毁灭地球的N种方法

  • 来源:数字家庭
  • 关键字:
  • 发布时间:2009-11-10 11:16
  最近一两年的灾难片特别多,如前一阵引起热议的韩国电影《海云台》,本月即将在国内公映的《神秘代码》(原译名为《先知》),维果.莫腾森(《指环王》中的阿拉贡)主演的新片《末日危途》,11月将在美国上映的《2012世界末日》,明年1月份由黑人影帝丹泽尔.华盛顿主演的《艾利之书》……

  你会发现,如今的灾难片是越玩越狠,不把地球彻底毁灭、不叫人类彻底完蛋就不罢休。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现实社会中人们的焦虑心态。毕竟远有“九一一”事件,近有金融危机,未来的环境恶化与资源短缺问题更令人眉头不展。在这个时候,灾难片既能隐喻现实、警示世人,同时也有减压的作用。当然,不能排除有些制片商纯粹在利用这种心理,鼓捣些“装神弄鬼”式的“末日大预言”来招揽观众。遇到这种情况,诸位可千万别太当回事,毕竟电影归根结底是种娱乐。

  那么,毁灭地球究竟有多少种方法呢?

  方法之一:外星人

  当外星人形象出现在科幻作品中时,它们就不是善主儿。比如英国作家H·G·威尔斯早在一个多世纪前就在小说《世界大战》里描绘了来自火星的外星人在地球大开杀戒的故事。这部科幻经典曾多次被拍成电影,最近一次是2005年斯皮尔伯格导演,汤姆·克鲁斯主演的版本。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曾有过一次科幻片的高潮,这其中关于外星人的电影不胜枚举,大多数都把天外来客描绘成冷血嗜杀的入侵者。实际上这背后隐含着冷战思维—即美国把苏联当成假想敌。这些电影里的外星人未必有多么先进的武器,却擅长从心理方面控制地球人。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1956年的《天外魔花》,外星人用类似虫茧的东西“克隆”地球人,一点一点取代真正的人,从而控制了整座小城。这些“精神入侵”其实与冷战宣传中的“赤化”暗合,既是宣传手段,也体现了普通人因此产生的恐惧。

  随着技术与娱乐导向的变化,好莱坞在90年代进入了依仗特效的商业大片时代,此时以外星人为主角的科幻片反倒“头脑简单”起来,外星人不管三七二十一,来了就开打。从那时开始迷上电影的朋友们肯定对《独立日》(当年VCD的译名是“天煞:地球反击战”)记忆犹新吧?那部片子里的外星人似乎深得纳粹德国“闪击战”的精髓,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屠杀地球人,用超级武器“秒杀”白宫的镜头早已成为影史经典瞬间。幸好在英俊又善战的美国总统率领下,地球人用自己研制出的计算机病毒摧毁了外星人的操作系统……听上去挺扯淡,况且电影从头至尾都表现出一种“唯我独尊”的美国英雄主义。但无论如何,《独立日》以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方式描绘了外星人毁灭地球的可能性(请记住该片导演罗兰·艾默里奇的名字,因为后面我们还会多次提到他)。不过比起《变形金刚2》里打算把地球直接毁成能量源的霸天虎们,这些用飞碟跟F-16苦战的外星人只能是小巫见大巫。

  方法之二:机器人

  这可以算是我们自己造的孽:人类发明了电脑和机器人,打算让它们为自己服务以便享享清福。没想到智能高度进化的机器人具有了自我意识,它们不甘心为人所奴役,甚至发现自己才是地球上更高等的生命。于是奴隶起来造反,杀光了主子。《终结者》从第一到第四讲的都是这个故事,超级计算机“天网”发起的核战争把地球打得体无完肤,幸好有救世主约翰·奥康纳率领残存的人类苦苦支撑。即将上映的另类动画片《9》也以人类被自己发明的机器人灭亡后的一片废墟作为舞台,9个被灌输进人类智慧的麻布小人儿成了地球最后的希望。

  但是比起《黑客帝国》来,被机器人毁灭都算幸运的。《黑客帝国》中的世界无比悲观—机器人早就打赢了战争,余下的人类被当成水仙花一样栽培到培养皿里,电极连接着他们的神经,给他们虚构一个并不存在的地球。

  方法之三:传染病

  在威尔·史密斯主演的《我是传奇》中,观众惊讶地看到一个遍地荒草、杳无人迹的纽约市。主人公几乎是这座城市唯一的人类,其他人都因为感染疾病而变成了食人血肉、昼伏夜出的吸血鬼。这部电影的深层含义实际上是—当人类已经不是地球的主人,他们应该知趣地走开,哪怕接班者是怪物。

  很多僵尸片的思路与此如出一辙。比如即将上映的喜剧《僵尸之地》,全体人类都变成了僵尸。其实僵尸片的灵感来源之一便是传染病—请看这种电影的经典定律:第一,感染者很快发作,变成吃人的僵尸;第二,被僵尸咬过的人也会变成僵尸。这是否让你想起“狂犬病”?

  总之,僵尸电影潜在反应了人们对于传染病的恐惧。在历史上瘟疫曾屠杀了数以亿计的生命,而如今尚有艾滋病之类我们束手无策的病毒存在,谁敢担保在未来不会有某种超级传染病给我们来个“灭族“呢?

