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静结合,再现时间进程
- 来源:新潮电子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09-11-27 10:03
人的眼睛看东西有个习惯,对一成不变或者少有变化的画面往往会觉得疲倦,就连相机对有反差的东西也会有“积极响应”,因此寻求对比就成了我们拍影像时常考虑的—个重点。尤其是动与静,表现到位,往往能够让你的大作变成大家注目的焦点。作为—种对比方式,动静结合正合了那句“全白非为白,有黑方有白”的老话,在一张图片中,一虚一实、一活跃一静穆,画面通过内容的相互对比达到突出某一物体的目的,更是长时间曝光或特殊效果拍摄中最常采用的技法。但是,在实际拍摄中,许多摄影爱好者却非常容易忽视动静结合的运用,从而使自己的图片缺少了几分活力!
一动一静意境更深
在很多电影中,导演喜欢用间隔拍摄来表现时间的变化,或者在主体不动时采用慢速快门让周围的人流模糊来进行情绪的表达,照片虽然无法呈现动态的过程,却也可以利用快门速度的高低来呈现速度和时间的变化,一动一静,不用说,这是一个必须依靠相机的快门速度来玩的小把戏。
在拍摄中,为了实现动静结合的对比,我们往往需要在静止的画面中增加一些动态的元素。比如在构图时,试着收入公路上行驶的汽车或江河上来往的船舶,在拍摄时又缩小光圈,让曝光时间略微长一点,最后的图片就会出现美丽的光迹,动静结合中颇有时间感。特别是拍摄瀑布和溪流这种画面,利用长时间曝光更可以获得如轻纱或者绸缎般的悦目效果,当然,不能过曝。
采用长时间曝光来表现动静结合时,一支坚固稳定的三脚架是不可或缺的。另外在拍摄中我们要尽量使用快门线或遥控器,因为这样不但可以避免双手触摸相机所带来的抖动,也能更为准确地进行曝光,当然了,如果没有购买遥控设备,那使用相机的自拍也是种简单有效的办法,比如在只进行简单的曝光控制时,决定好曝光时间以后一只要将相机设定在手动档(M),再调节好光圈和快门时间就可以按下自拍键。如果相机有反光板预升功能,一定要将反光板升起来。
如果是晚上拍摄,带上一张黑色的卡纸对这类拍摄是十分有好处的,因为在相机快门打开的刹那,震动是在所难免的,此时在镜头前挡上黑卡,待一两秒钟后再慢慢将卡纸移开,就可以避免相机在晃动时拍摄下景物(也就避免了图片的模糊),不过,这一两秒时间自然是要在设定快门速度时就考虑到的,不然照片就会曝光不足了。当然,在拍摄中,自己站在上风口可以挡住晚风对相机的摆动,也能使最后的图片质量更佳。
值得一提的是,在光线暧昧的夜场等拍摄环境,可以利用在较长的快门速度下,移动相机制造背景的灯光拖影,而主体则用闪光曝光,同样可获得独特的动静合一照片,关于这一点,大家可以参考《新潮电子》上半年5月刊的“影像地带”栏目。
追随拍摄主体更为突出
除了简单的采用长时间曝光来实现动静结合,许多时候我们还可以使用追随拍摄来达到这一目的,与固定机位相比,追随拍摄得到的照片是主体清晰,背景成拖影式模糊,动感随之得到呈现。
追随拍摄又称追踪拍摄或拍摄,是拍摄运动物体最常用的技法,这种动静结合的拍摄方式,因可以增强视觉效果,很适合突出主题,在人群中、车流里或者舞台上、运动场边……我们需要用一种特殊的虚实结合的方式,来表现运动物体动感或当背景比较杂乱,用追随拍摄可以更为写意——尤其是现场光线较暗的时候。而且只要我们多多练习,这一拍摄技巧还可以摆脱脚架的约束,方便地进行手持拍摄。
在实际拍摄中,追随拍摄就是将相机持稳,根据被摄体运动的方向和速度平移相机进行追踪拍摄,因为追随拍摄可以较好地控制运动主体和背景的清晰和模糊程度,使被摄运动主体清晰背景模糊,既给人以明确的运动感,又保持了运动主体足够丰富的细节,所以很容易让作品产生感染力和冲击力。
另一方面,追随拍摄的技巧说起来很简单,似乎谁都会,但实际运用起来往往成功率不高,一般不是把主体和背景全部拍虚,就是根本体现不出什么动感。在追随过程中如果自己的相机不具备跟踪对焦功能,要预先将焦点对焦在被摄主体必经之地,等主体到达预定地点时按下快门,如果不是采用这种预先固定对焦点的陷阱式对焦方式,那么最好采用单反相机拍摄,且其中智能伺服或者3D追踪对焦方式。
