状态倒了个个儿,在央视经济频道举办的一次相关论坛上,李书福一句“把说话的机会让给雅各布”,就不再多言,其后几乎整个的过程都是雅各布在滔滔不绝。

  这也许是李书福的聪明之处,吉利收购沃尔沃的终极目的是加速吉利做大做强的进程,缩短吉利走向世界的路途,但反过来说成为大而强的世界级品牌制造商,吉利欠缺的并非一点两点,沃尔沃的团队专业素质和运作历练也许是弥补这些欠缺的最佳途径。

  雅各布有德国科隆大学的商学位,长期效力于德国大众汽车的美国子公司,曾任该公司负责人,之后加盟沃尔沃任首席执行官。相比于李书福被国外媒体反复提及的农村高中毕业从经营一家极小的农村照相馆开始,逐步建立起中国最大的民营汽车制造企业的经历,雅各布更具有把握全球市场的体验和视角,李书福更精于在中国市场耕耘。

  基于这一特征,双方的矛盾也由此而生,在西方舆论看来,雅各布的理念是基于沃尔沃在欧洲车市的定位:舒适低调,适度奢华。而李书福的理念是尽快在中国的豪华车市场与奔驰、宝马、雷克萨斯、奥迪展开争夺,这四大品牌占有了中国豪华轿车市场的90%份额。

  据称双方因此产生了多次交锋和妥协,最后得出一个折中的方案。

  在企业文化的融合方面,李书福的用心也是看得见的,2011年3月,沃尔沃宣布在瑞典和比利时招聘1200人,绝大多数是工程技术人员,一则改变了被收购企业的就业机会转移到收购国的负面担忧,二则再次强调了沃尔沃的研发队伍仍然维持在欧洲的承诺。

  然而,业界和舆论的核心关注是,沃尔沃的盈利能否为这次不无辉煌的并购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李书福收购沃尔沃的大部分资金是企业外投资或者借款,并购沃尔沃后,吉利的资产负债率大幅度上升到73%,全球大型车企的资产负债率基本都在70%以上,以资产负债率揣度吉利的资金是否陷入“困境”意义并不大。

  然而投资人要利润回报,债权人要还本付息,显然沃尔沃目前的销售额还不足以满足。

  李书福也表示过衡量并购成功与否的标准是盈利,且李书福把吉利的国内市场目标定位在2015年占有国内豪华车市场份额的20%,那就等于要从奔驰、宝马、雷克萨斯、奥迪四大豪华车品牌的虎口中抢食。

  从目前得到的信息看,沃尔沃2011年前6个月的销售重心依然在海外市场,沃尔沃全球销售同比增长20.3%达23.1万辆,而中国区同比增长36%达 2.1万辆,所谓“以中国市场的增长带动业绩”尚需时日。

  不容乐观的还有国内沃尔沃工厂的投产,成都、大庆两个整车厂项目还未通过国家批准,上海的发动机厂则尚处于环评阶段。

  轻言成功为时尚早,李书福和吉利尚需努力。

  文/老马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