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福林不辞而别

  •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 关键字:胡福林,淞沪战事,抗战
  • 发布时间:2012-07-31 11:04

  抗战爆发后,北方高校与科研机构纷纷南迁。随着淞沪战事吃紧,位于南京的中央研究院各研究所也相继起程迁往长沙等地。武汉会战在即,湖南全境震动,迁入长沙的高校与科研机构再度迁往昆明。中央研究院史语所、社会学所等均随之迁滇,继续开展工作。

  1940年,日军对昆明轰炸日趋加重,为求得一张安静的书桌,史语所等驻昆明学术机构再一次酝酿搬迁。中央研究院史语所所长傅斯年,派所内研究人员芮逸夫亲赴四川考察,准备迁入四川南溪县李庄镇。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史语所发生了一件离奇事件,这便是胡福林(厚宣)的悄然出走。

  胡厚宣,河北省望都县人, 1911年12月20日出生在大王庄一个生活清苦的教师之家。福林是早期的名字,抗战胜利后改为厚宣。此君自幼好学,1928年于河北保定培德中学考入北京大学预科,两年后顺利升入史学系。当此之时,中研院史语所正由广州搬到北平北海静心斋办公,北大校长蒋梦麟聘请该所的傅斯年、李济、董作宾、梁思永等名流大腕前往兼课,以壮北大文学院声威,胡福林算是傅斯年等人的学生。

  1934年,胡氏毕业,被傅斯年、李济选拔到中研院史语所考古组工作。从此之后,胡福林追随梁思永赴河南安阳殷墟参加了第十、十一次考古工作,并单独主持了侯家庄西北冈王陵1004号大墓的发掘,成绩显著,为同人称道。

  殷墟最后三次发掘(十三次至十五次),共出土有字甲骨18405片,其中最主要的是在小屯北地YH127坑出土的一整坑有字甲骨。当时在工地清理不便,连泥带土一同运到南京史语所住地---北极阁大厦整理。在董作宾领导下,由胡福林与所内技工关德儒、魏善臣等经过八个月的努力方告完成,共清理出有字甲骨17096片---这是殷墟发掘以来在甲骨文搜集方面最大的收获。

  史语所南迁后,胡福林追随董作宾整理殷墟出土的全部甲骨,兼做《殷墟文字甲编》的释文事宜。1940年8月23日,住在昆明郊区龙头村的史语所助理员胡福林向傅斯年请假,说是有位叫许心武的好朋友,在重庆北碚替自己的妻子找到了一份工作,他要亲自护送家眷赴渝,并说一个月后立即回昆明销假,需预支九、十两个月的薪金以作旅费。傅斯年再三踌躇,最后一咬牙答应下来,嘱对方快去快回,不要误了所内搬家事宜,胡氏点头答应,此事算告一段落。

  当傅斯年来到考古组主任李济住处,把胡福林请假赴渝之事讲过后,李济表示坚决反对,认为全所搬迁在即,许多器物需要整理装箱,且人手又少,若胡此时离开,对史语所的工作极其不利。

  李济的观点与傅斯年原本相同,如果胡福林非要离开,待把家迁到李庄安静下来后再作行动,这样于公于私都说得过去。本来就有些不情愿的傅斯年经此一说,颇有悔意,遂立即找到正在整理器物的史语所考古组助理研究员石璋如,让他赶快找到胡福林并转达傅、李二人的意见,希望对方暂且留下,待搬到四川后再行赴渝。

  石璋如得令,急忙跑到胡氏的宿舍与史语所驻地可能匿身的地点搜寻,想不到寻了半日也不见胡福林的踪影,后经多方打听才得知胡氏已悄然离开昆明了。而胡离滇竟与顾颉刚和钱穆二人暗中操纵有关。

  胡福林在北京大学史学系就读的时候,具体地说是1931年下半年,时任燕京大学专职教授的顾颉刚受聘为北大历史系兼课讲师,每个星期讲几点钟的课。作为学生的胡福林出于对顾氏学问的崇拜,暗中与顾颉刚建立了亲密的师生关系,想不到这一关系竟为几年之后胡在昆明出走埋下了伏笔。

  岳南:自上世纪90年代起关注与研究民国时期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有《从蔡元培到胡适》、《陈寅恪与傅斯年》、《南渡北归》三部曲等作品。

  岳南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