此时切记不是双手随着被摄体的移动而移动,而是摄影者用自己的身体做轴,移动相机时一定要平稳,而且要始终将被摄主体保持在取景屏的相同位置上(即运动速度要与主体同步),这对于追随拍摄能否成功至关重要。
另外,还有一种追随拍摄方式。就是摄影师和主体都在运动的车上,即便分开在两个车上,只要两车速度相近,而快门速度与车速接近都能获得主体清晰而周围的一切都呈线条状模糊的效果,在旋转的木马上拍摄也能获得这个效果。
相机ASMB门的选择
根据曝光时间的长短,实现动静结合的拍摄中我们可以合理的选择A(光圈优先)、S(速度优先)、M(手动)和B(长时间曝光)各档。比如在曝光时间不太长、相机能够侦测出准确曝光数据时,选择A和s档是个不错的“懒”办法。如果自己清楚所需曝光时间或相机无法侦测,M档则会让你的曝光更加精确。在夜景拍摄中,我们用得最多的是B门,因为它可以随意控制曝光,只要备有黑卡,我们就可以拍摄出非常不错的效果。
追随拍摄技巧
平行追随:相机与动体的行进方向成90°,拍摄时相机平行追随动体,照相机的移动要在条水平线上跟随动体移动,不能前后左右的晃动。
追随拍摄角度一般是当照相机镜头的指向与被摄主体的运动方向呈90°左右时为最佳(以70°至90°为宜)。此外拍摄时要正确判断被摄主体运动的轨迹,使照相机与被
摄主体平行同步移动。这种追随角度下。主体移动产生的变形最小,作品的动感表现最强烈,最富感染力。
纵向追随:当动体纵向运动时,相机随之纵向追随。如小孩向上荡秋千,相机向上转动。
弧形追随:当动体弧形运动时,相机随动体运动,弧形追随。
圆形追随:当动体圆形转动时,相机圆形追随。
斜向追随:当动体由高处下降时,相机可斜向追随。
变焦追随:拍摄者在面对迎面而米的动体时,利用变焦镜头,在变焦中追随拍摄。这时动体的四周会出现放射线条,有进出的效果,动感很强。其拍摄的要领是当把动
体对焦清楚后,随动体向前移动的方向,从远向近拉镜头,即从短焦距往长焦距拉动。如动体向后移动酬,也可从近向远拉镜头,也即从长焦往短焦拉。
拍摄动静结合的照片需要注意四点:
1在拍摄时,若是以动衬静,背景应尽量加大活动的幅度,让影像在画面中显得越模糊越好,而主体则尽量稳定,力求影像清晰。这样,才能获得理想的动静对比效果。
2快门速度要慢于1/30s。因为一旦速度过快,会使原先呈动态的物体被“凝固”而丧失动感,难以获得理想的对比效果。
3拍摄时,照相机最好保持固定的支撑,比如用脚架固定仰角,然后随主体运动而平移,不然会因为曝光速度慢而导致被摄物模糊。
4如果运用动静结合的同时适当考虑物体的色彩对比、明暗对比,会让画面的对比效果更为强烈。
……
一动一静意境更深
在很多电影中,导演喜欢用间隔拍摄来表现时间的变化,或者在主体不动时采用慢速快门让周围的人流模糊来进行情绪的表达,照片虽然无法呈现动态的过程,却也可以利用快门速度的高低来呈现速度和时间的变化,一动一静,不用说,这是一个必须依靠相机的快门速度来玩的小把戏。
在拍摄中,为了实现动静结合的对比,我们往往需要在静止的画面中增加一些动态的元素。比如在构图时,试着收入公路上行驶的汽车或江河上来往的船舶,在拍摄时又缩小光圈,让曝光时间略微长一点,最后的图片就会出现美丽的光迹,动静结合中颇有时间感。特别是拍摄瀑布和溪流这种画面,利用长时间曝光更可以获得如轻纱或者绸缎般的悦目效果,当然,不能过曝。
采用长时间曝光来表现动静结合时,一支坚固稳定的三脚架是不可或缺的。另外在拍摄中我们要尽量使用快门线或遥控器,因为这样不但可以避免双手触摸相机所带来的抖动,也能更为准确地进行曝光,当然了,如果没有购买遥控设备,那使用相机的自拍也是种简单有效的办法,比如在只进行简单的曝光控制时,决定好曝光时间以后一只要将相机设定在手动档(M),再调节好光圈和快门时间就可以按下自拍键。如果相机有反光板预升功能,一定要将反光板升起来。
如果是晚上拍摄,带上一张黑色的卡纸对这类拍摄是十分有好处的,因为在相机快门打开的刹那,震动是在所难免的,此时在镜头前挡上黑卡,待一两秒钟后再慢慢将卡纸移开,就可以避免相机在晃动时拍摄下景物(也就避免了图片的模糊),不过,这一两秒时间自然是要在设定快门速度时就考虑到的,不然照片就会曝光不足了。当然,在拍摄中,自己站在上风口可以挡住晚风对相机的摆动,也能使最后的图片质量更佳。
