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联大讲坛 余秋雨解读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文化

  西南联大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振聋发聩的声音。

  她是一座文化中心,引领思想、服务社会,亦是一个标杆,承前启后,激励后人,开启了中国近代文化史上绚烂的一页。她作为历史的奇迹存在着,无数的青年才俊、学科傲楚从那里走出来。直到今天,那些受人尊敬的学者们还是念念不忘西南联大的那段日子,那种刚毅坚卓的精神。

  云南师范大学作为西南联大的承继者,也一直发挥着“兼容并包”的文化传统,保持自身学术自由的精神。云师大校长杨林说:“真正的继承,是要让传统变得鲜活而生动,是要把一种概念沉积转化为一种行为标志。”因此,云师大联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四校共同主办了“西南联大讲坛”,讲坛邀请西南联大杰出校友、国内外著名学者、两院院士、政界及企业界杰出精英等为主讲人,以传播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为宗旨。目前已邀请了包括清华大学原校长顾秉林教授、联想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柳传志先生、201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皮萨里.德斯、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以及泰国前总理川.立派进行了不同领域的新思想讲坛。

  而2014年3月12日的第九讲,西南联大讲坛又邀请了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探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的境遇与命运”。

  在余秋雨看来,文化是一种变成了习惯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欧洲著名文化人类学家荣格曾经讲过,一切文化最终都沉淀成为一种集体人格,在这样的概念下,中华文化就可以理解为中国人集体人格的体现。余秋雨说:“中国文化一路走来,有几个最好的优点。在人格理想上,我们坚持的是君子之道。孔孟之道;第二,在行为模式上,我们实行礼仪之道。在奥运会结束后,给很多外国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不是成绩,不是场馆建设,而且中国年轻志愿者的礼仪,这一点和历史上其他国家印象中的中国也很相似,中国是礼仪之邦;第三,在思维模式上,我们普及的是中庸之道,反对一切极端主义,因为中是选择中间值,庸是选择寻常态。一切极端化的东西,表明上痛快、爽利,其实后果严重。中国人是不做这种事的。”

  中国文化的优点不能成为国人沾沾自喜、固步自封的资本,通过对大量历史的研究,余秋雨直言中国文化尚存有三个缺点:第一,缺乏公共意识。第二,缺乏实证意识。第三,缺乏法制意识。“我们要向西南联大一样,建立一个精神文化的群体。”他建议,少部分人应建立强势的高端精神文化,大部分人建立简易可行的礼仪文化,与此同时,让所有人来关注生态文化。

  文/本刊记者 李青芸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