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怪诗”

  • 来源:书屋
  • 关键字:怪诗,碧果,诗人
  • 发布时间:2012-02-29 17:33
  碧果,是台湾很著名的一位诗人。但他的诗不仅在大陆很少流传,在台湾也是没有多少人读的。可是,在海峡两岸的诗坛,碧果的诗却常常是一个很受关注的话题。这是因为,他的诗写得很“怪”,不好懂。不只是普通读者感到难懂,连很多诗人和诗评家往往都感到解读的困难。上世纪八十年代,有一个大学生拿了一首诗来问我:“这样的诗,是不是故弄玄虚的玩诗呵?”我一看,那诗确实“怪”得出格,很不好懂。诗的题目是《静物》:

  黑的是荡在面前的被阉割了的

  黑的是荡在面前的被阉割了的

  是的

  黑的黑的黑的黑的黑的黑的黑的黑的黑的黑的

  黑的黑的黑的黑的黑的黑的黑的黑的黑的黑的

  黑的黑的黑的黑的黑的黑的黑的黑的黑的黑的

  黑的黑的黑的黑的黑的黑的黑的黑的黑的黑的

  黑的黑的黑的黑的黑的黑的黑的黑的黑的黑的

  黑的黑的黑的黑的黑的黑的黑的黑的黑的黑的

  黑的黑的黑的黑的黑的黑的黑的黑的黑的黑的

  黑的黑的黑的黑的黑的黑的黑的黑的黑的黑的

  黑的

  白的是荡在面前的被阉割了的

  白的是荡在面前的被阉割了的

  是的

  白的白的白的白的白的白的白的白的白的白的

  白的白的白的白的白的白的白的白的白的白的

  白的白的白的白的白的白的白的白的白的白的

  白的白的白的白的白的白的白的白的白的白的

  白的白的白的白的白的白的白的白的白的白的

  白的白的白的白的白的白的白的白的白的白的

  白的白的白的白的白的白的白的白的白的白的

  白的白的白的白的白的白的白的白的白的白的

  白的

  黑的也许就是白的。白的也是被阉割了的白的

  白的也许就是黑的。黑的也是被阉割了的黑的

  被阉割了的

  树被阉割了。房子被阉割了。眼被阉割了。街被阉割了。手脚被阉割了。云被阉割了。花被阉割了。鱼被阉割了。门被阉割了。椅子被阉割了。

  大地被阉割了。

  哈哈

  我偏偏是一只未被阉割了的抽屉

  这样的诗,无论别人说他“故弄玄虚”或感觉他在“玩诗”,都是常情。因为,任何人乍然遇上这样一首诗,仓促之间都只能无言以对。即使没有“现代派,爱搞怪”的偏见,对它那陌生化的语言形式,总会有些感到别扭的嘀咕。但碧果似乎并不在意别人如何议论,他一直我行我素,也很少为自己辩护或对自己的诗作解说。偶尔在他的朋友间答话,也只有一句两句。例如,对这首诗中“为什么要一连写八十个黑的、白的?”他说:“我根本不知道是八十个。”

  对这样一种有特殊风格的“怪诗”,要按传统的诗歌审美观念去进行解读,那会是一个无解的难题。因为,传统的诗歌审美观念,一般都是从语言意义的理解入手,去体味作者作诗的本意。而在现代,诗歌通过电子传媒风行全球的文化环境下,对一位陌生的诗人、陌生的语言形式,要追寻他作诗的本意,那是会无从下手的。所以,读现代诗,不能不参照现代的诗学理论,去寻求新的解读“怪诗”的蹊径。

  按照现代西方接受美学的观点,一首诗,在诗人创作出来以后,诗人等于已经死了。诗的意义,是由读者在不断解读的过程中参与重建起来的。这是因为,在读者面前作为审美对象出现的,只是诗的文本。读者只能从文本去体味诗的情感和意义。而且,面对一个陌生语言形式的文本,读者一方面必须从文本的感受(语感、语境与艺术风格、意象隐喻、文化特征等方面的直接感受)出发,去探索其深层内涵的意义。一方面也必须从诗人生活于其中的地域风习、时代思潮与社会意识形态等方面,去寻求可提供理解的信息和线索。然后,才能通过自由想象去进行艺术的再创造,以发现和重建诗的客观意义。——这当然比读千百年来有许多名家注释的唐诗宋词要麻烦得多。但是,西方接受美学的这种观点,却可以为我们解脱那种“面对怪诗无从索解”的窘境。它给我们启示了一种在“诗无达诂”的时候无妨“自作解人”的解读方式。有了这种启示,我们就有了解读“怪诗”的自由。

  现在,我们就不妨试一试对碧果的《静物》进行一次解读。

  碧果是一位超现实主义诗人,超现实主义所追求的,是超越现实生活与艺术经验的常规之上,着力于从人的深层心理活动去表现客观事物的真相。

  碧果这首诗的“怪”,其实,并没有别的怪,并没有我们不认识的古字、不懂的方言或离奇的语法,它的语词句法都是很平常的。它的“怪”只是由于它采取了一个“怪”的形式。这是一种什么形式呢?它的形式似乎有“意象”性,给我们的一种直接感受就是,它像是一个乐曲的乐谱。那么,作为“乐谱”来看,它的第一句,很明显的是一声自由而随意的独唱:“黑的是荡在面前的被阉割了的”。接着,下面的一句,是对前一句的重复,那它显然就是一个高亢的和声:“黑的是荡在面前的被阉割了的。”

