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蛮生长或风险来袭

  • 来源:金融理财
  • 关键字:中诚信托,信贷化
  • 发布时间:2012-07-20 10:45

  国内信托业超常规的生猛发展,动辄起10%的年化收益,以及层出不穷的创新产品,不禁让人心生疑问:如野草般疯长的信托业在业绩屡创新高的同时却也埋下了隐患与风险。信托式的野蛮生长到底能撑多久,其中又蕴藏着什么样的风险呢?这成为了众人关注的焦点。

  贷款替代与存款化

  种种迹象表明,产品存款化、资金运用信贷化……可以说是当下信托公司惯用的手法,这不但造成了金融资源的极度浪费,更是有违其资产管理的本质,埋下了风险隐患。各家信托公司做的最多的信托业务是“贷款替代”,距离资产管理类核心业务还有很大距离。

  2011年,社科院金融所副所长殷剑峰在接受《金融理财》采访时提醒:“从信托计划资金运用领域方面看,资金紧缺的部门依靠信托融资较多,甚至出现了专注于资金融通的票据信托;从信托计划资金运用方式方面看,虽然股权投资、权益投资类产品较多,但多是加入了回购条款,有信贷化之嫌。”

  很显然,将信托当作贷款替代,类信贷的业务会使信托公司主动管理型产品开发较少,资产管理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类信贷的思路会混淆信托与贷款的区别。不能从银行取得贷款的企业,一般都希望以低廉的价格融得资金,其融资思路与贷款思路相近。基于这样的事实,信托公司在设计信托产品的时候,会将信托产品设计为固定收益类。但遗憾地是,由于少数信托公司为了促成业务,在尽职调查、项目审批方面不严密,没有做到负责任的销售,原本应该按照项目收益的分配原则变成了刚性兑付,有悖信托精神,不利于信托理念的推广,会给行业发展留下隐患。

  更该警惕的是,目前集合信托因其具有固定收益性,这类产品已经被贴上了刚性兑付的标签,多数投资者在投资时,已经较少地考虑投资风险,完全将信托产品投资当成了存款,为此,监管层的思路也一度向此倾斜,比如要求确保兑付等。在对兑付不存疑虑的情况下,选择集合信托几乎是当前中国市场中的最佳选择。资金不足的情况下,投资人往往与熟人甚至通过托销售机构进行组团认购。普益理财范汉杰表示:“团购的手续并不合法,容易引起纠纷;投资者风险承受能力低,有的投资者甚至不能承受自己认购份额内的损失,其中的风险显而易见,尤其是在产品存款化背景下,一旦信托投资失败会让投资者蒙受重大损失,甚至血本无归。”

  与此同时,为了规避监管限制,个别信托项目被套上了几个信托的壳,规模重复计算,信托规模大有水分。如为了规避对票据资产、信贷资产类银信合作理财产品的监管,信托公司可能设计多个信托计划,通过数次信托收益权转让达到目的。而在集合信托中,通过收益权转让的“嵌套”信托产品也不在少数。在现阶段,不管是银信合作业务,还是嵌套信托,都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影子银行风险凸显

  影子银行与商业银行的业务平行,除了吸收存款外,“影子银行”经营几乎所有的银行业务。很多人把信托与影子银行相提并论,认为信托是“影子”的变种,从某种程度上说信托是影子的吹鼓手。

  信托虽然被赋予了创新的机制,但从前几年快速扩张的途径来看,依靠的并非创新力量,反而只是一个被称为“影子”的银行,从事和银行类似的借贷任务。

  一直以来,影子银行都是国家宏观调控中重要的一环 。其实不仅是银监会,市场人士也认为,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已开始威胁金融系统的稳定。

  影子银行之所以引起人们的关注,主要在于影子银行以证券化的方式进行无限的信贷扩张,在这个过程中,其委托代理链无限拉长,从而使其风险无限放大,一旦链条中某个环节的风险暴露出来,影子银行的整个运作体系就会崩塌;目前国内信托公司很多业务的开展尚依赖于银行,处于为银行优化报表、规避信贷政策限制提供便利的阶段,因此并不能像国外影子银行那样,成为复杂金融工具创造的主导推动力量。

  广东金融学院中国金融转型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陆磊表示:影子银行的产生受宏观经济调控波动的影响。同时,它也能够反过来作用于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具体来说,宏观面偏紧,资产的预期回报收益还在,由此刺激了影子银行的产生。反过来,如果资产价格在影子银行的影响下出现崩溃,这就会影响正规金融体系内抵押品的价值,进而影响正规银行的拨备率是否充足﹑不良率是否会上升等一系列问题,并可能导致出现通货紧缩的危机。

  违约徒增不容小觑

  信托公司由于兑付压力面临违约的风险陡增,各类信托违约屡见不鲜。曾经在2010年、2011年大规模发展的房地产信托,在2012年5月迎来第一个兑付高峰。业内人士认为,兑付压力比较大的时点主要有三个:2012年5-7月、2013年3-4月和2013年7-8月。

  近期有媒体爆出吉林信托为南京牡丹园置业公司、中诚信托为北京华业地产前期发行的地产信托产品到期无法及时偿付的“违约”消息,备受业内关注。前者于2011年3月末发行,规模为2亿元,期限一年;后者于2010年4月发行,规模为10亿元,期限为二年,这两只地产信托最终也均由华融资产管理公司接盘而将延期支付。

  在各类信托中,矿产资源信托赶超房地产信托成为拉动集合信托产品收益率上涨的主力。统计显示,仅2011年上半年,国内就有12家信托公司发行34款矿产资源类信托产品,发行规模达74.98亿元。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矿产资源信托背后的法律风险、项目估值、经营风险、市场风险都不容小觑,投资需格外谨慎。中国利得财富管理研究院也指出,矿产信托主要是通过抵押、担保等形式来保证本息安全,仅靠这些还不够。有两方面风险需要格外关注:一是矿产资源估值风险,二是产品兑付风险。与此同时,矿产资源信托的流动性远不如房地产信托,种种投资风险的确不容忽视。

  随着房地产信托的严格监管、票据信托、同业存款信托等业务被叫停,经历了去年快速增长的信托业或将出现拐点。此外,随着《信托公司净资本管理办法》的全面实施,信托行业原有“粗放式”的增长模式将受到严格制约。

  本刊记者 吴毅波│文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