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阳堡 历史的围城

  • 来源:旅游纵览
  • 关键字:开阳堡
  • 发布时间:2013-08-05 16:28

  开阳堡即战国时期赵国代郡之安阳邑,《史记赵世家》载,赵武灵王封长子章为代郡安阳君,掌辖赵国半壁江山。它是阳原县境内,最古老的县城和村庄,距今至少已有2200年。故开阳有“开阳原县村庄先河”之说。

  城市的面目可谓日新月异,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如同地铁窗外一闪而过的广告牌。而看到开阳堡,它静静地呆在那里,尤其使人感受到它的孤独空寂。第一次了解到开阳堡,还是在2007年。无意间在网络上看到一幅开阳堡的照片,高大厚实的黄土,围作一座完整的城堡,雄伟壮丽,孤傲地伫立在那里。这座不知历经多少沧桑保留下来的城堡,一定有着道不尽的故事。从此,我对开阳堡一直心存好奇,想着某天,一定要去探访一番。

  当时的资讯还远不如当今发达,在网络上搜索,仅仅找到一条关于开阳堡的信息。一位网友去过那里,反映那里偏僻闭塞,道路不畅,尤其提醒说那里没有食宿接待。这一切使人感觉,开阳堡很遥远,很难企及。事实上开阳堡位于河北省阳原县城东南约20公里,为阳原浮图讲乡的一个行政村。距离北京仅仅250公里,距离大同约110公里,且有北京到大同的宣大高速从附近经过,交通还算比较便利。而我真正到访开阳堡,却是2009年了。

  09年3月,在晋北游走后沿宣大高速返京,我决定去探访下开阳堡。远远望去,一座高大雄厚的城堡洞开一面。感觉开阳堡好像是一座桃花源。若开若合的城门,仿佛有道不清说不尽的故事。

  开阳堡,依山傍水,堡城南,是恒山余脉,虽为余脉,仍层峦起伏,绵延不断,尤其在冬季,山尖白雪覆盖,宛如青藏高原的神山一般。由丁玲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而响名的桑干河,自西向东从城北流过。桑干河,在北京永定河上游,相传在每年桑葚成熟的时节河水干涸,故得名桑干河。如今,桑干河在流经开阳堡一带,已经几乎断流了。

  据《察哈尔省通志》载,今存的开阳堡为唐代所建。开阳堡规模不大,堡墙东西长305米,南北长232米,但墙基宽在5~8米之间,堡墙高8~10米,相当坚固厚实。四周筑有墩台16座,利于加固城池和守卫。唐代建城时并未用砖石砌筑,整个堡墙是就地取材,用白垩土和黄胶土混合夯实而成。这种土黏性极大,虽经历千多年的风吹日晒、雨水冲刷,仍保留了原来的轮廓,有的地段基本保存完好,至今仍非常坚固。

  开阳堡坐北朝南,城门开在城南一侧,由青砖和条石垒筑,雄伟挺拔,威武刚强,确有坚不可摧之势。城门洞内的铺路石,已被行人车马踏磨得光滑如镜,两条被车轮碾下的车辙,见证着古城沧桑的历史。堡门上建有玉皇阁, 始建于唐代,曾于清同治年间重修,但仍保留着唐宋建筑的风格。玉皇阁面阔三间,四层斗拱飞檐,高两丈有余,五脊六兽歇山顶。唐代的土木建筑能保存至今的很少,据说只有山西五台县的南禅寺和佛光寺。所以玉皇阁堪称塞外古代建筑中的瑰宝了。

  尤其令人惊奇的是四角的昂(昂是斗拱中斜置的构件。宋代时起杠杆的作用)都雕刻成精美的象头形状,如同一群在天河中饮水的神象。每一朵斗拱昂枋自成图案,造型独特,美观坚固,表现了古代建筑师匠心独具的力学原理和审美情趣。阁顶覆盖琉璃瓦,更加显得富丽堂皇。殿内已空,四周的壁画也已斑驳不清。目前仅留石碑一座,横躺在地面,无人理睬,字迹倒还清晰可见。

