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政要的“中国观”(下)

  “种种迹象表明,卡梅伦首相2015年中英贸易翻番的目标是可以实现的”

  作为伦敦市唯一主管商业和投资的副市长,马尔萨乌斯(Kit Malthouse)对与中国政府和企业的商业贸易往来充满信心---“美国人有一种国家偏执,我们英国从前没有,以后也不会有”。

  他指着办公室墙上的伦敦地图对记者说:“你看,比如伦敦东边的‘皇家阿尔伯特码头’,是一个很重要的基础设施项目,我们非常欢迎中国投资者在这里进行开发。”

  事实上,北京的商业房地产开发商总部基地(ABP)集团早在今年5月就已宣布将斥资10亿英镑(约合人民币100亿元)把“皇家阿尔伯特码头”打造成伦敦的“亚洲商务港”。ABP甚至为此将全球总部搬到了伦敦。

  “投资英国的政治风险极小。”马尔萨乌斯对记者一再强调。确实,与美国国会和外国投资委员会严格和仅半透明的审查机制相比,英国对于外资确实是比较开放的,这种态度也在吸引更多的中国投资者。

  翻翻近期的英国报纸,就会读到非常多来自中国的大型投资的消息。10月3日,中融集团董事长倪召兴宣布,中融将投资5亿英镑修复1936年被烧毁的维多利亚时代水晶宫并开发其周围的休闲场所。今年上半年,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也宣布将在伦敦泰晤士河南岸的九榆地区投资7亿英镑建造一间豪华酒店,并以3亿英镑投资英国豪华游艇公司“圣汐”。

  “种种迹象表明,卡梅伦首相2015年中英贸易翻番的目标是可以实现的”。马尔萨乌斯说。为了达到这一目标,马尔萨乌斯和市长约翰逊,以及英国的各大商业团体已经多次游说内政大臣梅恩,希望让中国游客和投资者赴英更加方便。从此次两名英国政要访华期间发表的简化中国人赴英签证的声明来看,向来保守的内政部已经接受了他们的意见。

  当然,在政府对中国投资敞开大门的同时,英国媒体和其他人士也发出了一些要求谨慎的声音。《金融时报》在一篇社论中警告说:“以后令人不快的妥协将是家常便饭。但只应该在有利于英国长远利益的情况下才能考虑进行妥协,绝不能仅仅只为了赚快钱。”

  在奥斯本和约翰逊回到英国后,这种反对声音或许会时常出现在媒体上。但辩论归辩论,中英将在对方的政治和经济中扮演更重要角色,将是不争的事实。

  “对中国而言,除了中资企业能在英国获得更大市场外,中国还可以将英国作为一个了解欧洲的窗口,并把它定位为在欧洲的重要伙伴,这也不失为一个良策。”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教授保罗·凯利说。

  文 | 柯昱强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