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怕了”不是贪的理由

  • 来源:廉政瞭望
  • 关键字:
  • 发布时间:2009-10-16 14:56
  又一个从贫穷农家走出来的市委书记,栽倒在金钱面前。在此,我们不如从周光全的成长历程入手来剖析其内心世界,解剖他的犯罪根源,以警后人。

  贫穷经历孵化出来的畸形索取

  留意违法乱纪的案例,我们不难发现,许多贪官出身贫寒,经历过食不果腹的岁月。按说,这些人经历过艰辛的磨炼,在环境得到改善后,更能体会到苦尽甘来的不易,更应该懂得知足和珍惜,然而现实却给出了相反的答案。周光全就是一个典型,剖析周光全堕落的根源,或许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周光全幼年贫穷的家境,造就了他更加强烈的想出人头地的性格,渴望拥有地位和威信。但他追求的仅仅是面子上的威信而非道德上的威信,这是他走向歧途的根源。渴求改变命运是周光全早期努力工作的源动力。

  但随着周光全手中权力的增大,体现人上人的地位和威信被他发挥得淋漓尽致。这种作风让其下属的大多数干部害怕他,更不敢监督他,管辖地逐渐成为了周光全为所欲为的场所。

  “在职务升迁、工程承揽、土地征迁等问

  题上,周光全没有不插手的。”当地一位以前接近周光全的人士介绍道,“官做大了,周光全的贪欲也极度膨胀起来,他开始不择手段地进行权钱交易、以权谋私。周光全把一切都当作了‘生意’做。”

  贫家的磨炼使人在对待物质上储备两个方面的能量,一个是不忘本,在环境改善后仍保持艰苦奋斗的本色,宁可清贫,不愿浊富;另一种便是穷怕了,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只要条件许可,便想方设法、甚至不择手段地寻求物质“补偿”,周光全储备的是后一种能量。对于他的贪欲,公诉人说:“小到2000元,大到110万元,来者不拒,贪欲就像决堤之水,把他吞没了。”对于不在其职权范围内的事,只要周光全收下了钱,仍会想方设法、牵线搭桥让送钱人如愿以偿。“甚至替人弄一个五个‘5’的车牌号也收钱。”知情者透露。

  侥幸心理助推其铤而走险

  周光全敢于铤而走险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自以为是的侥幸心理。

  周光全在进行钱权交易之前就很下了一番“苦功”,进行了一系列自以为是的精心防范。以为这样一来,做得神不知鬼不觉,可以逃脱法律的制裁。“最吸引眼球的是他‘收了又退,退了又收’的受贿新模式,活脱脱地勾勒出了一个贪婪成性的贪官形象。”一位知情者说。

  周在接受办案人员讯问时供述,他听到风声紧就赶忙退回贿赂款,认为退掉了就会没事。但他同时抱有很大的侥幸心理,认为纪检机关不会查到自己头上,所以才会收了退,退了又收,收了又退。周光全这种“收了又退,退了又收”的受贿表演被人戏谑为“自我折腾”。

  尽管周光全机关算尽,但他忘记了“法网恢恢,疏而不漏”这条古训,他把经商的法则带入从政之路,一开始就注定他在从政路上走不远,必定会成为腐败丑剧的主角。

  周光全从小经历的贫穷让人同情,后来的蜕化变质同样令人惋惜。他的人生悲剧使我们每个人都应认真思索“三个为什么”:参加革命是为什么?在领导岗位应该干什么?将来身后应该留下什么?不要身陷囹圄,又来一番迟到的悔悟。

  ◎本刊记者_王春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