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买卖“拆骗术”
- 来源:计算机世界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网购,传销,返利网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3-03-15 13:43
又到“3·15”。愤怒的消费者、紧张的厂商、抓狂的监管者,一切都在重演。在今年的投诉热潮中,网络购物依然是“重灾区”——中国消费者协会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消协组织受理销售服务投诉3.9万件,同比增长28.5%,其中,网络购物投诉近2.05万件,占所有销售服务投诉的52.4%。
然而,这些被计入统计的投诉只是冰山一角。和线下销售相比,电商违约成本低,而倒霉的却是消费者。由于线上购物维权比实体店面难,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电商容易漠视消费者权益的情况。因此,打好“权益保卫战”,是消费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返利”谨防只是镜中花
相信经常网购的人,对诸如“购物返现淘宝返50%,苏宁易购返120元”的类似宣传并不陌生。日前,本报记者就这种返利现象进行了调查,发现如虚标返利、返利承诺难兑现、被扣除返利等现象很普遍,更有返利网涉嫌传销推荐会员下线的行为。有些返利网站强制用户必须登录才能购物。这种二次链接的模式极易为网络诈骗提供环境,加大网购的风险。
去年9月,一家网店推出购物返利活动,只要购买商品,便给予10%的返利。通过浏览,王小姐发现其中恰恰有一款自己期盼已久的笔记本电脑后,当即便出手购买。但此后网店本应在一周内支付1500元返利给王小姐,却没有了下文。王小姐催了好几次,网店负责人刚开始以生意太忙推托,后来干脆拒接电话,也不回复网上质询。
对策:王小姐有权要求网店兑现承诺。从合同角度上看,消费者依约购物,网店同意返利,彼此之间已形成合同。依照《合同法》规定,当事人必须全面履行合同,如有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的约定,就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因此,网店难辞其咎,王小姐可以使用法律手段来保护自己的权益。
此外,为避免以后上当受骗,消费者可以从三方面来选择正规可信的返利网。一是网站本身,需查看其合法经营的资质和公司资金的注入量;二是看网站是否是实物交易。正规返利网作为商城购物入口和返利桥梁,消费者可通过网站入口在第三方商城完成购物。而虚假返利网主要靠发展下线赚钱,具有传销性质,以发展会员为主;三是查看是否有合理的服务和良好用户体验。
值得提醒的是,针对此类购物,消费者与网店的约定必须明确当事人的姓名和住所、返利条件与标准、返利期限与方式以及违约责任等,以确定彼此的权利义务,避免网店无限期拖延。
团购:当心只能干瞪眼
购买了某餐饮企业团购套餐的张小姐就中了套。
根据团购网站介绍,这家餐馆提供的四人套餐包括四冷盘、四热菜、一份汤和一份点心,原价888元,团购价188元,便宜了整整700元。网页上图文并茂,非常诱人。其中热菜包括一份清蒸鱼,汤是老鸭汤,但当张小姐和家人去消费的时候,却发现清蒸鱼只有半条,老鸭汤里的鸭也只有半只。再看非团购客人点的相同菜式,鱼和鸭都是完整的。随后张小姐和餐厅交涉,但对方否认虚假宣传,称“宣传里没写整鱼整鸭,照片上也不是整鱼整鸭”。张小姐为此向团购网站投诉,但网站表示很从图片上看很难说是到底是半只还是整只,因此很难认定餐厅欺诈。面对两方都推卸责任的情况,张小姐只能吃哑巴亏。
对策:根据团购网站的服务规则,网站往往只对团购当次的消费承担售后服务,之后消费者与经营者产生纠纷一律不管。所以,相当一部分团购网站对发布团购信息的企业的服务质量和经营能力抖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希望卖出更多的团购券,好获得更多提成。而且,一些经营性团购网站并不对提供最终服务的商家或个人进行严格的资质审查,在管理上也缺乏有效机制,事后不能及时补救。这就使得一些诚信缺失的经营者有机可乘,利用网络购物互不照面的条件,向消费者提供质价严重不符的产品和服务。
所以提醒广大消费者,对于线上线下的广告,一定要有警惕性,不能盲目跟从,看清细则后综合考量,不要上低价的当。
如果已经受骗的网民,可以通过真实的评价来提醒其他人免受伤害,还可以通过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权益。团购网站采用的是预付款模式。1993年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7条中谈到,如果经营者没有按照这种约定提供服务的话,首先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进行履行,或者退还已经支付的预收款,并且要承担利息。同时还应当承担消费者必须支付的合理费用,比如说通话费、交通费、律师费、误工费等。
