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伦敦市长鲍里斯·约翰逊已经出来鼓劲:“这次新兴的行业盛典将极大促进中英两国的经济文化交流。”这位市长目前还没看过中国电影
精研中式英语的人,看到英国电影协会2014年电影年活动主题名称“Electric Shadows 2014”时,大多能会心一笑——“电的影子”正是中文“电影”赤裸裸的直译。
这中式英语被堂而皇之地挂在泰晤士河南岸英国电影协会总部里,中英两国间的电影合作也正丰富起来。
这种大规模的交流起自六个月前。2013年底,英国电影协会首席执行官阿曼达·内维尔跟着首相卡梅伦和文化大臣米勒访问中国,中英双方签署了里程碑式的电影合作协议。之后,英国电影协会宣布,启动以英中电影界的商贸、创作和文化合作为主题的2014电影年活动。
“这次活动将帮助英国观众看到过去不大容易看到的中国电影,并且让英国电影进入中国这个很快就会在全球票房排名第一的市场。”英国电影协会发言人朱迪·威尔斯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英国人看中国电影,还停留在猎奇阶段
2013年11月的一个伦敦华语电影节上,赵薇导演的《致青春》在伦敦西区的奥登影院上映。与国内上映第一天就拿下4620万票房呈鲜明对比的是,在第一场放映中,能容纳几百人的放映厅里只零零散散坐了27个人,都是中国面孔。
2014年 5月初,伦敦又迎来了一场华语电影节,包括《一代宗师》、《前任攻略》、《边境风云》在内的十部中国电影先后上映。然而除了光鲜的开幕式和在高校放映的某几个场次之外,英国本土观众的参与度极低。
伦敦的几个华语电影节,很大程度上被排除在当地主流文化圈之外。近五年来,进入英国主流院线、能在街头看到电影广告的中国电影,也就《赤壁》等寥寥几部,而且票房都不乐观。
“英国人对中国电影的欣赏,在一定程度上还停留在猎奇的阶段。”中国前驻英文化参赞吴迅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将在2014年9月中旬举行的以中国电影文化为主题的“电影中国”,可能是让英国人看中国电影的一个好机会。这次为期四天的放映活动也将是今年泰晤士河艺术节的一大看点。
活动承办人惠林·普罗克特介绍说,最近最受欢迎的39部中国电影将在此呈现,“我们将在伦敦塔桥的阴影中用户外大屏幕播放其中8?20部电影。”
“中国内容,国际表达”也成了中英电影交流的一种新的尝试。制作过《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诺丁山》等影片的英国著名制片人邓肯·肯沃西,打算把冯小刚的《天下无贼》翻拍成英文电影。
9月,英国电影学院还将举办一场中英影视研讨活动。虽然这个活动还有四个月才会举行,但伦敦市长鲍里斯·约翰逊已经出来鼓劲:“这次新兴的行业盛典将极大促进中英两国的经济文化交流。”而这位市长目前还没看过中国电影。
英国打算将电影产业打造成会下金蛋的鸡
英国是传统的电影强国。目前英国电影产业在全球电影总票房中占据7%,每年为英国经济所作的贡献高达42亿英镑。伦敦投资局的研究表明,每向电影业投资一英镑,最多可使英国经济受益2.5英镑。英国已经打算将电影产业打造成会下金蛋的鸡。近几年英镑贬值和税收优惠,使在英国制作一部电影的成本比在好莱坞低了近30%。
有强大制作能力的英国电影界对爆炸式发展的中国电影市场青睐有加。2014年4月的北京国际电影节,英国文化协会和英国电影协会携十多部英国电影参与了展映单元。
对此,英国文化协会中国区主任、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公使卡玛·艾琳表示:“在过去的一年中,我们看到英中两国电影业的接触空前增加:两国互派代表团访问、即将签署备受期待的《中英政府关于合拍影片的协议》、英国松林电影制片厂和中国万达国际电影城结成新的商业合作伙伴关系。”
艾琳提到的“松林电影制片厂”,是电影史上大名鼎鼎的“007”系列的“老家”, “哈利·波特”系列影片的一些制作也在那里完成。
伦敦电影节艺术总监桑德拉·希布伦认为,与好莱坞电影相比,英国电影的剧本制作更为精良。英国电影与传统的英国文学一样具有深厚的现实主义基础,而后者又为电影剧本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有时你会发现幽默感是靠不住的
中英电影在文化影响力和市场方面各取所需是一种理想状态,而现实却有些“骨感”。
英国电影在中国市场上有时会遇到“技术问题”,而中国电影在国外遭遇的则常常是无人买账。
英国电影制作人加里·库尔茨认为,目前中国电影难以打开西方市场是由于文化隔阂。“有时你会发现幽默感是靠不住的,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笑点,法式的幽默和英式幽默不同,和中国的幽默也不大一样。很多时候,喜剧在海外市场并不容易获得成功。”
在国内创下单片票房纪录、观影人次纪录的喜剧片《泰囧》,2013年2月在北美AMC院线旗下29家影院点映一周,票房仅5.3万美元。这可以看作中国电影在海外市场的一个缩影。
事实上,中英电影合作也许可以不仅仅将眼光盯在对方的市场规模上。
导演贾樟柯对本刊记者说,中英电影合作采取的最佳模式,首先是资本的合作,在资本合作的基础上然后是选题。“两个国家不一定都非得要拍中国故事或英国故事,比如说我们就可以合拍一个幻想的卡通电影,或者两国的电影工作者共同构思一个关于南极的电影。”
他认为应该更加开放自由,合作模式不拘泥于有没有中/英国元素或中/英国演员,或是否在中/英国取景,而应该是两国的制片人和电影工作者在一起做事情,在一起生产艺术。
贾樟柯说,电影的核心竞争力是创意和内容。目前中国电影在市场建设上投入的精力和热情比较高,但在内容和创意层面的讨论、推进,以及背后的教育体制上都有很大的提升与改进的空间。电影的竞争力终究是来自内容方面的,这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好莱坞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就是它的高水平的通俗化能力,无论什么样的影片,背后都有一个值得我们思考和学习的精神内容甚至是哲学内容,这些哲学内容又能非常精巧地通俗化,被各个年龄层的人接受。这方面我觉得中国电影是有差距的。”他说。
《瞭望东方周刊》特约撰稿雷佳 | 英国伦敦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