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幻现实主义经历:敷设乔布斯传奇晦涩底色
- 来源:中国计算机报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乔布斯,苹果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3-11-04 09:37
“从地狱的污水里升腾的浓雾,让我晚熟的果实甘甜多汁。这雾霭在忧郁的草原上弥漫,像白雪在绵延的山岭上初积。”这是诗人弗朗基谢克·夏维尔·沙尔达的一段诗。
乔布斯创新已被世人打上了传奇的印记,可是在其光鲜的亮色背后,有一些灰暗的成分,常常被人所忽略掉,但这是塑造其独特性格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虽然晦涩,但无法隐去。
遗弃与关爱
“哇”,乔布斯人生的第一声啼哭和别的男孩子无异。但他却不像大多数孩子那样,给父母带来喜悦。他给亲生父母带来了一种苦恼,因为他是一个私生子。
二战结束后,美国性开放浪潮初现端倪。残酷的二战和美苏争霸背景下的核疑云,推动了西方社会年轻人及时行乐的思潮。但正统的婚姻观念仍有巨大的基础和影响力,未婚同居不被允许,未婚女人也难以抚养小孩。因此,承受社会压力的乔布斯生母乔安妮·辛普森决定要把孩子送人。
乔安妮当时是一名年轻的在校研究生,她希望收养人是有大学学历的人,所以孩子一出生就准备交给一对律师夫妇收养。没想到乔布斯呱呱落地时,那对夫妇却改变了主意,准备收养一名女孩。
于是,在领养登记册上排队等候的保罗·乔布斯夫妇半夜三更接到一个电话: “我们这儿有一个没人要的男孩,你们要么?”
“当然要。”他们忙不迭地回答。
但是,乔安妮发现保罗·乔布斯夫妇都不是大学毕业生,作为蓝领的保罗甚至连中学都没有毕业,所以她拒绝在最后的收养文件上签字。
保罗夫妇表示会把这个男孩斯视同己出,而且承诺会“让他上大学”,乔安妮最后同意了。保罗夫妇为这个男孩起名为:史蒂夫·乔布斯,公众一般称呼他乔布斯,其周围的人则称其为史蒂夫。在乔布斯的人生历程中,憨厚的保罗践行了自己善待他的诺言。
保罗夫妇很快发觉到抚养小乔布斯的不易,年幼的他活泼好动,曾把一个金属发卡插到插座中,结果是当场昏厥,送医院抢救。这还没完,几个月后,他和小朋友搞了个小小化学实验室,“实验”过程中,他对杀虫剂的味道很好奇,于是他再一次被送到医院,洗胃。
乔布斯5岁时,他们一家搬到了帕洛阿尔托,从此跟硅谷结缘。保罗夫妇日子其实过得很拮据,但他们尽可能为小乔布斯提供童年所需的各种娱乐,譬如他们为他买回摇摆小木马、留声机和一些唱片。
上学前,保罗夫妇就教他读书,因此他比同龄人启蒙较早,但这样也有一个副作用,初级的教育在他眼里显得很无聊。乔布斯的老师曾评价他有点不合群,看事物的方式与众不同。
很快乔布斯开始给老师捣乱,譬如把蛇放到教室里。乔布斯所在的学校,高年级的同学经常打架,有时甚至需要警察出面维持秩序。如果照乔布斯的顽劣脾性发展下去,他结果可能成为街头混混。
好在上4年级时,乔布斯自称遇到了生命中第一位贵人伊莫金·希尔女士,“她是我4年级的老师。她只用了一个月就对我了如指掌,并且激发了我的学习热情。”
