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成国人愿选择二三线城市安居
- 来源:小康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住房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3-08-31 14:14
在住房压力会给人带来“缺乏安全感”、“日常生活精打细算”、“心烦”等种种影响的当下,七成国人认为二三线城市,才是最适合自己居住的地方
“1990年,共有约15万中国人居住在日本。今天,这个数字超过了70万。”
从15万到70万,这23年间,为何如此多的中国人选择安居邻国?8月14日,英国广播公司网站刊发的一篇题目为《在日本定居的中国人》的文章称,东京不仅是“一个国际大都市,很现代、很干净”,而且“这里的房价已经低于北京和上海了。”
2013年7~8月份,中国又迎来了一个酷热的夏天,与天气“和谐”相配的,是一线城市房价不断攀升的热度,甚至连所谓的“日光盘”也不断涌现。此时,正值“2013中国居住小康指数”面向全国20个城市做调查期间,万余人面对“您觉得什么地方最适合自己居住”等问题,深入思考着未来自己将在何处安居。
七成人钟情二三线城市
在《小康》杂志社联合浙江大学不动产投资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媒介调查实验室进行的面向全国20个城市、万余人参与的调查中,七成人认为二三线城市才是最适合自己居住的地方,其中39%的人觉得二线城市最适合自己居住,33.2%的人觉得三线城市最适合自己居住;而被认为是“高端、大气、上档次”的一线城市仅排名第三,只有14.9%的人钟情北上广深这四大一线城市;还有12.3%的人甘愿选择正在被“热捧”着的城镇;极少数(0.6%)受访者认为自己适合居住在农村或者国外等“其他”地方。
“总体来说,公众的选择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著名房地产评论员和房地产战略研究员、汉硕国际管理学院中国城镇化研究中心主任许子枋分析认为,“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房价已经出现了连续、持续过快上涨的态势,选择在一线城市居住,虽然能共享城市的配套、资源和视野,但买房压力过大,承担房价压力势必损害其他正常生活支出。而二线、三线城市的城市规划和发展前景,既能逐步享受到大城市的配套和资源,房价也还可以承受,当然宜居,所以选择比例较高。至于选择居住在城镇,目前比例虽然不高,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必将给中国人带来新的空间和想象。”
“2013中国居住小康指数”调查同时在新浪网推出,在有近2000网友参与的调查中,三线城市成为了最受欢迎的安居地,33.8%的人把唯一一张“选票”投向了三线城市;二线城市也比较受欢迎,得到了23.6%的人的青睐;城镇的“粉丝”数量并不逊色于二线城市,也达到了两成(21.7%);相比之下,一线城市则暗淡了许多,只有12.9%的受访者认为这里是“适合自己”的;还有8%的人觉得居住在农村或者国外等“其他”地方,才是自己最好的选择。
一线城市是否真的“黯然失色”了?天津商业大学教师、《买房八堂课》一书的作者王伟博士并不这么认为,在他看来,一线城市的居住成本之所以高,并不是偶然的,是因为其拥有着二三线城市所不具备的各种就业机会,以及教育、文化、交通等宜居资源,而这些都是二三线城市所不能媲美的。“尤其是就业机会,一线城市的收入水平远远高于二三线城市,这也就是很多人宁肯‘漂’也要留在一线城市的原因。”王伟感慨道,“撇开收入谈宜居有些太理想化了。”
住房压力“逼迫”未婚族推迟结婚
