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科学的谣言
- 来源:科技创新与品牌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科学,达尔文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3-09-13 08:21
这个夏天,我国的西北,经历过了地震和泥石流;而我国的南方,依旧在承受着酷热和飓风的肆虐;东北,则是在一片汪洋中挣扎。我们对历经苦难的同胞表示安慰,同时对与灾难抗争的勇士表示致敬!
科学的本质是不断地探索、揭示真相,用新的认知替换旧的认识。人类也是在不断的自我否定中成长起来的,曾经的天圆地方,用进废退变为了无尽的宇宙和达尔文的进化论。然而,科学的永无止境也给不少人带来了困惑,那就是我们与自然界真相远远的距离。
我们无法准确探知地震的时间和区域,我们无法丝毫改变飓风的行进路线,但我们总是会接触很多类似于“造福人类的科学保命方法”,例如地震中的“生命三角”,例如“地震云”等等。
“生命三角”的说法来源于2004年开始传播的一封电子邮件,倡导者加拿大人库普被誉为“全世界最有经验的救援队队长”,他提出地震时躲在“生命三角”内存活的几率最大,这一说法被世界各地的很多人信以为真,直到今天。甚至在地震时,很多人在摇晃中都毫不犹豫地躲进所谓的“生命三角”。
其实在此说法面世不久,联合国就发出声明进行辟谣,美国政府也两次因为诈骗和造假对他进行诉讼和调查。
事实真相是:地震过程中屋顶不可能从四面八方顺不同方向砸下来,根本无法预料哪里是救命三角;而本想用来帮你支撑的重型家具完全可能由于晃动先倒在你身上。
第一个提出“地震云”说法的是日本政治家、曾任奈良市市长的键田忠三郎。他在1956年日本福冈地震前看到一条非常奇特的云带,他称这样的云为“地震云”。事后专家辟谣认为这种辐射状的“扇骨云”其实是常见的卷云带。
什么是谣言?谣言是利用各种渠道传播的对公众感兴趣的事物、事件或问题的未经证实的阐述或诠释。谣言存在于任何社会及社会发展阶段。由于人们总会在某些领域一知半解,对某些事物有理解偏差,就产生了“谣”。
在古代,“谣”本指“谣谚”,如民谣、童谣等,是民间的诉求方式,如诗经中的“风”,如今是国学经典。随着社会发展和文化变迁,谣言逐渐演变,开始为政治、经济等服务。如二战时期,英国和德国之间多次使用谣言打击敌国民众的心理。如今谣言大致分两类:一是毫无事实或科学依据的信息,发布者往往信口而来,传播者不负责地大肆传播;二是“谣诼”,带有主观恶意,并有诋毁、诬蔑的性质。
我们都有过阅读《十万个为什么》的美好回忆,然而,随着科学技术与媒介传播的发展,《十万个为什么》已不能满足我们探知科技领域最新成果的需求。沿着社会发展的轨迹,我们正置身于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成为了信息海洋中的一叶孤舟,泛滥式的信息是普罗大众每天必须接受的内容,如同一日三餐。在这样一个时代,冠着“科学”铭牌的谣言比恶意的社会流言更为可怕,许多五花八门、未经求证的“健康常识”可能威胁公众身体健康;许多耸人听闻的“求生宝典”甚至造成危急时刻对公众生命的二次伤害和社会恐慌。
都说谣言止于智者,现在面对锒铛入狱的秦火火和立二拆四之流,谣言止于法律;谣言,同时也应该止于科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