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制闹剧
- 来源:21世纪商业评论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新股,注册制,证监会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3-12-13 15:54
11月30日证监会制定并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推进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意见》,宣告了IPO重启,而且企业将是批量上市。《意见》直接表示,推进股票发行向注册制过渡。若实行注册制后,资本市场标的数量增加、品类多元化,将带动上市公司的数量和股票市场交易需求的增加,提高发行和承销费率,增厚券商投行收入。
是的,注册制将逐步取代核准制,这是重要的信号。当然,大家也就是听管理层出台文件里面说了一句,但具体怎么做、过渡的方法是什么?不清楚也不明白。
按照笔者对文件的理解,这次文件没看出来任何端倪。只能说,是吸收过去的一些呼声较高的做法,比如“存量发行”,因为股市的供应有限嘛,所以出现发行价高和超募现象(就是股市融的钱比想象的多),所以下调新股规模,让老股东公开发售老股,老股东套现了钱,那么上市公司募集到的钱就少了,也就不会为以后“瞎花钱”感到迷茫了——大家都认为上市公司募集到钱肯定会瞎花。
这个解决问题吗?或者向着市场主要监管方向迈进吗?没有。其实老股发售主要是PE吵出来的,PE是中国资本市场最具游说能力的一群人,他们不想持有太长时间,因为整个市场的利率成本是上升的,意味着机会成本也是上升的。新股发行的决定其实加剧了PE、VC和企业家内部人的矛盾。
另外还有对股价维持的规定,如果股价跌到什么程度,则管理层锁定期延长。这也是非常老的策略,老股发售是控制高价、锁定期延长是防止跌价,笔者真的没有看出,这是向注册制精神转移。
大家都撸着膀子说一定要废掉行政力量的核准制,迈向注册制,迈向市场为主的监管方式,向美国学习。当然注册制不是不要监管,而是将监管重心放在真实的信息披露上,那就意味着注册制是通过强化信披、鼓励市场各种闹腾的力量相互较劲纠缠绞杀,来达到监管效果。
于是,对股价的维持看法重要吗?不重要。重要的是能不能大面积推进做空机制。做空其实是最好的监管方式之一,公司有问题,就第一时间变成套利机会,那么公司对此就忌惮了,就怕了,就要事前解决了。现在做空呢,融券融资,或者是股指期货,都是有限制的,一旦有限制,就变成了另外一种东西。笔者的想法是,应当直接引入做空机制,普通投资者都可以。这是走向注册制必须的一步。
一旦大规模引入做空、强化信息披露,那么注册制就有点渐进化的可能。比如笔者想象,是否可以对规模较小、筹资额不大的企业,一般是创新型科技型中小企业率先实行注册制,当然对于规模较大筹资额较大的企业还是采取过去的核准制。先分轨着,并轨给个时间表。然后对这些创业板中小板企业直接引入做空机制,这样就有理有利有节。
如果没有对市场更有敬意、短时间让市场更闹腾的改革,那么注册制就是口号,大家还是根据核准制预期做事。
文/杨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