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业大多放缓投资步伐

  • 来源:英才
  • 关键字:物流业,放缓,投资,步伐
  • 发布时间:2010-04-15 09:50
  产生结构性过剩的行业里,很多企业选择缓建新码头。

  文|本刊记者 贺大卓

  招商局董事长秦晓显然对“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的成效并不满意,在《英才》记者面前,他一边摇头一边质疑:“从经营的角度来看,就物流业,我没看见振兴的什么事来。”

  确实,从2009年3月10日,国务院正式印发《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以来,经济危机的持续蔓延使得物流产业振兴规划似乎没有产生多大作用,至少港口业表现如此。

  原因是由于航运企业的连连亏损。2009年11月底,马士基集团宣布全年预亏约10亿美元。这是马士基百年航运史上第一次出现年度亏损。中国远洋(601919.SH、1919.HK)的第三季度财报显示,受集装箱业务拖累,前三季度亏损额高达52亿元;中海集运(601866. S H、2866. H K)前三季亦巨亏53.53亿元。

  航运企业货量急跌,直接影响了港口的吞吐量。据交通运输部提供的数据,2009年前三季度,我国规模以上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51.2亿吨,同比增长6.1%,而去年同比增速为14.4%。完成集装箱吞吐量8897万TEU,同比下降7.8%。然而,不是没有企业增长,青岛港董事局主席常德传就略显得意地向《英才》记者介绍青岛港的成绩:“去年,在全国港口吞吐量和集装箱作业普遍下滑的大背景下,青岛港吞吐量逆势而上,实现5.1%的提升,集装箱亦增长2.4%。”

  常德传认为,这得益于集团转变发展方式,打造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质量效益型港口的战略举措。

  在他眼里,港口的第一个特质是资源消耗大,另一个特质是不可再生。因此,在每一个码头,常德传都要求提高效率,物尽其用。譬如青岛港,一个20万吨级的矿石码头的吞吐量,能干出两个20万吨矿石码头的吞吐量,这被他称为“生产效率秒时代”。

  在过去的一年里,作为世界第七大港,青岛港用中国1.7%的海岸线,完成7%的吞吐量,可谓用最少的资源实现了最大的效益。不过,这已经是青岛港能承受的极限,用常德传的话来说,这是一个“谁都不可理解的天文数字”。

  在这个秦晓认为已经产生结构性过剩的行业里,很多企业选择缓建新码头,招商局集团总裁傅育宁和长荣集团投资执行长叶炯超就表示,其所在的集团均放缓了码头投资步伐,从去年以来就未投新的项目。已有项目也有暂缓的,如招商局在深圳盐田港的集装箱码头项目。不过,青岛港却要逆市扩建。

  常德传向《英才》记者表示,公司拟投资30亿元在青岛胶南董家口建设一座30万—40万吨级的铁矿石码头,因为“现在港口的发展空间是有限的,所以必须扩建”。当前,该项目正在等待有关部门审批。

  常德传说,现在随着青岛港保税港区的启动,“我们在发展上有了翅膀。”因为保税港区可以提前退税,又建物流中心、中转中心。真正把青岛港和周边的港口,譬如日照港、烟台港、威海港等串联起来。

  山东省的港口发展政策明朗,就是以青岛港为龙头,烟台、日照为两翼,同时整合整个山东的港口资源,共同打造东北亚的国家航运中心。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