  方法之四:大自然

  大自然是我们的母亲,但假如母亲发狂到要杀死自己的孩子,恐怕谁也拦不住。《后天》对于温室效应的悲观预期振聋发聩,也成了灾难片的代名词—这部电影也是罗兰·艾默里奇的杰作。

  “阿拉贡”维果·莫腾森主演的新片《末日危途》展现了一个比《后天》还令人绝望的大自然。影片并未交代人类灭亡的具体原因—或许是核大战,或许是环境恶化,总之,当故事开始时,世界一片萧条。气温一天比一天下降,动物和植物不断死亡枯萎,仅存的人类濒临绝境,自杀者、发疯者、甚至吃人者比比皆是。莫腾森饰演的父亲与他年幼的儿子为了找寻食物和躲避严寒必须不断迁移—真不知道这部电影到底还能不能给我们留下点希望。

  或者像印度人奈特·沙马兰的《灭顶之灾》那样,突然有一天,人类没理由地集体自杀。原来是破坏生态的行为激活了大自然的“自毁装置”,所有植物开始分泌出诱人自杀的神经毒素。沙马兰本是个运用心理恐怖的好手,不过本片有点失水准,故事讲的一团糟,导致他的观点也成了“胡扯”。不过仔细想来,大自然的神秘与威严恐怕我们还所知甚少。比如说,你能解释大群鲸鱼集体搁浅的自杀式行为吗?

  方法之五:陨石撞击

  据科学家说,恐龙的灭绝是因为一颗小行星撞击地球。这个推断激发了无数科幻作家和电影编剧的想象力。《变形金刚》的导演迈克尔·贝早年曾拍过一部以此为题材的《绝世天劫》,讲的就是小行星直冲地球飞来,关键时刻布鲁斯·威利斯率领一支由钻井工人组成的敢死队飞进太空,降落在小行星上打眼放炮将其炸成碎块……

  方法之六:核武器

  又是个自作孽不可活的典型事例。与外星人一样,核武器也是冷战时期科幻片的热门话题—而且这种热度一直持续到八十年代。因为人们逐渐发现,苏联的红色威胁纯系夸大其词,美苏两国拥有的核武器却货真价实,足够毁灭地球几十次。在大师库布里克的《奇爱博士》中,美国政府被一群好战的疯子把持,他们自作主张发动了对苏联的核打击。电影最后,一个头带牛仔帽的战争狂人骑着原子弹从美军轰炸机中飞出,他身下的大地已经绽放出无数朵蘑菇云,地球即将化为宇宙尘埃……这真是种莫大的讽刺,也是刺耳的警钟。

  80年代初,年纪轻轻的梅尔·吉布森凭借一部小成本电影走红—《疯狂的麦克斯》,电影以核大战之后被毁灭殆尽的世界为背景,颓废、荒凉的美学风格完美地诠释了科幻小说中的“后启示录”概念,也为以后同样题材的电影提供了范本。

  影帝丹泽尔·华盛顿主演、将于明年1月上映的《艾利之书》中便是一部典型的“后启示录”科幻片,美洲大陆由于30年前的一场核战争化为焦土,主人公独自在废墟中寻找象征着未来的“艾利之书”。

  方法之七:怪物

  电影中的怪物其实并不是凭空生出来的,往往也是人类破坏环境造成的恶果。块头最大、破坏力最强、“变种”(衍生出无数相关题材的影视作品)也最多的怪物莫过于哥斯拉,这头大蜥蜴就是人类在海洋中肆意进行核试验,导致核辐射变异而成的。

  2008年让人耳目一新的《科洛弗档案》其实就是部向哥斯拉致敬的电影,片中的怪物同样是海洋污染造成的。一头哥斯拉就能毁灭纽约,一只“科洛弗怪物”能要了自由女神的脑袋,再多几只的话,毁灭人类也不稀奇—别忘了怪物多采用卵生,繁殖能力惊人。

  方法之八:神鬼预言

  说实话,我觉得这是最不讲道理的方法,因为电影中的想象丝毫没有科学根据。不过似乎现在各种“末日预言”都挺流行,于是制片商们也纷纷照猫画虎。就说本月将在国内公映的《神秘代码》吧,尼古拉斯·凯奇在片中饰演一个天文学家,他读小学的儿子无意间得到一张五十年前写就的纸片,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数字。

  本来没人当回事,但一次巧合让天文学家发现,纸上的数字其实都是一组组灾难:每组数字分别对应灾难的经纬度和死亡人数。与此同时,不断又有新的灾难与数字应验,密码的最后一行则给出了一个恐怖的预言:全人类灭亡—而且日期近在咫尺。

  本片的特效非常出色,飞机坠地、地铁出轨等几场灾难让观众简直有置身其中之感。不过电影给出的解释却近乎荒诞:不是外星人也不是核武器,而是上帝派天使来毁灭人类,只有少数孩子被选中成为人类的延续者,他们将在另一个地方开启“新人类”的纪元。而他们的爸爸妈妈们则和无数人一起,被突然爆发的太阳风暴化为齑粉。《神秘代码》前半段是悬疑加科幻,至结尾处突然搬出了《圣经》场面,生硬地结合进了宗教思想,显得故弄玄虚而且不伦不类,给人以“神棍”之感。

  但是这种电影或许会让你看了后悔,吓唬人的功效也的确不小。无独有偶,11月初就将在北美上映的《2012世界末日》也有点装神弄鬼。电影的关键线索是古代玛雅人留下的神秘预言—据说玛雅人的日历就到2012年12月31日为止,再没有下一天了!本片的导演又是罗兰·艾默里奇,那个爱用特效毁灭地球的狂人这次一定会做出比《后天》更惊人的事来。所以片方至今把核心信息捂得严严实实,仅有的一小段预告片也看不出端倪,不过从几幅冲击力惊人、意味深刻的海报中,我们已经可以感受到末日的恐怖了。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