值得一提的是,在光线暧昧的夜场等拍摄环境,可以利用在较长的快门速度下,移动相机制造背景的灯光拖影,而主体则用闪光曝光,同样可获得独特的动静合一照片,关于这一点,大家可以参考《新潮电子》上半年5月刊的“影像地带”栏目。
追随拍摄主体更为突出
除了简单的采用长时间曝光来实现动静结合,许多时候我们还可以使用追随拍摄来达到这一目的,与固定机位相比,追随拍摄得到的照片是主体清晰,背景成拖影式模糊,动感随之得到呈现。
追随拍摄又称追踪拍摄或拍摄,是拍摄运动物体最常用的技法,这种动静结合的拍摄方式,因可以增强视觉效果,很适合突出主题,在人群中、车流里或者舞台上、运动场边……我们需要用一种特殊的虚实结合的方式,来表现运动物体动感或当背景比较杂乱,用追随拍摄可以更为写意——尤其是现场光线较暗的时候。而且只要我们多多练习,这一拍摄技巧还可以摆脱脚架的约束,方便地进行手持拍摄。
在实际拍摄中,追随拍摄就是将相机持稳,根据被摄体运动的方向和速度平移相机进行追踪拍摄,因为追随拍摄可以较好地控制运动主体和背景的清晰和模糊程度,使被摄运动主体清晰背景模糊,既给人以明确的运动感,又保持了运动主体足够丰富的细节,所以很容易让作品产生感染力和冲击力。
另一方面,追随拍摄的技巧说起来很简单,似乎谁都会,但实际运用起来往往成功率不高,一般不是把主体和背景全部拍虚,就是根本体现不出什么动感。在追随过程中如果自己的相机不具备跟踪对焦功能,要预先将焦点对焦在被摄主体必经之地,等主体到达预定地点时按下快门,如果不是采用这种预先固定对焦点的陷阱式对焦方式,那么最好采用单反相机拍摄,且其中智能伺服或者3D追踪对焦方式。
此时切记不是双手随着被摄体的移动而移动,而是摄影者用自己的身体做轴,移动相机时一定要平稳,而且要始终将被摄主体保持在取景屏的相同位置上(即运动速度要与主体同步),这对于追随拍摄能否成功至关重要。
另外,还有一种追随拍摄方式。就是摄影师和主体都在运动的车上,即便分开在两个车上,只要两车速度相近,而快门速度与车速接近都能获得主体清晰而周围的一切都呈线条状模糊的效果,在旋转的木马上拍摄也能获得这个效果。
相机ASMB门的选择
根据曝光时间的长短,实现动静结合的拍摄中我们可以合理的选择A(光圈优先)、S(速度优先)、M(手动)和B(长时间曝光)各档。比如在曝光时间不太长、相机能够侦测出准确曝光数据时,选择A和s档是个不错的“懒”办法。如果自己清楚所需曝光时间或相机无法侦测,M档则会让你的曝光更加精确。在夜景拍摄中,我们用得最多的是B门,因为它可以随意控制曝光,只要备有黑卡,我们就可以拍摄出非常不错的效果。
追随拍摄技巧
平行追随:相机与动体的行进方向成90°,拍摄时相机平行追随动体,照相机的移动要在条水平线上跟随动体移动,不能前后左右的晃动。
追随拍摄角度一般是当照相机镜头的指向与被摄主体的运动方向呈90°左右时为最佳(以70°至90°为宜)。此外拍摄时要正确判断被摄主体运动的轨迹,使照相机与被
摄主体平行同步移动。这种追随角度下。主体移动产生的变形最小,作品的动感表现最强烈,最富感染力。
纵向追随:当动体纵向运动时,相机随之纵向追随。如小孩向上荡秋千,相机向上转动。
弧形追随:当动体弧形运动时,相机随动体运动,弧形追随。
圆形追随:当动体圆形转动时,相机圆形追随。
斜向追随:当动体由高处下降时,相机可斜向追随。
变焦追随:拍摄者在面对迎面而米的动体时,利用变焦镜头,在变焦中追随拍摄。这时动体的四周会出现放射线条,有进出的效果,动感很强。其拍摄的要领是当把动
体对焦清楚后,随动体向前移动的方向,从远向近拉镜头,即从短焦距往长焦距拉动。如动体向后移动酬,也可从近向远拉镜头,也即从长焦往短焦拉。
拍摄动静结合的照片需要注意四点:
1在拍摄时,若是以动衬静,背景应尽量加大活动的幅度,让影像在画面中显得越模糊越好,而主体则尽量稳定,力求影像清晰。这样,才能获得理想的动静对比效果。
2快门速度要慢于1/30s。因为一旦速度过快,会使原先呈动态的物体被“凝固”而丧失动感,难以获得理想的对比效果。
3拍摄时,照相机最好保持固定的支撑,比如用脚架固定仰角,然后随主体运动而平移,不然会因为曝光速度慢而导致被摄物模糊。
4如果运用动静结合的同时适当考虑物体的色彩对比、明暗对比,会让画面的对比效果更为强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