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巴马访缅并非意在中国
- 来源:投资者报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奥巴马,美缅关系,缅甸,昂山素季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2-11-26 13:13
这不仅是破冰之旅。19日,奥巴马踏上缅甸土地。他旋风般的行程,受到国际社会极广泛的关注,这是奥巴马连任后的首次出访,也是有史以来美国总统第一次访问缅甸。访问期间,奥巴马会见了缅甸总统吴登盛,和今年刚刚获得议员资格的反对派领袖昂山素季。
国际舆论议论的焦点,更多集中在美国的亚洲政策,以及美中关系上。普遍认为,奥巴马连任后首站访问缅甸,在显示未来四年美国外交走向,尤其发展同中国的关系方面,都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姿态,具有重要的信号意义。
笔者曾说过,美国重返亚洲的说法,并不确切。美国从来没有离开过亚洲。在美国国际战略的棋盘上,缅甸从未显示其重要性。美缅关系长期处于紧张,乃至敌对状态。两国关系到2008年5月龙卷风袭击缅甸,全缅大部分地区遭受严重水患时,发展到冰点。是时,美国政府不仅强烈批评缅甸政府救灾不利,置缅甸人民生死于不顾,甚至加深对缅甸经济制裁的力度。
美缅关系改善的起点,恰在水患半年后。奥巴马当选,缅甸第一领导人丹瑞大将致函奥巴马,祝贺其当选总统,并表达了两国关系修好的愿望。奥巴马宣誓就职不久,缅甸政府大赦六千余名政治犯,向国际社会表明改善人权状况的诚意。好景不长。2009年5月,缅政府再次判昂山素季3年监禁,尽管丹瑞动用权力改判为18个月,但一度有所缓和的美缅关系,再度陷入僵局。同年7月,奥巴马签署法案,将制裁缅甸的《2003年缅甸自由与民主法案》又延长了3年。配合法案实施,希拉里还呼吁缅政府释放所有政治犯,敦促缅政府与反对派领袖昂山素季对话。
美缅关系的明账背后,仍有一条暗线,并未因再度紧张的两国关系,停止运行。就在奥巴马签署针对缅甸新法案第二个月,据称与奥关系亲密的参议院议员布韦访缅,不寻常地受到丹瑞的接见。此后,缅甸官方舆论公开披露,丹瑞政府执掌政权以来,进行了十几次大赦,总共释放近12万名政治犯。为改善对缅关系,美国先后允许外长吴年温和总统吴登盛入境,皆为十几年来仅见。11月初,美助理国务卿坎贝尔访缅,缅政府破例提高接待规格,主要官员与之会见,且公开播放了坎贝尔与昂山素季会谈的录像。是为美缅关系改善的积极信号。
布韦与坎贝尔访缅,为当年11月中旬奥巴马借出席东盟高峰会议机会,会见缅总统吴登盛做了铺垫。两位总统历史性握手,为三年后奥巴马访缅,排除了最后的障碍。
根据2008年缅甸新宪法,2010年缅甸如期举行了有多党参与竞争的大选,吴登盛当选总统。两国关系发展进程加快。
奥巴马政府对缅政策,有三个目标:促使缅改善人权状况;释放昂山素季;推进民主化进程。2008年以来,缅甸的政治进程清楚表明,美对缅政策目标基本实现。缅政府不仅释放了包括昂山素季在内的绝大多数政治犯,还专门修改政党法,允许昂山素季领导的反对派参与国会选举,就在几个月前,缅甸宣传部长宣布开放报禁,缅甸全境实现彻底言论表达自由。
该是奥巴马兑现“诺言”的时候了。所以,奥巴马访缅,首先不是舆论普遍认为的那样,是寻求遏制中国而采取的步骤。毋宁说,通过颇具强烈意味,甚至多少带有戏剧性的首访,奥巴马政府向国际社会首要传达的信号,是对所有后进国家走向民主化道路的肯定。访问前,缅政府连续释放包括敏埃在内的多名政治异见人士,以显示缅告别独裁统治,朝向民主化目标的决心。访问期间,奥巴马总统对吴登盛领导的政治改革,释放和解信号,予以充分赞扬。
值得注意的是,奥巴马对仰光的六小时访问,并未安排与丹瑞大将的会见。笔者认为,这并无深意。错过会见安排,是有意为之无疑,事实上为丹瑞将缅甸民主化列车最后推上轨道,留有回旋余地,同时也给国际社会留下他逐步淡出缅甸政坛的印象。
奥巴马访缅的第二个重要目的,是借此加强已持续升温几年的美-东(盟)关系。东盟之于美国,重要性首先因其处于战略要冲,其次是其战略性示范效应,其三,才与中国有关。东盟10国所处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多有论述,此不赘言。所谓战略性示范效应,主要指其民主化进程之于后进国的意义。在柬、越、缅等国民主化前,10国只一半国家走上宪政民主道路,使这个影响力愈发受人重视的区域性组织,并不能发挥与之体量相称的作用。说穿了,组织欠缺“软实力”。最近几年,柬、越、缅纷纷走上民主化道路,既与全球化进程下区域一体化进程有关,更与中国成长有关。东盟要想在未来世界格局中充当一个角色,成员国间,必须有比较接近的价值认同基础,事实上,唯有宪政民主原则才担当得起这一重任。而美国的全球利益,使得它有动力推动东盟国家价值认同一体化进程。这是奥巴马连任后选择首访缅甸的关键考量。
中国成长,正是促成东盟加速一体化的最重要外部因素。我们不能将东盟“怕”中国,简单归因于中国高速经济发展,以及日益增强的军事力量。毋宁说是对中国发展中存在不确定因素的担忧。面对中国成长,即使东盟国家再抱团,不足6亿人口,经济总量不足中国五分之一的组织,仍无法单独应付中国的变化。集体视美国为后盾,几乎是该组织不二之选。美国重返亚洲,与其说是美国政府的既定政策,不如说是东盟国家的想象和期望。美国-东盟,各有所求,所以一拍即合。综合国土面积和人口,缅甸是东盟第二大成员国,未来成长空间巨大,美国没有理由舍缅甸发展与东盟的良性关系。
刘苏里
北京万圣书园总经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