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冠军走向成熟

  • 来源:新体育
  • 关键字:周洋,冬奥会,速滑,索契冬奥会
  • 发布时间:2014-03-12 08:15

  中国短道速滑运动员周洋在冬奥会女子1500米卫冕后,又一次把自己推向风口浪尖。与4年前如出一辙,她的赛后感言再成舆论众矢之的。

  优异成绩原本来之不易,尤其对于周洋,过去4年的经历如同浴火重生,从一个巅峰跨向另一个巅峰,已非常人所及,但令人遗憾的是一部分网民与媒体不但没能从周洋的成长历程中汲取正能量,反而对她夺冠后的发言议论纷纷──有人认为周洋“成熟”了,有人认为周洋油滑了。诚然,每个人都有自由表达的权利,对周洋的表态进行各式各样的评价也无可厚非,可如果过多地以自身的价值观衡量他人的思想与言行,此举倡导的显然不是自由,而潜伏在互联网上说三道四更是对当事者的“绑架”。

  成熟是成长的结果,是客观理性认识世界的必然。对大多数人而言,这是一个自然的过程。然而,在成长中,一次偶发事件有可能改变当事者的生活轨迹,进而加速其对社会冷暖的感知。由于外因带来的某种意外在与尚显稚嫩的心理碰撞时形成较大反差,手足无措或走向逆反往往是当事者呈现出的无奈状态。当人生的重大蜕变在顷刻间完成之时,还需要有足够的心理承受力应对之后可能出现各种不可预知的变化,否则,迷失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也并不鲜见。

  4年前,当年周洋脱颖而出之际,连她本人或许都未完全意识到奥运金牌带给自己的究竟是什么。接踵而至的荣誉与物质奖励令一名年轻运动员应接不暇,善意的点拨又使她产生某种困惑。于是,周洋一度茫然不知所措。

  周洋的经历在相当一部分中国运动员特别是奥运、世界冠军中具有普遍性。在他们的运动生涯中,始终被追名逐利的思想左右,日常生活中耳濡目染的多是普通运动员如何从丑小鸭展翅成为白天鹅。久而久之,对金牌的渴望成为许多体育从业者前行的驱动力,因为它不仅能改变一个人、一支队伍的生存状况,而且会揭开人生的“崭新”篇章。

  金牌固然是体育的组成部分,但只把目光聚焦在名次上,无疑偏离了体育真正的轨道。奥林匹克精神之所以能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并被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的人普遍接受,不仅是因为奥运会设立了具有竞争意味的奖牌,理解、友谊、团结、参与等同样是奥林匹克的真谛。

  在索契冬奥会上,“高龄”选手征战的场面屡见不鲜,在他们身上,展现“更快、更高、更强”的同时,享受体育带来的乐趣成为持久的理想与追求。在无舵雪橇男子单人赛的领奖台上,42岁的亚军俄罗斯人阿尔伯特.戴姆申科和40岁的季军意大利人阿尔明.佐格勒获得了观众更为热烈的掌声,前者已连战7届冬奥,后者则连续6届有奖牌入账。名次的获得具有偶然因素,但参与体育则是人生的必然。40岁的挪威滑雪名将比约达伦摘取冬季两项男女混合接力金牌后,以13枚奖牌超越同胞比约恩.戴利创造的冬奥会个人夺牌纪录,他在冬奥会上前进的脚步迟早会终止,但后来者对人类自身潜力发起的冲击却仍在继续;42岁的德国速滑女将佩希施泰因第6次参加冬奥会,虽在女子3000米角逐中错失奖牌,但她的精神令人肃然起敬;55岁的德裔墨西哥人范霍亨洛此次在索契挑战高山滑雪速降与大回转项目,虽然他曾因小腿粉碎性骨折而暂别冬奥赛场,但在4年后,又重新站了起来……

  体育既不是得道升天的通道,也不是一夜暴富的平台,它展现的应是人们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是对理想的坚守与追求,是对人生的超越与自我完善。

  周洋历经波折再次站上冬奥最高领奖台,不仅代表成长之后的成熟,更显示出对自我的超越,这是人生的升华,也是崭新的境界。

  超越自我意味着赢得同自己比赛的胜利,运动员不但要付出努力,更需要教练员、相关领导给予及时、必要的引领。一味以争金夺银“刺激”运动员,势必陷入功利漩涡难以自拔,而用“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超然心态面对竞争,才可能冲破僵化思想造成的束缚。

  周洋的索契感言表明她获得了比金牌更为可贵的成熟,而这一切得益于正确思想的引领。

  ●文 李刚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