  开阳堡内,还有一处古戏台,大致框架尚得保存。台高约两米,台上青砖铺地,两侧屋角由木柱支撑,柱础石雕图案精美。台上两侧各有一个耳房,供演员化妆和候场。在屋檐下梁头的位置有一个立体感很强的砖雕,采用的是透雕手法,画面是松林鹿回头。遥想当初,这里或许不乏名流雅士,人声鼎沸,歌舞升平。而如今,戏台上仅立存有一石碑,已残破半壁,犹如单脚独立。2000多年的历史,这里曾经好戏连台,现在却悄然落幕。偶尔有人来到这里,在戏台前流连徜徉,或缅怀,或感伤,或凭吊。

  此外,离玉皇阁不远的地方还有一座城隍庙,按封建社会的寺庙建制,只有县级以上的城镇才有资格建城隍庙。城隍庙的山墙已摇摇欲坠。乡民们自然不希望它坍塌,用两根长木勉力支撑着,仿佛期望神仙的庇护,哪怕是多一天,再多一天。可惜的是,当2012年再访开阳堡的时候,开阳堡最明显的变化,就是这座城隍庙的山墙,已然倒塌了。

  堡城内还有一座土地庙,从外形上看,还坚实稳重。可内部的塑像,都已损毁了,七零八落,一片狼藉。土地爷,或许保佑了乡民,却没有看好自己的地盘。

  不过庙里墙壁四周还有些依稀可见的壁画。不知是何时的遗存。看起来,画工倒还精细,美女依然很美。

  开阳人在建造城堡时很讲究周易八卦。堡内街区规划,一改传统的以南北中轴线为一条大街的格局,而采用南北两条较对称的,东西两条街,形成“井”字型结构,把整个堡分为九部分,称“九宫街”。除中宫外,其余八宫均按后天八卦卦形设置街道。现在西北角和西南角仍就保留着“乾三连”和“坤六断”的格局。其他街道虽几经变迁,仍能看出一些八卦的卦形痕迹。

  开阳堡的民居也颇有特色,多为与堡墙一样的泥土混杂草屑砌成,与开阳堡材质融为一体。堡里不乏深宅大院,宽阔高大的院门颇有气势,院墙也浑厚坚实。料想这高大的围墙并不为防抢防盗,而是一种地位和财富的象征吧。在这小小的开阳堡围城内,却也存在着不小的贫富差距。一座小城堡,何尝不是一个大世界?

  开阳堡,2200多年前开城,当时的赵武灵王,开胡服骑射之大局,开疆拓土,意气风发,雄霸一方,引四海来朝。无奈赵武灵王雄才小略,能开创一国霸业,却无能治理家政,开拓疆土万方,却被活活饿死在沙丘,可悲可叹。而开阳堡,作为赵武灵王长子赵章的封地治所,想必当初定是繁华似锦,富甲一方,而命运,却也如曾经的主人一般,繁华落尽自凋零。

  开阳堡由盛转衰的主要原因,据说是周边环境遭到破坏。传汉唐以前开阳堡附近森林广袤,水源充沛。在北宋年间和明代,阳原县成为中原农耕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冲突和战争的前沿,森林大量被砍伐,水源枯竭,生态遭到了严重破坏,开阳堡周边逐渐开始沙漠化。每逢冬春,狂风漫卷黄沙,扫掠开阳堡。

  站在城楼上的玉皇阁放眼望去,这开阳堡,仿佛就是一幕幕的电影。历史的烟云在这里流过,如滚滚江水滔滔不绝,也如什么都没有发生过。而它又坚如磐石,2000多年的风雨历程,它依然固守在那里,岿然不动。

  撰文、摄影/天生糊涂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