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柴非“洋火”
- 来源:文史博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火柴,洋货,陶穀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06-26 09:12
近代中国,洋货大量输入,许多都被冠以“洋”字,与千家万户有着密切联系的火柴则被称为“洋火”。然而,可能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火柴最早是由中国人发明的。
北宋的翰林学士陶穀曾经写过一本《清异录》的书,当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夜中有急,苦于作灯之缓,有智者批杉条,染硫磺,置之待用。一与火遇,得焰穗然,既神之,呼引光奴。今遂有货者,易名火寸。”
书中记载的名为“引光奴”“火寸”的东西,是用长不过寸许的杉木条制成的,上面涂有硫磺,可以用来引火。很显然,从它的形制和功能来看,这与后来用磷制成的火柴大同小异,称它是原始火柴是没有问题的。此物出现之后,受到了广泛的欢迎,在汴京等大城市有着很大市场,后来成为商品投放市场。
到了宋元之际,火柴的生产技术已经流传到了其他城市。
在国外,直到16世纪才出现类似的硫磺制成的火柴。现代意义上的火柴则是英国人发明的,后来经瑞典人改造,成为只有在涂磷的表面才可以燃烧的安全火柴。这种火柴在清末传入中国后,迅速在民间普及,从而让人们产生了火柴是“洋货”的假象。(文/刘玉琪)