  在这一唱一和的两个声音之后,接着是一声“是的”和八十个“黑的黑的黑的黑的……”这开头的“是的”,是一声“领唱”;而后面那八十个“黑的”(碧果说他根本不知道是八十个,那意思就是说这八十个只是象征符号,它可以是八百个八千个八万个或八十万个八百万个)都无非是象征一大片群声合唱的声音。

  在八十个“黑的”之后,另一个占住一行位置的“黑的”,则显得是在一大片群声合唱之后,用长铙大鼓敲击中唱出的一个最强音“黑的”(!)这一声“黑的”,一方面是抑止群声合唱的声音,一方面也是表示对群声合唱的肯定(意味着一声总结。)

  而这首诗在表现“黑的”之后,对“白的”的表现,完全是与前面一模一样的同一形式。它示意我们,只要那第一声独唱唱了什么,那随后而来的高亢的和声,以及领唱和群声合唱,都会是同一模式。而在与“黑的”完全对立的“白的”也被肯定了以后,上面的两段群声合唱都同样地嘎然而止。——由此可以意会到:只有那独唱的声音,才是对一切和声、领唱、合唱起权威统率作用的声音。这是诗的深层内涵所透露的本质的真实信息:凡是独唱所肯定了的“黑的”,群声合唱中就只能是千腔一调的“黑的”;凡是独唱所肯定了的“白的”,群声合唱中也只能千腔一调地跟着唱“白的”。这“黑的”与“白的”一板一眼都完全对立的模式,在独唱的权威统率下是丝毫也不能松动不能改变的铁律。

  可是,在“黑的”和“白的”两大段程式一模一样的死死板板的合奏沉寂下去以后,这时,两声变奏开始了:

  黑的也许就是白的。白的也是被阉割了的白的

  白的也许就是黑的。黑的也是被阉割了的黑的

  这两声变奏,似乎表明,原先的“独唱”已经换了一个不同的声音。乐曲已经进行到一个不同的时段,变奏的乐句也已经由“是的”那种生硬的语词换成了比较柔和比较有弹性的“也许就是”。

  到这里,“黑的”和“白的”这两种颜色的僵硬对立,已经由于“也许就是”的调和而被变得不那么僵硬、不那么分明了;而它们都是“被阉割了的”的共同性,则被凸现出来了。于是,后面接着出现的是一片错乱而嘈杂的声音:

  被阉割了的

  树被阉割了。房子被阉割了。眼被阉割了。街

  被阉割了。手脚被阉割了。云被阉割了。花被

  阉割了。鱼被阉割了。门被阉割了。椅子被阉

  割了。

  大地被阉割了

  但这“被阉割了的”的声音,究竟是怀疑之后的惊慌、觉醒,还是又一度的跟着别人的声音起哄呢?他们的声音都是自己的声音吗?……

  诗对这些声音所浮现的问题并没有回答,最后,独立的两行是:

  哈哈

  我偏偏是一只未被阉割了的抽屉

  这两句所表达的,表面看来,好像是对“白的”、“黑的”、“被阉割了的”全都置于被嘲笑地位之后的一种超然自得的心态。可是,“我”自己也只是“一只未被阉割了的抽屉”。“抽屉”是比一切有生命、有用场、能活动的其他事物更显得“空虚”的东西,难道它反而可以有什么值得自满、自豪、自骄、自是的吗?

  台湾的诗评家,有人认为这两句中的“我”是诗人自己的第一人称,并觉得诗中有自我反讽之意。这样的理解,当然也不为无理。但是,我从通篇的结构来看,觉得这两句很可能是针对诗中后一部分那“变奏者”自以为超然于“黑的”、“白的”、“被阉割了的”芸芸众生之上的自骄自满心态的一种评断。那突然的、仿佛从天而降的响亮的“哈哈”,是以一阵广阔的哗笑作为对“变奏者”的终级讽刺。

  由此看来,这首“怪诗”,可能就是一首讽刺诗。是对“独唱者”权威统领的讽刺,也是对“变奏者”自满心态的讽刺。诗中那“黑的”、“白的”只是它们互为区别的表象,而它们的共同之处,恰好就是它们都是“被阉割了的”。所谓“被阉割了的”是什么意思呢?通常,“被阉割了的”生物,指的是失去了生殖能力的生物;它的生命,只是一个残存的生命。也可以说,那是不具有“生命”实质的虚假生命;是徒具“生物”形态的虚假生物。通俗地说,“被阉割了的”就是没有“生命之根”的“被净身之物”。所以,这首诗的题目是与“净身之物”谐音的“静物”。“静物”的世界,是没有活动没有生气的世界。——这,也许就是诗人碧果在某些独唱、领唱、合唱、和声、变奏的喧嚣中,内心深层意识所感受到的一种客观外界的真相。诗人从“黑的”、“白的”的分辩,与关于“被阉割了的”哄闹中,以超现实主义的心灵,感受到了一个“静物”的世界。

  那么,这首“怪诗”是不是故弄玄虚的“玩诗”呢?不,它非但不是玩诗,而且是非常严肃的诗。它所表现的客观感受,实际上是和诗人生活于同一世界的人都可能感受到的。只不过,因为他是诗人,他感受的角度不同,他感受到了客观事物的本质,感受到了“静物”的真相。于是,他以一阵“哈哈”,照亮了“静物”的世界。同时,也在这首“怪诗”中,以无声之声向“静物”的世界提出了一个最严肃问题:

  你们的“生命之根”在哪里呢?……

  石天河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