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美味不可多得(外一篇)

  • 来源:人力资源
  • 关键字:期望
  • 发布时间:2013-05-22 14:50

  离题远点,看一个多一“点”的典故。

  黄鹤楼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城内蛇山之巅,据传最早为三国黄武二年(公元223年)建。此后,该楼屡毁屡建,各朝代之黄鹤楼虽不尽相同,但都耸天峭地,重檐叠叠,辉煌瑰丽,成为历代名人争相登临观赏之地。今日的黄鹤楼是一组新建的仿木结构建筑,壮丽宏伟,崇楼五层,重檐五舒,覆以黄瓦。楼下许多牌楼、匾额、石刻为名人题写。其中,李白题写的“壮观”二字苍劲有力,每每引得游人驻足。不过,令人不解的是,“壮”字右侧的“士”上短下长,变成了“土”;其右边还多点了一个“点”。据传说,李白豪饮后觉得黄鹤楼太壮观了,不可名状,就在“壮”字右侧加了一个重重的“点”,意思就是“比壮观还要壮观”。

  壮观依然壮观,黄鹤却远去。

  现在,人们购买食品、饮料都会注意一种成分:糖。含糖量高的往往被剔除购物单。

  不错。

  糖,食用多了对身体无益,还会导致蛀牙、肥胖、高血压等疾病。

  所以,甜的东西少吃,已成共识。

  这一点,先民在创造“甜”字的时候,绝对具有先见之明,当然也是煞费苦心。那么,如何体现“舌”头上的那种甜味呢?先民在“口”里加了一个“点”,示意“舌”头上的这个位置感觉到了甘甜的味道——这就是“甘”字。

  后来,甜=舌+甘。

  为什么表示“甘甜”只在口里加“一点”,而不是“两点”、“三点”?极有可能是先民意识到了,美味不可多得。

  “一点”足矣。

  饮食上,人们不希望太“甜”了;生活中,还是很希望拥有更多的“甜美”、“甜蜜”、“香甜、”、“甜甜的”、“甜甜蜜蜜的”……有希望总是好的。但是,职场上,对“甜”的东西,就不能过于奢望。

  什么是职场上“甜”的东西?

  期望。

  期望赢得嘉奖、期望获得拥戴、期望得到晋升、期望拿到红包……

  期望值,理论一点儿的说法就是:根据以往的经验进行的主观判断,达成目标并能导致某种结果的概率。无疑,谁都希望“导致结果的概率”越高越好。

  但是,稳妥的策略,就是降低“期望值”。如果把“期望”的竹竿放得低一点,常常会获得“超值”的享受。

  期望的是一间标准间,结果是豪华套间——那心情,够爽吧?

  期望的是一碗炸酱面,端上来的是一桌大餐——那胃口,大开吧?

  期望的是一个红包,奖励的是一辆轿车——那幸福,不可名状吧?

  期望的东西有足球那么大,拿到手里的却是乒乓球那样的小——情绪低落吧?

  期望的是得到出国旅行的计划,公布出来的是休假两天——乐趣泡汤了吧?

  可见,“期望值”标准的高与低,直接影响了心中“甜”的滋味。期望值太高了,结果很低,打击沉重;期望值太低了,没有动力,也激励不起干劲。最为可行的办法,就是设置“期望值”的“高度”和“底线”——“结果”超过“高度”,最为理想,今后当继续努力,不辜负嘉奖;“结果”在“底线”之上,也可接受,心态平衡了,有利于从头再来;“结果”在“底

  线”之下,就要好好反思:如果存在不公平,可以正式提出来,不要委屈了自己;如果确实是自己没有达到要求,也不要气馁,鼓足干劲,拼力追赶。

  总之,甜,不可贪多。甜多了,感觉到甜的美味就少了。

  同理,甜言蜜语,也不要多听。

  一:别总站在“起跑线”上

  “道”字的“丷”,隐含着做事从一“点”一“滴”开始的意义。那么,接下来的“一”横,又有哪些道理?

  “一”的道理无穷大,而“专一”同样不可小视。步入职场,看到——办公室是新的、电脑是新的、上级是新的、同事是新的、氛围是新的、人脉是新的……亢奋、激动,也能从一“点”一“滴”做起,开端良好,可是秋后一算账,所获不丰。

  回头再看,只见走过的路,弯弯曲曲。

  究竟为何?

  很简单:方向总变。

  很多人搞不清自己到底想做什么、能做什么、可以做好什么。摇摆之中,觉得什么都可以胜任,于是,频繁调换岗位,东边的椅子没有坐热,又去找西边的板凳,南也来了,北也往了,在哪个位置上,都没有站稳脚跟,结果,熊瞎子劈苞米,摘一穗丢一穗。

  这样的经历,不可能都是看客的——

  今天,看他人做销售提成多,眼红,就在办公室坐不住了,也去跑销售。

  明天,又觉得做销售东跑西颠的,辛苦不说,连谈恋爱时间都挤没了,也有点儿不划算,又后悔了。

  后天,听老板大会小会的提到人力资源工作的重要性,又觉得自己是块做好HR的料。

  再后天,又发现战略设计、企业文化、顾客价值……这样朝思暮想,坐立不安,大好的时光从眼前匆匆过去了,自己还留在起点的不远处——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所以,要——立长志,不能常立志。

  目标总变,精力都浪费在“起跑线”上,没有了“中途跑”,更没有最后的“冲刺”。“常”立志,半途而废,事倍功半,一事无成;立“长”志,锲而不舍,终得结果。

  做到专一,需要专心致志。

  一日,修学律宗的有源律师参见慧海禅师,问:“和尚修道,还用功否?”

  慧海禅师曰:“用功。”

  有源律师问:“如何用功?”

  慧海禅师曰:“饥来吃饭,困来即眠。”

  有源律师又问:“一切人总如是,同师用功否?”

  慧海禅师曰:“不同。”

  有源律师再问:“何故不同?”

  慧海禅师曰:“平常人吃饭时不肯吃饭,百种需索;睡时不肯睡,千般计较。所以不同。”

  禅者的吃饭、睡觉与一般人的吃饭、睡觉都有着差距——差距何在?专心也。

  禅者专心吃饭,绝不百种需索;禅者专心睡觉,也绝不千般计较。可见,专心做一件事,想做不好都难。

  在心里默默写下这个“一”,并记住——

  “正”缺“一”为“止”;

  “王”缺“一”不“土”即“工”;

  “子”缺“一”不“了”也“了之”……

  “一”从甲骨文、金文、小篆再到楷书,沧海桑田,风云变幻,却始终如“一”,不改初衷之风貌——这,绝对够得上专“一”。

  专“一”。

  一切皆有可能。

  文/老范行军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