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圣又如何

  • 来源:小康
  • 关键字:曾国藩,人才,成圣
  • 发布时间:2014-05-12 15:07

  张宏杰是真喜爱曾国藩。在新书《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中,他把曾国藩刻画成一个正直又不乏圆通、清廉却也有挣扎、智慧但又有点笨拙的学习型人才。正直、清廉、智慧固然是正人君子的题中之义,但是圆通、挣扎、笨拙则给他增添人性的质感。

  我也禁不住喜爱曾。在读张宏杰之前,我对曾国藩的全部知识只是:这是一个勤奋奔波于全国各大地摊、给各界小爬虫带去希望的成功学专家。如果有幸活到今天,一定会以“我的成功可以复制”为题去各大高校巡回演讲。但是读张宏杰的书,我知道了这其实是一个谦虚谨慎的老头儿:“知书籍之多而吾所见者寡,则不敢以一得自喜;知世变之多而吾所办者少,则不敢以功名自矜。”说得真好。我还喜爱他的诚实。当然他最大的优点是坚守原则。

  据说能做到这些是因为他做“日课”,就是成天跟自己过不去。参加饭局耽误了读书,检讨;看见漂亮女人多瞧了两眼,检讨;说话急躁跟人吵架,检讨;言辞虚伪言不由衷,检讨……

  然而,作为一个政治家,个体“成圣”与否真的有那么重要?我们真的需要圣人们治理国家吗?还是,我们只需要一群正常人和一个好的制度而已?

  今天看来,曾国藩至多只能算是一个“体制内改革家”。但如果“体制”本身错了,再改有何用?甚至可能是,越改就越是拧紧了一个错误体制的螺丝钉。

  儒家的士大夫里,以“成圣”为毕生追求的岂止曾国藩。从前,有一位大儒,他叫方孝孺。后来,他死了;从前,又有一位大儒,他叫海瑞。后来,他也死了。他们都死得可歌可泣。但是,扫兴的西人说了:我不会为自己的信念去死,因为我不能肯定自己是对的。

  当然,就像一个人不能拎着自己的头发把自己拽离地面,四书五经里泡大的曾国藩也不大可能“thinkoutsidethebox”。思想资源决定意识形态,而意识形态决定游戏规则。

  英国的著名自由主义者密尔与曾国藩年龄相仿,他们在中西方走过了同一个时代,当密尔写下“今天这个时代,自主思考、独立行动就是造福你的种族”时,曾国藩却在悲观地哀叹“朝无君子,人事偾乱,恐非能久之道”。在一个冲下悬崖的汽车里,再好的司机也无力回天。正是因此,到晚年,曾国藩“日夜望死,忧见宗社之陨”。一想到在那样无望的时代,曾国藩还奋发图强,我对他的钦佩不禁如滔滔江水。转而又想到,即使是以他的奋发图强,也只能哀叹“天命”之不可违,却从未抬头观望窗外的璀璨星空,又觉得个人面对历史,还真是胳膊拧不过大腿。

  文|刘瑜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