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是历史的视窗
- 来源:环球人文地理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老照片,历史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01-25 13:37
严肃的历史学家说,老照片是历史的视窗。透过这些老照片,可以了解人、地区、国家的过去,从而真正地认识它们。上世纪70年代,美国出版了一本《1860 -1910年老照片中的中国》,以应尼克松访华以后美国人要了解中国的愿望。这本书包括165张照片,是从马萨诸塞州米尔顿一家博物馆所收藏的两千多幅老照片中精选出来的。
1996年,在北京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高潮中,专职负责建设北京新面貌的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特意出版了《北京旧城》一书,用大量旧照片展示了老北京的城市景观。寻找过去,照片可能是最好的途径,它可以提供比声音、文字更真实的感受。另外,对于许多争议不清的问题,老照片可以提供“铁证”。
当然,人们看老照片并不都是在顺心的时候去怀旧,或为了全面认识一个地方去晓古以通今。也有人们难受时,为缅怀过去的盛景,而端出老照片思念一番,沉痛一阵--去圆明园游览的人恐怕都有这样的体验。
在我国历史上,就有很多为怀念往事而大肆炒作旧日景观的例子,比如《清明上河图》的流传。公元1127年,北宋被女真打垮,宋室放弃首都开封,逃到临安(今杭州),成立南宋王朝。现代史学家邓之诚在议论南宋事时也说:“靖康之难,中原人士播越两浙,无人不具故国故乡之思。”在这种情形下,能讲北宋旧事者“为人所重”,而描述昔日开封盛景的《清明上河图》,也因此被复制以行,在市面上以一两金价发售--《清明上河图》细致写实,街景逼真,相当于当时的一张“老照片”。
老照片对地理学家来说,是重要的资料,昔日景观(Past Landscape)也是历史地理学家追求的目标--景观展现的可以是昔日的自然环境,也可以是由政治、经济、文化集结起来的人文面貌。延续性、阶段性、发展性是任何地理问题的本职内容,是地理认知的深层思考。老的地理景观照片是延续发展的证据,不仅证明昨日,也证明今天。在所有的建设成就展览中,几乎都要陈列老照片,那不是凭空怀旧,而是令今天更坚实。演变是“硬道理”,没有历史感的地理叙述,只有“地”,没有“理”。
对于千千万万的“普通人”,老的景观照片则更多的是“情”。触景生情,触及老照片也会生情,这是常事。照片上的昔日景观,令“过来人”回归青春。照片是老了,但是照片中永驻着“自己”的青春世界。80岁的老北京人,手执大栅栏的旧照片,可以说“此时我才二十岁”。“少小离家老大回”,但许多家已然回不去了,物换星移,何处觅旧园,只有老照片。
如果走遍世界,你会发现北京有“虎门销烟”的浮雕,大昭寺有文成公主进藏的壁画,美国有签署《独立宣言》的油画。这些虽不是老照片,却也是“老场面”的再现,这些“老照片”都在诉说各地永恒的道理,暗示着今天生活的方向。
文/北京大学环境学院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 唐晓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