价格战:提防只是一场秀
2012年8月15日的电商价格大战持续了10天左右,随后就迎来一波投诉高峰。据了解,当时南京市工商消协部门总共接到209位消费者拨打投诉热线。“反映的情况主要是缺货问题。当消费者办理退货的时候,退货款又一直不到账。”南京市12315消费者投诉举报中心工作人员赵颖说。
在价格战打响的第二天,李先生在苏宁易购订购了一台打印扫描一体机,商家承诺三天内送货,结果却迟迟没有到,给出的理由是产品缺货。但令李先生不解的是:“我明明是在有货的情况下订购的,如果真是买的人特别多,送货延迟也就算了,可是最后只是一句缺货就完了,真郁闷”。
高小姐也曾深度参与了2012年“6·18”和“8·15”两轮电商价格战。禁不住电商大佬们高调而疯狂的促销,高小姐从装修材料到全套家电全部网购。电商大战的那几个月,她每天打开电脑关注收藏夹里商品价格的变化。“看到刘强东发微博称要将大家电价格一降再降,让其他电商没钱赚时,我每天所有的空余时间都耗在在各大网站比价上,最后在京东买了5件电器。”高小姐说。但最后她发现,虽然在大家电上省了1000多元,但壁纸、灯具等物品当时几乎没有优惠,再后来壁纸连续降价,几件东西相加还‘赔’了好几百元。”
对策:打价格战,表面上受益的是消费者,但低价背后也暗藏风险。消费者在降价潮中可能失去理性、盲目购物,买了自己根本不适用或不需要的商品,甚至是劣质、售后服务差的商品。所以消费者在促销大战中要学会理性消费,对于任何“价格战”都要全面了解商家及商品信息,通过比价网站和工具查看商品的历史价格,买前多比较,不要盲目跟风。要明白,现在的价格战只是商家抓住消费者眼球的一种营销方式。
不管是不是打价格战,在任何网购的情况下,如果你拍下商品即代表与商家的买卖合同成立。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电商单方面涨价,或者未按照约定的时间发货,都构成违约,消费者可追究其违约责任。维权方法包括:与电商进行协商,协商不成可投诉至当地消协,最后不成还可以提起仲裁或者诉讼。
网购评价:甩干了再看
近日,业绩咨询创始人孙巍在微博中报料称:“正在为一客户做电商体验调研,惊人发现:某品牌几十件产品的京东商城客户评价几乎都是85条,评价内容也是一样!偶尔有少量2条评价,真实评价只有2.3%。”质疑京东商城的评论大部分都是假的或者是水军所为。
这并不是京东并不是首次被曝出炒货传闻。去年8月,正当各大网商激战正酣时,媒体曾调查发现京东商城营业额就有造假成分。京东CEO刘强东曾经向媒体直言:“电商数据造假是行业公开的秘密,目前中国互联网行业还是原始社会时代。”
连电商自己人都这么说,让消费者怎么去相信?
对策:一是从法律和行业规范的角度来看,希望可以完善相关法规,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目前,商务部和工商局已经分别在草拟《网络零售管理条例》和《网络商品交易及服务监督管理条例》,专家组提交草案中涉及到了网购信誉评价。
二是通过消费者自身。例如,有些淘宝店主会打电话让买家修改差评,并主动开出优厚条件,有些买家就被他们的糖衣炮弹给收买了。希望在网购的过程中消费者可以事实求是,给网购物品一个客观的评价。
三是商品评价体系应该多元化。一方面,商品评价对象应该扩展,要把平台、快递商、厂家等纳入评价体系;另一方面,评价指标不应仅限于商品质量和店家服务,还要包括包装、快递速度、网页设计、营销活动等。这样一来,消费者可以更充分地了解商品和经营者,给出更全面的评价。当出现问题时,也能尽快明晰责任,进行公平处理。
手机金融服务:当心空手套白狼
2月28日,福建省福州市市民林女士报案称:在未丢失银行卡和泄露银行卡密码的情况下,银行账户内的现金被人盗取了1.2万余元,并提供了银行出具的账户清单。
民警调查发现,林女士账户1.2万余元支出源于网购和支付宝转账。林女士也表示,她在2月27日收到一份“淘宝网”退货通知后,才发现自己银行账户内的现金被盗,且交易次数多达39笔。根据银行账单和民警调查,网购的货品均寄往仓山区盖山镇的一处网吧,收货人为杨某。杨某在网购时所留的收货移动手机号曾是林女士之前用过的,现已停机多时。
据悉,杨某在2012年6月购买了一张尾数为“7817”的移动手机卡。杨某用该手机号申请注册“支付宝”时发现,该手机号已经注册过“支付宝”。熟悉网络应用功能的杨某立即意识到自己所购买的手机号码在之前已经有别人使用过,并与“支付宝”相绑定。于是,他利用手机号码的找回密码功能,轻易就将手机号码所注册的“支付宝”密码查了出来。
对策:信用卡、网上银行、“支付宝”等大量移动电子金融业务以及诸多网站均推出了手机绑定功能,且各大银行也相继启动了手机短信服务平台,并将手机号码的现任使用者默认为银行账号或网站的用户,只要通过该号码就能够轻松实现网上购物、网上转账、密码更改、邮件查收等多项操作。
因此,用户在更换或者注销已经绑定过手机金融服务业务的号码时,应当提高自身安全防范意识,及时申请解除绑定服务,确保个人隐私、银行账户的安全,防止被犯罪分子利用造成财产损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