伊莫金知道乔布斯家境不好,她有时会以奖励乔布斯几元钱的方式鼓励他完成自己的作业,这种方式避免了让少年乔布斯有被施舍的感觉。
乔布斯成年后虽然曾寻找过亲生父母,但他更尊敬自己的养父母,他说过:“我想,对于一个被收养者而言,想要知道某些特质从何而来是很自然的事。但我主要是一个环境论者,我认为一个人的成长方式、价值观以及看待世界的多数想法都源自其成长经历。”
“有些人认为,因为我被父母抛弃过,所以我非常努力地工作以求出人头地,这样我父母就会后悔当初的决定,还有一些类似的言论,都太荒谬了,”乔布斯坚称,“知道自己是被领养的也许让我感觉更加独立,但我从未感觉自己被抛弃过。我一直都觉得自己很特别。”
而与乔布斯关系密切的安迪·赫茨菲尔德则认为被遗弃一事对乔布斯影响深远。“史蒂夫身上的关键问题是,为什么他有时候会失控般变得残酷并伤害别人,”他说,“那还要追溯到他一出生便被遗弃这件事上。真正的潜在问题是,在他的生活中,永远有‘被遗弃’这样一个主题。”
电子启蒙
“他双手很有天赋。他能够修好任何东西,把任何机械物件拆开,然后再装好。这是我的第一印象。我开始被电子产品吸引,他也常常让我把东西拆开,再组装好。”乔布斯回忆养父对自己的电子启蒙。
保罗·乔布斯曾作为机械师,二战期间在美国海岸警卫队的一艘船上服役,因此喜欢摆弄一些电子和机械设备,小乔布斯耳濡目染,深受其影响。
他们当时住处附近有大量的电子工厂,为美国航空航天局的飞船登月计划提供电子元器件。保罗发现儿子喜欢玩一些电子器件,他又买不起,于是常到工厂的废品堆里找寻一些可以利用的物件,乔布斯有时会陪着保罗一起去。
乔布斯沉浸在电子的海洋里,于是电子元器件成了有些孤僻的他的最好玩具。
乔布斯有一个名叫拉里·郎的邻居,是惠普的工程师。他常教乔布斯一些电子知识,并送给乔布斯一套电子工具。乔布斯还因此有幸进入惠普的实验室里,在那里,他第一次见到了个头庞大的计算机。
乔布斯一天心血来潮,拿起电话,照着电话黄页中的号码,给惠普公司的创办人兼总裁比尔·休利特打电话。这位著名惠普车库传奇中的人物,很耐心地接听了这个素未谋面的小孩的电话,和他聊了近20分钟,并同意他在暑期间到惠普工厂实习。
乔布斯一生遇到许多贵人,休利特应该是其中一位,乔布斯曾恭敬地称他“的确是个好人”。实习期间,在惠普装配计算器的流水线上,乔布斯的工作只是负责拧螺丝帽,工作很枯燥,但他感觉像在天堂,“还记得我工作的第一天,我向我的学督,一个名叫克里斯的家伙,表达我在惠普工作的热情和幸福。我跟他说,这个世界上,我最喜欢的东西就是电子产品。”
平时有些孤僻的乔布斯逢人就谈自己在惠普工厂的所见所闻。 有人评价那好比是从灭火的水龙头那里接水一样,让人应接不暇。
1972年,上高三的乔布斯就认识了克丽丝·布伦南,他很快迷上了这位具有叛逆性格的女生,当时全校只有她一个女生敢翻墙逃学。很快,两人就恋爱了,放学后,他们经常一起逛街,喝酒,甚至抽大麻。
高中毕业后,乔布斯要和克丽丝同居。克丽丝父母正在闹离婚,根本不管她。乔布斯把要搬出去和女友同居的事告诉养父母时,遭到老乔布斯的反对,“嗨,你们不能那样做。”但老人又能如何呢?乔布斯还是到外面租房子和克丽丝住到了一起。
辍学与首次求职
“当时我很天真,选了一所学费几乎和斯坦福大学一样昂贵的学校,当工人的养父母花光了所有积蓄为我支付了学费。”高中毕业后,乔布斯想上大学。结果养父母像上了发条一样,开始张罗起来。
