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霁翔:故宫应成为令人尊敬的文化典范

  •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 关键字:海归,紫禁城,故宫博物院
  • 发布时间:2012-03-23 09:56
  走进紫禁城神武门,沿宫墙东行百米,有一排不起眼的平房。这里是故宫博物院的办公区。管辖着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博物馆,故宫办公区看上去有些寒酸。

  新任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的办公室就在这里。由于平房采光不足,本刊记者走进会客室的时候,他特地把灯打开。

  单霁翔说,从今年年初履任故宫博物院院长以来,他主要做了三件事:一是走访并研究故宫的32个部处;二是准备参加全国两会的提案;三是整理他担任国家文物局局长10年来积累的万余册图书。

  留下常看的书籍,其余数千册图书已经有了去处——在唐代大诗人贾岛的故乡、北京房山区石楼镇二站村建一座图书馆。“大图书馆离老百姓太远了,我希望办一个能让老百姓走进去看书的小型图书馆。”单霁翔说。

  由于他的力推,故宫前院长郑欣淼、张忠培都加入了捐书行列。单霁翔告诉本刊记者,这座定名为“汲饮阁”的图书馆很快就会开张。

  上世纪80年代留学日本的“海归”,高级建筑师兼注册规划师,清华大学博士,西北大学博士生导师,曾任北京区县“一把手”,先后主政北京市文物局、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国家文物局??这是单霁翔担任故宫博物院院长前的人生阅历和学识背景。

  十几年前,单霁翔就与故宫结缘。上世纪90年代,他担任北京市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期间,曾主持故宫筒子河保护与整治工作。这一度是新中国成立后规模最大的文物维修整治工程。

  2001年至2002年,在担任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期间,他主持了“北京旧城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北京皇城保护规划”、“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等项目,这些项目与紫禁城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58岁的单霁翔,两个月前走进宫门,成为这里的“掌门人”。

  过去的一年,故宫接待游客超过1400万人次,成为世界上接待游客最多的博物馆。也是这一年,失窃门、错字门、会所门、哥窑门、瞒报门……一连“十重门”,令故宫遭遇信任危机。

  “担任故宫博物院院长的职务,对我的能力、学识、经验都是一个挑战。”单霁翔表示。

  接任院长后,单霁翔在故宫整整“宅”了一个月,走访调研了博物院全部32个部处,逐一拜访了曾经在故宫工作过的老院长、老专家、老同事以及关心故宫的文博界专家。他对故宫的未来有了自己的打算。

  2月27日,正在埋头撰写两会提案的单霁翔,以20小时往返的速度去了一趟乌鲁木齐,参加《故宫博物院清代新疆文物珍藏展》开幕仪式。这是故宫文物首次远赴新疆,也是来自新疆的故宫国宝首次“回乡省亲”。

  这次被工作人员形容为“奔命般的”的出差,实实在在地呼应了单霁翔对于故宫未来的文化定位——“博物馆之大,不应看它的面积和职工人数,而要看其文物价值和文化传播能力。”

  这一定位,也回应了人们对故宫的期望:别只做“旅游景点”,要做“文化机构”。

  2月14日,单霁翔向对他围追堵截的媒体大方“告白”,以新闻发布会的形式面对舆论。将目前45%的开放面积扩大至76%,整治商业点,通过“物联网”等先进技术提高安全保卫的科技含量,否定建福宫花园成为顶级会所——这些信息令公众眼前一亮。

  为了使这些想法早日实现,身为全国政协委员的单霁翔写了3份提案,包括《关于正确应对故宫博物院观众数量持续增长的提案》、《关于制定〈故宫保护条例〉的提案》和《关于支持故宫世界文化遗产监测工作的提案》。

  卸任国家文物局局长的单霁翔,依然担任中国文物学会会长一职。这使得他有责任和义务对国家的文化遗产保护政策加以审视与监督。

  基于这一立场,在本次政协会上,他还提交了包括加快建立文物保护经费科学管理机制、加快建设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体系、实施文化遗产知识宣传普及工程、加强文物行政执法机构和装备建设等提案。

  “以文化战略的眼光审视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和挑战。”这句单霁翔常常用来“开导”文物系统人员的话,也是他本人文化情怀的外显。

  故宫的收藏绝对值得骄傲

  《瞭望东方周刊》:以往媒体和公众提到故宫,往往将其与台北故宫相提并论。但从形态、性质上看,故宫似乎更愿意与卢浮宫、大英博物馆、大都会博物馆等比肩而立。在世界顶尖博物馆的坐标系内,故宫如何定位自己?

  单霁翔:故宫博物院是在明清两代皇宫及其收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综合性博物馆,它的文化身份极为特殊。一是故宫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古代宫殿建筑群,以紫禁城遗址而论,占地106公顷,有大大小小8728间房屋,是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我国第一批进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世界文化遗产。

  二是故宫是世界上文物藏品和文化资源最丰富的博物馆之一,以收藏的文物而论,总数有180万余件,这个数量在世界博物馆中也可以排在前列。

  而且,衡量博物馆的藏品除了数量,更加注重的是品类。在这一点上,故宫的收藏绝对是值得骄傲的。它有25大类数十个小项,涵盖了书法、绘画、碑帖、古籍、档案、陶瓷、铜器、玉器、珐琅、玻璃、印章等等绝大多数的文物类别,而且重要的类别都是历史序列整齐,比如书画收藏可以举办中国书画史展览,陶瓷收藏可以涵盖中国陶瓷发展史,玉器上迄新石器时代下至清末没有断档,这一点在世界上没有哪个博物馆可以媲美的。

  三是故宫博物院是当今世界上观众来访最多的博物馆,2011年达到1420万人,这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

  既是世界文化遗产,又是世界著名博物馆,这些文化身份集于一身,就要求故宫博物院不懈努力,成为既值得骄傲、又令人尊敬的文化典范。

  经过87年的建设,故宫博物院已经成为特色比较鲜明的著名博物馆。但我们也认识到,在博物馆建设上差距还非常大。比如最近我所提到的在安全防护、遗产保护、社会服务、基础设施保障、藏品保护环境、科研、陈列展览内涵、文化传播功能、科学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等十方面的质量提升规划,就是紧紧围绕着建设世界一流博物馆的愿景而来。

  《瞭望东方周刊》:有人评论说,故宫博物院是“故宫”+“博物院”;也有人说故宫有“皮”没“瓤”;还有评价说,许多人来故宫还只是逛故宫,当作博物馆来参观的人很少。而我们也看到故宫整修开放的面积不断增加,馆藏文物经过清理达到180万件,同时在研究领域也有不少建树。故宫的“建筑”、“馆藏”、“科研”三者之间是怎样的关系?目前资源分配比例如何?

  单霁翔:故宫既是世界遗产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又是国家一级博物馆。这样一个特殊身份就决定了它“宫院一体”的架构,也是故宫管理者所要面对的最大的课题。

  古建筑群是故宫博物院最大的藏品,是不可移动文物,按照文物保护的标准,自然是不希望太多的观众干扰它,而从文化旅游目的地和弘扬文化传承的角度,又需要尽可能多的观众参观和接受教育。所以,我们所需要做的就是在保障古建筑和文物安全的前提下,通过修缮和合理调整布局增加开放空间,缓解越来越多的观众流的压力。通过文物研究和管理研究等科研活动,把精彩的文物藏品以展览的方式、文化产品的方式呈献给观众,把优化的游览线路和服务设施提供给观众,从而削弱“宫院一体”负面矛盾,突出正面优势。

  《望东方周刊》记者程瑛、刘畅 | 北京报道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