还记得《80后男友买房记》(详见2010年12月1日出版的《小康》杂志)中的杨逍和罗璐吗?三年前,在接受《小康》采访时,这对还属于“未婚一族”的小情侣在“挥舞的房地产政策利剑”还未刺中他们的时候,成功地在北京买下了房子,但在买房的同时,他们也制定了“逃离计划”,准备将来选择一个二三线城市生活。
正如王伟所言,“撇开收入谈宜居有些太理想化了”,现在,已经成为恩爱小夫妻的杨逍和罗璐虽然在心底依然惦记着那个遥远的“逃离计划”,却还是选择了在北京继续奋斗--因为,他们还要还贷--“30年呢,且得还着呢。”罗璐称,有了房子的他们,仍然无法在短期内摆脱所谓的“住房压力”。
来自住房的压力会对中国人造成哪些影响?《小康》调查显示,最大的影响是“缺乏安全感”,其次是“日常生活精打细算”,再次是“心烦”,接下来则依次是“对生活缺乏热情”、“减少休闲娱乐活动”、“担心失业”、“推迟结婚”、“丧失斗志”、“觉得自己没用”、“家庭争吵”等等。
在参与“2013中国居住小康指数”调查的受访者中,已婚者占比89.5%,未婚一族占比10.5%。对于已婚者和未婚族而言,住房压力对他们所带来的影响是不一样的。
面对住房压力,已婚者首先感到的是“缺乏安全感”,其次是“日常生活精打细算”,再次是“心烦”,“对生活缺乏热情”和“减少休闲娱乐活动”分别排在第四、五位。而未婚族在沉重的住房压力之下,首先选择的却是“推迟结婚”,其实他们也会感到“心烦”、“缺乏安全感”,但这两种感受都被“压抑”在了“晚婚”的现实选择之下,在住房压力对他们的影响中,“日常生活精打细算”和“对生活缺乏热情”则分列第四、五位。
要房子,还是要婚姻?
房子与婚姻,在中国人传统的理念中,原本应该和谐地共处于同一个屋檐下,“有爱就有家”;而现在,随着房价的不断上涨,住房压力的加大,房子与婚姻,常常站在对立面,成为很多人的“两难选择”--其中不乏已经相爱、相伴的人。
于是,“政策性离婚”,成为了这个时代产生的“新现象”,意指夫妻双方通过假离婚等非常规方式来规避政策,以达到避税、获取优惠房贷利率等目的。
“人们将婚姻当成追逐财富的手段,是我们这个社会的悲哀。”“如果为了金钱利益,轻易地亵渎婚姻的严肃性,这样的婚姻和家庭也很难经得起考验,这反映了急剧商业化所带来的人们精神与信仰的沦丧。”尽管王伟、许子枋都对“政策性离婚”持不赞成态度,但在《小康》调查中却发现,有不少民众会在必要的时候去寻求“政策性离婚”的方式。
您会为了规避税款、获取优惠购房、获取优惠房贷利率而选择“政策性离婚”的方式吗?面对这样的追问,11.6%的受访者坚定地答道“会”;34.9%的受访者表示“可能会”,他们已经开始研究这种方式的“可行性”并酝酿着“亲自实践”一下了;回答“肯定不会”的受访者只有20.2%;15.2%的受访者则边犹豫边给出了“不太会”的答案。
如果把“会”与“不会”的天平做个对比,倾向于“会”的人占比46.5%,倾向于“不会”的人占比35.4%,还有18.1%的人表示“不知道”。
提起“政策性离婚”这个话题,罗璐显得有些激动,起初,她对这种方式还很质疑,觉得荒唐,不可能为了买房而离婚,但她的同事就真的这样做了,“如果我们考虑改善性住房,‘政策性离婚’可能是唯一的选择,所以很动摇,如果现在让我选,估计是一半一半的倾向吧。”看了“2013中国居住小康指数”的问卷后,罗璐在这道题的“可能会”选项上打了勾,不过,她还没和老公杨逍讨论过这个问题,“在我们家,他的意见肯定最有影响力。”
当然,王伟和许子枋也并不会只从“道德层面”来看待公众们的选择。许子枋首先从“制度视角”对此进行了审视,“市场经济的原则应该是小政府,现在的情形是政府干预相对过于微观。有很多人选择政策性离婚反证了我们的制度存在不恰当的地方和不科学的地方。”王伟则呼吁应尽快修正和完善限购政策,“政府的政策不应伤害到社会构成细胞--家庭的利益,而行政化调控手段明显的限购政策,直接导致很多人为买房而离婚,不能不说这是个‘悲剧’。因此,政府出台各项政策应充分考虑其社会影响和后果,而不应仓促行事。”
文|《小康》杂志中国全面小康研究中心 鄂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