乔布斯表示,里德学院是他唯一想去的大学,除此之外,不想上任何一所学校。父母拗不过他,只好同意。
1972年,他们一家开车前往里德大学,当时还没开学,因此校园比较寂静。所有的离别场景都相似,父母千叮咛万嘱咐,依依不舍,而儿子却想早一点挣脱父母的羽翼,飞往他自己看来广阔的天地。乔布斯回忆当时自己甚至不希望宿舍楼里有人看到双亲,他把自己想象成孤儿,常年靠扒货车在全国各地流浪。他想亲自品尝一下生活的味道。
入校不久,乔布斯对东方的神秘主义很感兴趣,于是和同学一起讨论印度教,并身体力行地到附近的庙堂参拜。他开始吃素,并尝试辟谷,即长时间不吃东西。他深信消化会消耗太多的精力。
六个月之后,乔布斯看不出上大学有什么意义。他开始问自己:“如果今天是生命中的最后一天,你会不会完成你今天想做的事情呢?”连续几天,他的答案都是“不”。他说:“我既不知道自己这一生想干啥,也不知道大学是否能够帮我弄明白自己想干啥。这时,我很快就要花光父母一辈子的积蓄了。所以,我决定退学。”乔布斯回忆,“当时这个决定看来相当可怕,可是现在看来,那是我这辈子做过最好的决定之一。”有报道说,乔布斯竟然成功地从学校要回了学费,退回给了含辛茹苦的父母。
虽然退了学,但乔布斯没有离开德里学院。他只能睡在朋友房间的地板上。里德学院确实够宽松自由,他们对乔布斯这样的寄生学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不受学位羁绊的乔布斯,开始旁听一些自认为很有意思的课,“当我休学之后,我再也不用上必修课,把时间拿去听那些我有兴趣的课……追寻好奇与直觉,我所驻足的大部分事物,后来看来都成了无价之宝。
”当时,里德学院的书法课很棒,校园里所有的公告栏和每个抽屉标签上的字都很出色。乔布斯选了书法课,学怎么写好字。他曾回忆:“这门课很棒,既有历史价值,又有艺术造诣。当时我并不指望书法在以后的生活中能有什么实用价值。但是,十年之后,我们在设计第一台麦金塔电脑时,它一下子浮现在我眼前。于是,我们把这些东西全都设计进了电脑中。这是第一台有这么漂亮文字版式的电脑。如果不是我当初在大学里偶然选了这么一门课,麦金塔就不会有那么多种印刷字体或间距安排合理的字号。”
在这段时间,他还阅读了《全体集合》和《一个小行星的饮食》等哲学书籍,不断探寻生命的真谛。乔布斯后来曾感慨:“如今,你很难在大学校园找到这些图书。这种改变并无好坏之分,只是环境迥然。《追寻卓越》之类的商业图书已经取代《一个小行星的饮食》。”
乔布斯通过去退可乐瓶,用那五分钱押金来买吃的,或吃他从大学咖啡馆顺来的面条,他曾回忆自己吃了3个月的面条。每个星期天晚上他都要走七英里,到城里另一头的一家教堂,吃每周才能享用一次的美餐。
为了贴补开销的费用,乔布斯在学校里找了份工作,给实验室做电子设备维修师。教授们发现,他似乎对电子产品的修理上瘾,他不是简单的维修,而是往往把整个设备重先设计组装后再送回来。
又过了一段时间,乔布斯彻底退学回到家中,一天,他翻看报纸,看到了雅达利公司的一份招聘启事,上面写着“在享乐中赚钱”,于是上门求职。
穿一身旧衣服、嬉皮士打扮的乔布斯一走进雅达利公司大堂,马上就被前台接待员注意到了。接待员向上汇报说大堂里来了一个怪人,但也可能是个形象不拘的“人才”。
“也许,当初在人们眼中,乔布斯是一个骄狂怪癖的家伙,并不讨人喜欢。但我认为,他是一个天才。”雅达利公司创始人诺兰·布什内尔这样回忆。
雅达利是一家开发游戏机的公司,上世纪70年代初,美国大量的酒吧、娱乐场所和大学俱乐部,终日响着这家公司的游戏机“乒乒乓乓”的声音。
这家公司管理风格散漫,这对年轻的乔布斯影响很大,他后来的第一段苹果职业生涯就闪回着雅达利企业文化的影子。
被剃头与参禅
“我完全惊呆了。我当时只有19岁,身处异国他乡,却被一个印度大师拉到喜马拉雅山上剃头。直到现在,我仍不能确定他为什么这样做。”乔布斯这样回忆当年一位印度大师对他的剃度。
1973年的一天,在雅达利工作的乔布斯想去印度拜见大师,他建议他的主管奥尔康给他掏钱买机票。结果呢?奥尔康让他一边玩儿去,雅达利管理虽然散漫,但也不能由着乔布斯的性子来。但乔布斯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使出缠人的功夫。恰巧这时雅达利销往德国的一款游戏对电视信号有干扰问题,当地的工程师无法解决这个问题。奥尔康让他去欧洲解决这个问题,同时给他准假,让他绕道印度看他的大师去。奥尔康还半真半假地对乔布斯说:“见到大师代我问好。”
乔布斯到了德国,让当地的工程师吃了一惊,他们打电报给雅达利,问为何派来这样一个怪人,雅达利顾左右而言他。乔布斯也不想和当地工程师废话,三下五除二解决了问题,转身去了印度。
到了目的地时,乔布斯发现自己慕名要访的圣徒已经去世。“说是朝圣,但当时我们并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走。”乔布斯回忆。
一天,他在喜马拉雅山脉转悠,遇到一个拥有众多追随者的大师在举行一场活动。饥肠辘辘的乔布斯上前表达了自己的敬意,然后吃了顿午餐。与众不同的乔布斯显然吸引了大师,大师和他坐到一起开始交流。天知道他们能否听懂对方的话。乔布斯回忆:“他不大会说英语,我也不大会说印度语,但他努力与我交谈,并笑得打滚。”
然后,大师拉着他的胳膊,将他带到一条山道上。众多追随者羡慕地看着乔布斯,因为他们奔波数千英里,只能得到与大师相处10秒钟的机会,而大师却要选了乔布斯同行。大师拉着乔布斯向上爬了半小时,然后到了山顶。在一个小池塘边,大师一把把乔布斯的脑袋摁到水中,然后拿出一把剃须刀,三下五除二把他的头发剃了个精光。这让乔布斯惊诧不已。
随后,坐着当地减震器早已失灵的公交车,乔布斯四处转悠,接触其他的大师,由于住宿条件恶劣,其间他染上了疥疮。
乔布斯完成这段有些魔幻现实主义味道的印度之旅后,回到了硅谷。但印度之行迫使他思考很多问题,他几乎变了一个人,“我回来后比去时受到了更大的文化冲击。”他的女友克丽丝称他回来时举止怪异,眼睛睁得老大,总瞪着她。
乔布斯开始面壁参禅,他最终得出这样的感悟:“加利福尼亚嬉皮士的贫穷是一种自我选择,而印度的贫穷则是命运。”
后来的乔布斯只吃鱼、蛋、奶和素食,他每天很早就上床休息,他说:“佛教徒没有夜生活!”乔布斯还说过他宁愿成为一名僧人,而不是启动苹果公司。
乔布斯试图从佛教禅宗中寻求宁静,但其粗暴性格仍被媒体诟病,一位采访过乔布斯的记者称:“如果乔布斯没有学习禅宗,那么情况会怎样,可能会更糟?”(本文作者著有《极客:改变世界的创新基因》一书,科学出版社出版)
姜洪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